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是被夸大的海盗郑芝龙,传闻中郑志龙纵横海内,往返中日及东南亚,麾下部众十余万!
但我首先就质疑这种可能性郑芝龙,若真的如此据地为王,岂不是更快活,毕竟当时的东南亚诸国人口少,大有可为!
另外早在明朝就开始闭关锁国郑芝龙,海外贸易量已经锐减,想要供养人数众多的部众越发艰难,所以才会接受明朝的招安!
明朝用郑芝龙,只是想以最小的代价保障海防,但绝不可能授予其更多的权利,因此处境可想而知!
即便拥立隆武帝,但明朝已无可对抗清朝的铁骑,掌管破烂的朝政,却需要与上升期的清朝对抗,显然是不划算的!
因此,在与清朝作战连续失利,郑芝龙选择归降,而清朝并没有得到郑芝龙传闻中庞大的舰队,最终将其处死!
郑成功收复台湾,如果不是打着明朝的旗号,根本算不上民族英雄,因为他是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半个日本人!
收复台湾的过程是很艰难的,面对清朝的节节进逼,后勤辎重日渐减少,而他面对的是海洋殖民国家的荷兰!
荷兰先进的战船,更坚固的城防,使得郑成功付出沉重的代价,好在收复台湾,令台湾成为中国的领土!
而操劳过度的郑成功英年早逝,在收复台湾不久后便因病过世,其英雄传说就此落幕!
根据《南明史》载:“少顷,三桂进见,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及问之数至,始称名应”。从史料的描述来看,吴三桂面对这位曾经的故主,初始傲慢无礼,当龙颜盛怒,吴三桂居然“伏地不能起”足见永历帝的天子之气。
而旁边的满人又是什么反应呢?根据《南明史》描述:“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
以这段文史资料作为参考,永历帝朱由榔即便沦为阶下囚时,依旧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这让旁边蓝旗满洲人惊叹不已直呼:“真天子”。
不久,《南明史》记载:“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也就是说八旗军调转枪头打算劫狱救出永历帝朱由榔,结果被吴三桂的大军全部杀光。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分析,吴三桂作为前朝遗臣,清廷本来就对其心怀戒备,而此时,他却又杀死八旗兵两千多人,倘若将永历帝朱由榔押解回京,纵使吴三桂粉身碎骨也不足以平息满清皇帝的愤怒。
毕竟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讲,吴三桂始终是外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考虑到深层次的厉害关系,无三姑火速处死永历帝朱由榔也就不足为奇了。
郑芝龙是明末清初东南沿海海上第一霸主,政治上变节的叛国枭雄,这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定论。
题主竟然将郑芝龙与的走忠勇路线的关羽相提并论,这让关二爷情何以堪?在掌心看来,郑芝龙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表现,与三国时期的吕布却有几分类似。
一、两人都长得英俊,都认有义父,而且都靠结拜发迹。吕布是三国公认的俊男,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不仅武艺高强,人也长得漂亮。吕布也被骂作“三姓家奴”,先后认了丁原、董卓两个义父,吕布的发迹也离不开两任义父的提携之恩。
郑芝龙在这长相,义父和发家史上都和吕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郑芝龙也长得十分好看。
郑芝龙出生于福建南安一个小官宦家庭,乳名“一官”,史书上称其 "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属于在乡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那种。
关于郑芝龙的长相,由于那时没有照相技术,我们中只能从史料中去推断。明清诸多史料笔记中凡提到郑芝龙长相的,一致称他是个美男子,完全没有“竖眉怒目、满脸横肉“的江洋大盗形像。
如《明季北略》载:郑芝龙“姣好色媚”。《梦游录》载:“芝龙少年姣好。” 《纤言》载:“公见其姿容秀丽,曰:汝当贵而封王”。《难游录》中称:“(郑芝龙)少年姣好”。而且有关郑芝龙长相,我们也可从他的长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高大英俊有雕像中也可推测出,郑芝龙长相必定也是不俗。
2、郑芝龙也有两任“义父”。
天启元年(1621年),十七岁的郑芝龙前往澳门随舅父黄程经商。至于年少的郑芝龙为什么远走他乡去漂泊闯荡,正史上大多语焉不详。
只有《广阳杂记》说他与父亲的小妾调情,结果被父亲发现,棍棒追打,结果郑芝龙跳上一条海船,到了澳门投靠舅父黄程。
(这调戏小妾的事,是不是和吕布有点相似?)
郑芝龙由于聪明伶俐,天赋甚高,很快就学会了葡萄牙语,并展现出了经商的才干,所以深得舅父黄程的喜爱,成为其的得力助手。
可以说,黄程是将这个外甥视为自己的儿子看待的,黄程也成了郑芝龙的第一个“义父”。
天启三年(1623年),黄程让郑芝龙单独带领船队,押送白糖、麝香等货物,赴日本长崎,并侨居进行贸易。
在长崎,郑芝龙结识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当时最有势力的海盗商人李旦。郑芝龙得到李旦的赏识,很快成为其部下,“备受宠爱”,并"以父事之"。
这样,郑芝龙有了第二位“义父”,海盗商人李旦,欧洲人称之为“中国甲必丹”(Captain China)。
其实,关于郑芝龙与李旦的关系是什么?史书记载也有不同,也有称李旦与郑芝龙的“义父”关系,其实就是“契父”关系。
清人张遴白《平国公郑芝龙传》:“芝龙少年姣好,以龙阳事之。”在明清时期,男同性恋已经比较流行,特别是在福建等沿海地区更为普遍。"契"这个字,在福建一般是指“男同”关系,福州话中就有"做契弟"的说法,所谓"契弟"就是指男同性恋者的意思。
因为当时人迷信女人不能上船,否则就会引发海难,于是长期在海上过生活的海盗便“以男宠代之,而酋豪则随称契父。”
明代沈德符的《敝帚斋余談》也提到:近乃有称"契儿"者,则壮夫好淫,辄以多资娶姿首韶秀者,与讲衾裯之好。以父自居,列诸少年于子舍,最为逆 乱之尤!闻其事肇于海寇云。大海中禁妇人在,师中有之,辄遭覆溺,故以男宠代之。而酋豪,则遂称"契父"。从以上信息,我们也能得出,郑芝龙一定是长得非常英俊漂亮,而且郑芝龙这位英俊美少年认了海盗头子李旦为义父。
3、郑芝龙也是靠结拜上位的。
郑芝龙能够在澳门站住脚,与舅父黄程的提携培养是分不开的,让他学会了海上贸易。
特别是投靠李旦后,凭借其聪明能干,以及与李旦的特殊关系,很快成为李旦的得力干将,左膀右臂,活跃在台湾海峡,游走于中日台及荷兰之间,过着亦商亦盗,以及中间人的角色。
借助李旦和荷兰人这两个平台,郑芝龙混得风生水起,海盗事业与海商事业都同步起飞。
天启五年(1625年),李旦也在从台湾返回平户途中去世,李旦的大部分资产、舰队和部众都顺势落到郑芝龙手里,这为郑芝龙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郑芝龙除了与吕布一样认了两任”义父“外,还搞了两次异姓结拜。
天启四年(1624年),郑芝龙、杨天生、陈衷纪等人,与日本平户地区最大海盗商人颜思齐拜盟为“二十八兄弟”,推颜思齐为盟主,进行反抗日本德川幕府统治的起义,制造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长崎之乱”。
起义失败后,颜思齐、郑芝龙一行率众仓惶出逃,最后落脚台湾云林北港,他们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计三千余众,扎根台湾,伐木辟土,构筑寮寨。
天启五年(1625年),颜思齐去世,郑芝龙在众人推举下,继任盟主。郑芝龙上任后,自立门户,并从福建招徕了郑兴、郑明、杨耿等部将,结拜为"十八芝",封为他的郑家军十八先锋,对只队伍进行军事化改编,成为绝对效忠自己的私人化武装。
这样经过几年的发展,至1627年,郑家军已有船700余艘,兵卒数万众,一跃成为当时明代海上最大的海盗集团。
纵观郑芝龙的这段经历,先是靠认“义父”,成功上位,然后靠异姓结拜,整合各路海盗势力,发展壮大为郑家军。
三国时,吕布在两任义父的提携下,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刺杀义父董卓后,接收了董卓的西凉余部,使其成为后来镇霸一方的重要诸侯势力。
吕布与郑芝龙不同的是,没有搞好异姓结拜,导致在董卓死后,对西凉军整合不够彻底,从而引发了余部李傕、郭汜等人叛乱。
二、两人在政治上都是反复无常,导致悲剧人生。三国时期的吕布,作为董卓专权的帮凶,先是中招王允的美人连环计,冲冠一怒为貂蝉,刺杀董卓这个最大的权臣,与王允一起成为汉献帝的再造汉室之功臣,被进封温侯,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从上人生巅峰。
后来吕布因为李傕和郭汜等人叛乱,不得不逃亡,先后投靠袁绍、袁术等人,特别是投靠在寿春称帝的袁术,完全属于政治上的变节行为,被迎奉汉献帝的曹操斩杀于白门楼。
比较有趣的是,郑芝龙的人生下半场,也类似三国时期的吕布,先是反抗明朝,后归顺明朝,拥立唐王,后又反叛明朝,投降清朝,最后也落得个被斩杀的下场。
1、开垦台湾,反抗明朝,后归顺明朝。
天启六年(1626年),福建南部发生严重旱灾,民不聊生。郑芝龙趁机劫掠福建漳浦,金门,广东靖海、甲子等地,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郑芝龙与历史上海盗、倭寇等势力,烧杀掠夺,残害老百姓不同,他的郑家军纪律严明,对百姓却是异常仁慈,“不许掳妇女、屠人民、纵火焚烧、榨艾稻谷”,只抢富商和官家,甚至救济贫苦,因而深受老百姓拥戴。
《纂福建通志》载:“郑芝龙聚船数百,招徒数万,复以小惠济其大奸,礼贤下士,劫富济贫”;《明外纪》载:“惟不许掳妇女,焚房屋,颇与他贼不同”。对于这样一支海盗队伍,大明王朝十分头疼。于是命令福建总兵官俞咨皋进剿,因为受到老百姓的爱护,在老百姓掩护下,官府不断无法剿灭,反而让郑芝龙的部队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郑芝龙利用旱灾,招抚了泉州等地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赴台湾拓垦,郑芝龙因而成为开垦台湾第一人,他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一步壮大起来。
据黄宗羲的《赐姓始末》记载:“崇祯元年,闽值大旱,民饥,上下无策,文灿向芝龙谋之。芝龙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为田。厥田为上,秋成所获,倍于中土。”朝廷见打不下来,于是转换思路,对郑芝龙进行招安。郑芝龙一方面先不为所动,继续与朝廷为敌,另一方面,边打边谈,不断提高自己接受招安的筹码。
这样经过打打谈谈,近两年六个月的拉锯战,于崇祯元年(1628年)九月,双方达成一致,郑芝龙率部3万余人,战船千余艘,离开台湾,接受朝廷招安,由一名汪洋大盗摇身一变,成为福建巡抚熊文灿手下的"五虎游击将军",坐镇闽海,"剪除夷寇、剿平诸盗" 。
崇祯六年(1633年),郑芝龙在福建沿海金门,发动了著名的料罗湾海战,一举击沉不可一视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五艘巨舰,打掉荷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全部军事实力,建立了“数十年未有之奇功”。
至此,郑芝龙控制海路、收取各国商船舶靠费用,控制海上贸易,迅速富可倾国,自己也一跃成为成为闽南的领主,和当时东南海上最强的霸主,军力也扩张到了20多万。拥有大小战船超过3000多艘。
史载:"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自筑城安平镇";"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作为当时西太平洋广袤海域上最强霸主,郑芝龙的强大,确保了此后二十年里,中国东南沿海贸易的安宁,开启了一个属于郑芝龙的黄金时代。
作为大明王朝,也是十分获利,在没有付出任何军费支出的情况下,"八闽以郑氏为长城",平息了困扰多年的东南海盗和倭寇袭扰。
2、拥立唐王,后又反叛明朝,投降清朝。
到时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下大变,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
关外后金趁机入关,在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大举南下,势如破竹。
福王朱由崧被明朝旧势力拥立为南明弘光皇帝,定都南京,扛起反清复明大旗。郑芝龙被册封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境内的抗清军务。
朱由崧的南明王朝仅存在不到一年,就昙花一现被清军攻破南京,反清势力群龙无首,各自为战。
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俩借机在福州拥立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隆武政权,郑芝龙成为这个福建南明政权的实际一号人物,被册封南安候,晋升平国公,后又加太师,军政大权尽落手中,权顷朝野。
郑芝龙拥立福建南明政权,其目的只不过为保存其郑家军的势力,显然郑芝龙将自己郑氏集团的私利,看得高于国家利益的。
作为商人的郑芝龙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问题上,对大明王朝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注重个人家族利益,这为他后来他投降清朝,走向父子反目,身首异处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他不断不举张反清复明,打回南京,收回北京,反而在大清许以闽粤总督的前提条件下下,意志松动,决意降清。
隆武二年(1646年),郑芝龙放弃抵抗,清军攻克福建,擒隆武帝朱聿键,隆武政权灭亡,郑芝龙投降清军。
郑芝豹、郑彩、郑世忠等皆降,唯其子郑成功反对招安降清。
然而,让郑芝龙意想不到的是,清朝并没有兑现诺言,封郑芝龙为闽粤总督,而是由南征主帅贝勒博洛将郑芝龙调离福建,移送到京师,被编入汉军正红旗。
作为海上霸主的郑芝龙,一旦离开了大海就变成了落在平阳被犬欺的老虎,虽然被清朝封为一等精奇尼哈番,晋封同安侯,优待有加,但实际上过着被囚禁的生活。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本想利用郑芝龙劝降郑成功的清王朝,发现郑芝龙已经没有任何作用能阻止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反清复明。
失去耐心的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自作主张矫诏,将流放于宁古塔的郑芝龙、郑芝豹等斩首,随同郑芝龙投降清朝的全部势力,以及其在北京的一家老小全部被斩杀。
一代海王郑芝龙的传奇人生由此落幕,令人唏嘘。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