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河南开封人张耳陈余。(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张耳少年有名,是魏国信陵君的常客。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他与好友陈馀一起投奔了义军。
公元前209年,张耳陈馀随大将武臣到河北张耳陈余。由于陈胜在陈县称王,武臣也自立为赵王。公元前208年,武臣被部下杀死,张耳逃脱后召集旧部数万人,拥立赵王后裔赵歇为王,移居信都(今河北邢台)。
公元前207年,秦国大将章邯带大军到了河北张耳陈余。张耳势弱,就保护赵王歇往东跑,结果被秦军围困在了巨鹿。
张耳被围巨鹿,向在北边驻扎的好友陈馀求救,陈馀不救。同年十月,项羽带大军来救巨鹿,巨鹿之战成为项羽的鼎峰之战。之后,张耳与陈馀决裂,拿了陈馀的兵权,随项羽入了关中。
项羽早就听说过张耳的名声,算是比较早的反秦义军的首领,念他扶持赵王,而且抗击秦军有功,一路跟随联军入关中,随即封张耳为“常山王”,都城邢台。
公元前205年,陈馀向齐王天荣借兵攻打张耳。张耳兵败投靠了刘邦,张耳早期在外黄县当县令时与刘邦有交情。
公元前204年,张耳与韩信一起参加“井陉之战”就是有名的“背水一战”,胜利后,韩信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刘邦随即同意。
张耳是拥立赵王歇的第一功臣,当时他任相。后来又被项羽封为“常山王”,也是在赵地。张耳十分贤德,在赵有好的声望,韩信领兵打仗,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来支持他的供给。张耳无疑是赵最合适的管理者。加上,刘邦与张耳有很好的交情。所以,韩信让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显然是很正确的。
历史的结果不可能改变因为张耳和陈馀反目这件事情跟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关系不大。张耳和陈馀反目的核心是巨鹿之战,张耳和赵王歇一起在被围困在了巨鹿城中,而陈馀跟其他诸侯在城外做壁上观。辛亏项羽来得急事,解了巨鹿之围。在巨鹿之战后,张耳和陈馀就正式反目了。陈馀带着自己的人马走了,张耳等派的人随项羽入关。所以,后来项羽封诸侯的时候,张耳是常山王,而陈馀只是列侯。导致了老陈心里极度不平衡,向原本来的齐王老田借兵打跑了常山王张耳。丢了封地的张耳投了刘邦。
张耳和陈馀在各种阵营不能说没有作为,但是他们的作为还是很有限制的。项羽失去天下的主要因素三点,一是入关之前坑秦军,入关之后烧咸阳宫,导致了他在三秦地区基本没人心可言。二是,封诸侯确实不太公允,这点上陈馀当初说的很到位了,项羽把之前六国的诸侯改封到了偏僻的地方,把好的地方封给了新的诸侯。结果,导致了六国故旧也不太想跟项羽继续玩了。三是项羽为人太刚愎自用,自己阵营的内部也是一堆人跳槽去刘邦那里。
刘邦得天下的因素嘛,很简单就是上面项羽干得的事情,他没有干。张耳和陈馀没有反目的话,估计他们会一起投刘邦。陈馀阻碍刘邦根本因素是刘邦收留了张耳,而不是因为他欣赏项羽。对老陈来说,刘邦愿意杀张耳的话,他完全是乐意跟着刘邦的。因为刘邦打彭城的时候,就找陈馀借过赵军,陈馀也是同意的,唯一要求就是杀张耳。
结果,刘邦没杀张耳,找一个替死鬼忽悠过去。打彭城的时候,事情败露了。陈馀才跟着项羽一个阵营。其实,也谈不上跟,因为当时的情况只能二选一。
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大封刘姓同宗,不仅将一母同胞的二哥刘仲封为了代王、将同父异母的幼弟刘交封为了楚王,甚至连同宗远支刘贾都被封为了荆王。但是,刘邦却一直没有给自己同胞长兄刘伯的儿子刘信任何封爵,似乎完全遗忘了这个亲侄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哥刘仲的两个儿子,刘濞被封为了沛侯(后来晋爵吴王),刘广被封为了德侯。以至于刘邦的父亲太上皇刘煓都看不下去了,亲自为嫡长孙刘信出头,找刘邦要封爵。最终,在父亲的逼迫下,刘邦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给侄子刘信封了一个羹颉侯爵位!
何为羹颉侯?众所周知,汉王朝的爵位大多以封地为爵号,封地在哪爵号就是什么。如周勃的绛侯、雍齿的什邡侯等,都是以封地为爵号。那么,羹颉是什么地方呢?那根本就不是个地名。所谓羹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用铲子刮锅之意!
刘邦为什么会给侄子刘信这样一个爵号呢?刘邦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其母不贤!刘邦尚未发迹之时,经常带着人去两个哥哥家蹭饭,大哥刘伯在世时,碍于兄弟情面,刘伯还接待接待。刘伯去世之后,寡嫂显然不那么待见游手好闲的小叔子刘邦了。一日,刘邦带着人又去大哥家蹭饭,结果寡嫂明明有饭却用铲子把锅刮得嘎嘎响,意思已经没饭了,搞得刘邦很没面子,就此记恨上了这位寡嫂!不给侄子封侯,就是因为这件事。后来迫于老爷子的压力给他大孙子封侯,刘邦却依然忘不了这茬儿,于是便有了羹颉侯这个奇怪的爵号。说白了,刘邦就是在借此表达内心的不满!
这是史籍记载的东西,也是关于羹颉侯爵号由来最官方的答案。真的仅仅是因为寡嫂不贤吗?个人认为未必全是。嫂子不贤归不贤,可侄子毕竟是自己亲大哥的儿子,不看僧面看佛面,刘邦为何因为嫂子而如此迁怒侄子呢?这里面很可能还涉及到刘邦与同胞长兄武哀王刘伯之间的兄弟矛盾。
兄弟封王,唯独遗忘长兄刘邦在正式称帝之前,将长兄刘伯追封谥为了武哀侯。很多人或许就此认为,刘邦对他大哥不错啊。但个人却不这么认为,刘邦之所以选择追封长兄为列侯,更多地还是为了安抚自家兄弟子侄。你们大哥、大爷已经死了都有封爵,你们急什么?这一点从后来刘邦的举动也能看得出,他封刘伯为列侯完全是出于需要,而不是兄弟情深。在刘邦称帝之后、尤其是平定异姓诸侯王之后,大封刘姓同宗,不仅同父异母的幼弟刘交被封为了楚王,连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都被封为了吴王。可是,终刘邦一生,刘伯却始终只是武哀侯!直到吕后掌权之后,刘伯才被弟媳吕后追晋为了武哀王。这就非同寻常了,刘伯是太上皇刘煓的嫡长子,老刘家的嫡长房!连庶出的老幺刘交都封王了,为什么刘邦偏偏遗忘了长兄刘伯?显然,这不是一句忘了可以解释的,很可能就是刘邦刻意为之。
刘邦为何刻意遗忘长兄刘伯?关于这个问题,史籍没有给出任何说法。不过,从刘邦对待刘伯和他儿子刘信的态度以及刘伯死后他夫人对刘邦的态度来看,刘邦与自己这位长兄的关系恐怕非常一般!如果兄弟关系融洽、甚至兄弟情深,就算嫂子不贤,刘邦看在大哥的面子上似乎也不至于会如此对待侄子刘信,不是吗?更何况,如果二人兄弟关系融洽,刘邦的大嫂看在死去丈夫的面子上,恐怕也不至于那样给刘邦难堪,这是正常逻辑。换言之,刘伯在世时和刘邦的兄弟关系恐怕也并不和谐,至少比刘仲与刘邦的关系差得多!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邦没有看在刘伯的面子上善待侄子刘信的问题,说白了,刘邦其实不爽的正是他大哥刘伯!正是因为和刘伯的关系不佳,刘邦对自己这位大侄子也太喜欢,不给刘伯封王、不给他儿子刘信封侯也就顺理成章了。所谓其母不贤、什么羹颉侯不过就是一个理由罢了。显然,刘邦不想将兄弟矛盾公诸天下,那就只能拿寡嫂当借口了!
太上皇前后反应的差异很多人在这个事情上面大多只记得太上皇刘煓为长孙刘信出头要封爵,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之后的事情。刘煓已经为长孙刘信出头了,说明他对自己这位长孙还是非常喜爱的。可为什么刘邦封侄子为羹颉侯时刘煓却保持沉默了呢?这么一个带着羞辱性质的爵号,难道刘煓听不出弦外之音?显然不太可能。已经为孙子出头了,可刘煓为何对这个羞辱性爵号却又视而不见了呢?
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刘煓对大儿子与三儿子之间的矛盾心知肚明。老三已经卖给自己老脸,封自己的大孙子为列侯了,自己对死去的老大也算有个交代了。可作为父亲,一碗水总得端平吧?总得给老三一个出气的地方吧?如果再为爵号跟三儿子说三道四,那就是刘煓这位父亲偏心了,不是吗?这或许就是太上皇刘煓最后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给侄子刘信封羹颉侯,恐怕不单单是因为寡嫂的原因,很可能还涉及到与刘伯之间的兄弟矛盾。当然,史籍之中没有明确的说法,我们只能靠合理化推测。文中纯属个人观点、一家之言,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