谢谢邀请卫夫人!
董其昌(1555—1636)卫夫人,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明朝大书画家,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后人称其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当然,仅凭后人的评价就由此断定其有赵孟頫笔意好像牵强些,且听我再分析卫夫人。
《卫法夫人楷书册页》落款是万历三年董玄宰书,万历三年是1575年,因此,该册页为董其昌早年20岁所书是对的。
再看看董其昌的师承,他在《画禅堂随笔》中有一段学书的自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伯长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凡三年”。可见,董其昌书写该册页时刚好是学魏晋笔法有所得之时,但似没有提及赵孟頫。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朝代,书法观念也好,审美也好,都受前朝影响,譬如唐初受到六朝影响,宋初受到唐的影响。元朝赵孟頫作为“欧颜柳赵”四大家之一对后世书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两百多年后的董其昌多少也会接受“赵体”的熏陶。
赵孟頫和唐宋的虞世南、颜真卿、苏轼、米芾都是宗法王羲之、王献之,《汲黯传》是赵孟頫67岁时所书小楷。
董其昌说他初学颜真卿、虞世南也好,上追晋朝遗风也好,到底和赵孟頫是渊源合一的,说白了,都是同一个师祖,所以董其昌《卫法夫人楷书册页》有赵孟頫笔意便在情理之中,只是一个初具气象,一个已是精到老练。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交流讨论
簪花小楷是小楷书法的一种形式,相传为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所创。
学习簪花小楷选择正确的毛笔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簪花小楷属于魏晋小楷范畴,上承钟繇,下启二王,总体上属于高古俊秀的一类风格。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选用适合钟王书法的小楷毛笔,比如说鸡距笔、石獾笔、紫毫笔这几类,当然狼毫笔可以用,只是选用的人比较多,在这里就不特殊介绍了。
先说说鸡距笔,这种笔的明显特征是笔锋粗短尖锐,像一个蒜头。一般是用狼毫制成,也有狼毫掺杂羊毫。由于笔锋短直径大,所以含墨较充分,并且腰力十足,写字很有弹性。对于小楷的细节能刻画的比较精准。笔画粗细转换非常敏感,网上写魏晋小楷和抄经小楷多数人都在用,我个人也比较喜欢。
再说说石獾和紫毫。
石獾就是北方的獾子,毛比较硬,也很粗糙。有人说这种笔只能画画,写字容易开叉。不过我没有用过大号石獾,短小的石獾笔确实好用,弹性强于一般狼毫,不太储墨,但是笔锋比较耐磨,寿命很长。相对来说价格也是最贵的,可能是因为石獾比较少的原因吧。
紫毫就是兔子背上的硬毛。过去是野兔毛,现在野兔都保护起来了,只好用家养的兔兔。由于受到材料限制这种笔不能做的太大太长。有的书友认为紫毫比较有弹力,可是我比较看来,紫毫是很软的,写字有点蠕软的感觉。应该是石獾~狼毫~羊毫~紫毫这样的硬度顺序。实际上写小楷羊毫也挺好,含墨量大,点画饱满,就是不太耐用,笔锋损耗太快,不适合精细的笔画,但是写魏晋小楷别有风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另外,不同的笔,搭配不同的纸墨,效果也不近相同。写小楷还是买好一些的墨锭自己研墨,如果用墨汁,最好选用抄经专用或者低浓度的,行笔比较顺畅。纸张最好别用生宣纸,七八分熟的纸最好。因为在卫夫人写字那个年代也没有宣纸,都是纸性偏熟的麻纸,所以我们学魏晋小楷最好使用一些接近于古代的材料,这样能在技术上更接近古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