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所以要在自己的极盛时期,设置节度使这种兼管军民、割据一方,兵权、人事权、财政权尽在指掌的封疆大吏,并不是能单单用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的脑残失策、或者李林甫等大臣的私心误国就可解释的,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军事情势必须设立节度使。
唐王朝全盘继承了“西魏—北周—隋”三代关陇帝国的军国体制节度使,持续不断地对外扩张,便是帝国军政机器运转的必然。因此国家刚从战乱中统一还没几年,人口还只有隋朝极盛时的1/4,(隋炀帝大业初年,户口800余万,唐高祖武德年间,户口仅仅剩下200余万),唐太宗李世民却不曾和汉朝建立后一般休养生息几十年,而是依仗着麾下一群猛将良将,将几十万百战精兵,迅速投入到对外开疆拓土中,开国百年时间里,四面八方同时开战。
唐太宗节度使:李世民
哪怕当时整个中原地区还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如湖南一带还十分荒凉,(整整五十年间才难得有一人中了进士,被称为“破天荒”,当地大员喜出望外,特意奖励70万贯钱),福建、岭南、贵州这些地区更遍布荒山僻野,原始丛林,唐王朝却依然长时间将大量的国力军力,持续投放到的距离中原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戈壁荒漠,天山南北,和突厥、薛延陀、吐蕃、吐谷浑、回纥、铁勒、大食、突骑施、契丹、奚、高句丽、百济、日本、南诏等一个个此兴彼伏的对手交锋,进行着远东和整个亚洲的争霸战争。
风卷战旗陌刀霍霍,烽火连绵葬敌万千,在铁骑蹄声和硝烟弥漫中,大唐帝国终于建立起华夏王朝前所未有的最大版图。唐太宗李世民也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唐高宗更成为称霸亚洲的“天皇大帝”。
当帝国过度扩张,而生产力水平远远跟不上,就意味着边疆地区必须有远比之前强大的动员力,才足以保障对抗那些强大异族政权,如吐蕃、回纥、大食的军事需要。所以开国之初建立、此时已难以为继的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节度使制度也应运而生了。
当各镇节度使尚是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良将的时候,安西、北庭、河东、卢龙、朔方、陇右各镇的军马数量和军事屯田数量,均扩充至此前数倍,唐军实力也大大增强,先后出兵攻灭后突厥汗国,连续击败吐蕃,并令回纥、渤海两国臣服,扭转了武则天执政后期以来的边疆战事不利局面。此时大唐王朝更达到了之前历朝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巅峰。
唐玄宗:李隆基
也正是节度使制度初期的卓有成效,才让志得意满的唐玄宗李隆基不断下放各种权力,将人事权、财政权一一划拨给各大藩镇,终于让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捉住机会,酿成了令大唐国势中衰的安史之乱……短短五年的战乱,国家人口锐减3/4,此后吐蕃回纥更趁火打劫,侵吞唐朝大片疆土,中枢实力大损,无力压制安史叛军余部盘踞的河北藩镇,从此,半独立的藩镇时代就持续了200余年,一直延续到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方告终结。
唐代的节度使,本问题下的各个回答中已经说了一些了,我这里说几句宋代的节度使:
两宋的节度使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实任。
虽则“以文武官员为知州”的做法【1】,早在唐代后期时就已出现。但即便到了北宋初期,依然有不少实任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存在。它们是在北宋太宗初期至真宗初期,才渐渐完全被知州所取代的。
注1:开始时一般以武将为知州,到了五代中后期时,文臣任知州的例子也渐渐增多起来。
二、本官(寄禄官、武阶官)。
在宋初“实任节度使”逐渐被取代的过程中,节度使同时转化成了武臣、宦官的最高一阶本官(武阶官)。如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征讨侬智高时的本官,就是节度使(先是彰化军节度使,后是护国军节度使)。
而在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二十五日之后直至南宋,节度使则为武臣、宦官的第二阶寄禄官(武阶官),仅次于太尉。例如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岳飞的寄禄官由镇南军承宣使,升为清远军节度使。
三、加官(加衔)。
节度使在宋代,还可以作为授予文武重臣、勋旧、宗室、外戚等的加官。譬如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岳飞的寄禄官升至武臣最高一阶的太尉之后,同时还拥有两个节度使加官,即所谓“兼两镇”(具体为武胜军节度使、定国军节度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