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留给后人的印象梁武帝萧衍,有几个标签,高寿、在位时间长、信佛、被饿死。他是古代帝王少有的寿星佬,活了86岁,仅次于乾隆的89岁,在位时间长达48年,一生跌宕起伏,是亲率大军勇夺萧齐的梁朝开国皇帝,平息叛乱后社会也曾稳定繁荣。
图为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鼎立势力图梁武帝萧衍。
可是萧衍又是个宗教狂热者,儒梁武帝萧衍、道、佛都充满了兴趣,特别是一头扎进了佛事,多次舍身佛寺,要剃度当和尚,对政事越来越昏聩,晚年北方来了一头跛脚狼,众人都警惕时,萧衍引入室,结果胡乱咬一通,身边人都置身事外,包括他太子都冷眼看着,看着自诩达摩祖师的梁武帝忍受耻辱,挨饿受冻,直至死亡。
图为梁武帝萧衍画像。
而北方的那头跛脚狼,就是侯景,南北朝晚期有名的“侯景之乱”就是此人,充满戾气的枭将,俗话说一物降一物,也只有高欢这种货色能震得住侯景,于是跟着霍霍天下,封为司徒,统兵十万,治所河南,高欢一死,侯景开始上窜下跳,他想当河南王割据一方,高澄不干,下了他的兵权,侯景降了西魏的宇文泰,这尊大神当然看不起天生残疾,连脚都长不齐的侯景,吃了闭门羹。
图为梁武帝的修陵。
于是转投老好人、昏昏欲仙的梁武帝萧衍,当时的东魏、西魏、南梁是三国鼎立态势,而未收复中原地区一直是南梁的心结,现在侯景带着“十三州”送来降表,岂不是把中原送到萧衍口中,满朝文武都知道来的不是块肉,而是个定时炸弹,就萧衍不这样想,结果在侯景一降梁,东魏就派兵来打,西魏乘机席卷中原,南梁的部队摆了几个态势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
浙江宁海县梁皇山景区,据说侯景之乱时,有梁王躲避于此,故名梁王山,侯景,此人天生长短脚。
侯景兵败后带着残余退到建康,恼羞成怒地找萧衍麻烦,于是攻打皇宫,此时的萧衍已众叛亲离,威权失落,臭味相投的萧正德是萧衍的侄儿,觉得是篡位的大好机会,于是与侯景合计夺其权势,两人在宫外商量着如何分账,把萧衍困在台城皇宫,连口水都不给喝,萧衍在昏厥中嘴中喃喃着要蜜水,然后就死了。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君主。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也是汉初三杰之一萧何之后。萧衍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人生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前一阶段,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勤奋和贤明,超过了历史上大多数君王,但是到后期,他又成了一个昏君,重用小人,偏听偏信。尤其是崇尚佛学,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甚至几度抛下皇位,跑去寺庙出家。而他最后,也被叛臣围攻,一代帝王,活活饿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一、初勤于政务,后荒废朝政不管是《梁书》还是《南史》,皆记载梁武帝在统治前期“性甚恭俭,亦能勤政恤民”。他冬天四更便起床批改公文奏章,手都被冻裂了。而且他“不饮酒,不听音声,非宗庙祭祀、大会飨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登基后不久,梁武帝就下诏遣散后宫乐府人员。在免除了一系列的娱乐活动之后,他开始励精图治,完善国家的行政法制。
在完善了法律之后,梁武帝很自然地把重心转移到整风肃纪上来。他曾经在南齐当过官,认为齐国的官场不良风气为行政体制混乱、部门交叉、权责不清、互相推诿、贪污腐败、执法不严。因此,他采取了明察暗访的形式,了解国家详情。在梁武帝统治前期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下,朝廷官治日趋清明,社会秩序有条不紊,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就在国家的政治根基日趋巩固,梁武帝本可以稳稳地做一个流芳百世的明君之时,他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梁武帝崇尚佛学,到后期更加严重,甚至不顾社稷安危、不顾朝臣反对,既不传位于子,也不托付于人,孑然一身入佛为僧。
据《资治通鉴》记载,梁武帝20年内有三次在同泰寺出家。虽每次都被赎回,但即使还俗,他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心向佛。他不仅让僧人做官,而且把佛学慈悲为怀的思想引入行政法制之中,由此造成贪污腐败、赏罚不明,廉洁的人自进无途,贪污的人惩治无法,直言的人受害,谄媚的人升官。
二、初崇尚儒学,后佞信佛教梁武帝因为统治后期佞信佛教而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在统治前期,他却是推崇儒家思想,致力于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他认为,汉朝的兴盛源于崇尚儒学,而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多为儒学不兴。
因此,梁武帝总结历史教训,于天监四年(公元 505 年)下诏建立五馆,招收学生,发展儒学。在梁武帝的推动下,全国的儒学教育被推广开来。众所周知,儒学倡导仁政,以人为本。但因魏晋以来,国家赋税繁重,加之战乱,民生凋敝,人丁不兴。鉴于此,梁武帝围绕富民养民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举国上下的努力下,梁武帝统治前期,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库殷实,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梁武帝推崇儒学、振兴国家的种种努力,都在他佞信佛教后付之东流、功亏一篑。他虽自身佛学造诣甚高,但因痴迷佛学、广建寺庙,形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
这些寺庙不仅建造得富丽堂皇,僧尼众多,而且在梁武帝的影响下,这些僧尼的社会地位颇高,和尚有白徒(勤杂人员),尼姑有养女,并都有资产,几乎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国家的财政大多投入于此。此外,梁武帝几次于同泰寺出家,每次都需重金赎出,有两次都多达一亿万钱。这些无不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使国库亏空,赋税加重。
而且,梁武帝不仅自己舍身事佛,还倡导平民百姓和文武大臣同样信奉佛教,致使全国上下空谈之风盛行,比西晋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此以往,梁的国运日益衰落,为以后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三、初任人唯贤,后任人唯亲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多入仕无望。梁武帝建国之后,主张不论出身,设官分职,惟才是务。除了通过招募、举荐贤能,梁武帝还将通经与利禄、仕途联系起来,使儒学重新成为利禄之途、进身之阶,这不但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而且为寒门学子提供了入学和试吏的途径。比如,他开设五馆,建国学,由国家供给食宿,寒门学子多求学于此。
通过一系列任人唯贤的举措,梁武帝在统治前期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巩固了江山社稷。其实,在南朝时期,各代君主为了平衡宗亲和门阀大族的势力,往往起用寒门庶士和外姓大臣参掌机要。这样虽强化了皇权,但也增加了君主与宗亲之间的芥蒂,导致宗室之间互相杀戮,其中宋齐两代最为突出。且梁武帝曾亲身经历了齐朝的皇室纷争,因此他认为只有优待宗室,才能避免自相残杀。
特别是到了统治后期,他的猜疑之心集中到外姓大臣身上,因此更加任人唯亲,军政大权多交于宗亲之手,不管宗亲是否算得上将才,他都任命他们为北伐的主帅,结果虽兵精粮足,但无不以失败告终,而且这些宗亲主帅中不乏临阵脱逃、投敌叛国之辈,但他均未特别降罪。除了过度相信宗亲,梁武帝还过度放纵宗室胡作非为,如萧正德。
初萧衍膝下无子,于是过继六弟萧宏的第三子萧正德为子。而后萧统出生,萧正德还归本宗。待萧衍称帝,立萧统为太子,封萧正德为西丰县侯,食邑五百户。但萧正德从此怀恨在心。普通六年(公元 525 年),萧正德投奔北魏。
然而,到了北魏的萧正德虽然谎称自己是被废的太子,但当时南齐的萧宝寅已先投靠了北魏,是萧宝寅向北魏孝明帝上奏说:“哪里有伯父做天子,父亲做扬州刺史,而抛弃骨肉至亲,远投他国的人?这样的人还不如杀死。”因此,北魏对萧正德不加礼遇。萧正德眼看在北魏无法容身,于是在普通七年(公元 526年)又从北魏逃回梁。谒见梁武帝磕头谢罪,梁武帝并没有责备他,只是流着泪训诫他一顿,依然恢复了他的封爵,还任命他为征虏将军。
但是梁武帝的恩宠并未让萧正德悔改,反而让其更加有恃无恐。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拟反叛,他看出萧正德的奸心,私下里与萧正德勾结。萧正德以为这是上天助他,便答应侯景里应外合。等侯景到达长江边,萧正德便暗中将空船弄到江边,谎称是运送芦苇,其实是帮助侯景。而朝廷并不知道他的阴谋,还派他守卫首都建康重要的门户朱雀航桥。因此,侯景到后,萧正德便指挥军队和侯景一同进军。
之后侯景拥立萧正德为帝,改年号为正平,自己为丞相。但是很快,萧正德就被侯景杀害了。在“侯景之乱”时,不仅有萧正德里应外合,还有梁武帝的第八子武陵王萧纪坐视不救,反而自立王。由此可见,梁武帝统治后期任人唯亲的做法,不但没有帮助他笼络人心、巩固江山社稷,反而导致这些宗亲恃宠若娇、狂傲自大、自相残杀。
四、初虚怀若谷,后刚愎自用建梁之初,梁武帝学习古代圣贤的做法,如果功臣和有才之士没有受到赏赐和任用,便可以往肺石函投书信。如果普通百姓想要给国家提建议和意见,则可以往谤木函投书信。除此之外,统治前期的梁武帝也毫不忌讳大臣对他的过失直言指正。
但是到了统治后期,梁武帝开始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逆耳忠言。大臣贺琛针对时弊给梁武帝写了一份奏折,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赋税租课繁重,加上官吏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官场浮夸攀比之风盛行,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吏治混乱,谄媚之臣作威作福;连年征战,百姓无法休养生息。”
贺琛整篇奏折言辞中肯,并不过激,但梁武帝对贺琛的秉公陈述却大发雷霆,不但听不进一丝建议,反而口授敕书,逐一反驳,痛加斥责。见此情况,大臣们渐渐都不再敢讲真话,朝野上下阿谀之风更加盛行。
最突出的例证就是朱异。朱异之所以被梁武帝赏识,居权要三十余年,除了他本身确有才华,更大的原因是他阿谀奉承。中大同二年(公元 547年)正月十七日晚上,梁武帝做了一个梦,“梦中原平,举朝称庆”。第二天,他把这个梦讲给朱异,并说:“我这个人很少做梦,如果有梦,一定应验。”朱异阿谀道:“这是天下统一的预兆。”
不久,侯景有意归顺萧衍。虽然当时众人皆知侯景为人反复无常,奸诈阴险,其他国家的君主都不愿接受他,但是因为侯景当时拥有中原十三州,所以梁武帝更加相信他所做的梦是神灵的指示。然而,在他召群臣廷议侯景之事时,群臣都反对,但群臣的建议与梁武帝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于是他犹豫地自言自语说:“我的国家现在完整坚固,如今忽然接受侯景十三州的土地,岂是小事?万一引起麻烦,后悔都来不及!”
虽然听梁武帝这么说,但是朱异早已揣摩到他的心意,明白他的想法,于是应声回答说:“自从陛下登基,在您的英明领导下,无论南北,人民归心,只因没有机会,才使他们的心愿不能完成。而今,侯景出魏国一半的土地,如果不是上天改变他的心意,贤才赞许他的计谋,怎么能发生这种事情!拒不接受,恐怕断绝以后英雄豪杰回归的道路。利害非常明显,请陛下不要有太多顾虑。”朱异此话一出,深得梁武帝心意,于是他不顾群臣反对,决定接受侯景归顺。但也因此引狼入室,最终自己被俘,饿死于囚室,屈辱地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