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幕后有真凶是费祎
先回答问题,在三国时期,魏延是为何被杀的,难道是诸葛亮心胸小吗三国魏延?我的回答是,魏延被杀和诸葛亮没有太大关系,他死亡的幕后真凶是费祎。
建兴十二年三月诸葛亮进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北伐三国魏延,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召开了一个榻前会议,安排后事,遗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从此魏延便走上了不归路三国魏延。
在诸葛亮的遗令来看,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确实有点问题。我想,前半部分应该是诸葛亮的正常遗令,后半句“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是在杨仪或者费祎提出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怎么办时,诸葛亮又加上去的。这个问题费祎提出的可能性更大。
有人会说,这不是把魏延扔在那里不管了吗?其实,这不是诸葛亮的错,这是诸葛亮的无奈。病来的突然,这仗已经没法打了,而魏延是坚决的抗曹分子,诸葛亮的意思是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大部队都撤了,光剩魏延的那点人马还打的什么劲?只好跟着撤吧,所以没有把魏延仍在那里不管的意思。后面发生的事诸葛亮没有想到,也跟诸葛亮没有关系。
魏延举动反常。按照一般的常理,魏延不听从命令也就罢了,选择先撤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魏延沿途把桥梁、栈道都烧了,这问题就大了,只这一条就是死罪。烧栈道这矛头对的就不仅是杨仪了,而是包括杨仪在内的数万蜀中将士。如果这个情报被司马懿知道,就有可能给数万蜀中将士造成灭顶之灾。魏延的行为只能用发疯来解释,标准的脑残行为。是什么让魏延失去了理智?仅仅是令他断后的问题吗?所以,传达这一命令的费祎可疑。究竟他对魏延说了什么?让魏延如此的愤怒呢?我们来还原诸葛亮死亡前后的场景。
诸葛亮临终召杨仪、费祎交代后事说:我死后,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大军退回汉中。杨仪问:如果魏延不听命令怎么办?诸葛亮回答:若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杨仪派费祎向魏延传达诸葛亮遗命。费祎到魏延营寨后,屏退众人对魏延说:丞相已死,遗命撤军。魏延问:后事怎样安排?费祎:军政大事都交待给杨仪了,令将军断后。魏延沉默不语。
费祎:我当时就觉得丞相这种安排不妥,问:如果魏将军不同意后撤怎么办?
丞相回答: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大军就自己回来,不要管他。
魏延大怒:丞相虽死,我今见在,怎么能为一个人的死活耽误天下大事呢?况且魏延何人,怎么能为杨议作断后将呢?
费祎说:不如这样吧,杨议是一个文官,军事上的事他也不懂,我去劝劝他,让他按将军的意思办,你看行不行?魏延说好,他如果听从劝告,这事就算了,如果不听,我灭了他。
费祎回来对杨仪说:魏延果然如你所料不听命令。
杨仪说:他怎么说的?费祎:魏将军说你是文官,不懂军事,叫你扶丞相灵柩回国,军事上的事你就不要管了,他要继续北伐。杨仪大怒:庸奴!这不是想造反吗?
费祎走后,魏延很快就后悔了,他感到这位老乡说的话可能不靠谱。派人一探听,果然大军已准备后撤了。
在《三国志》魏延传中我们只看到他只说了一句话:“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门,弛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也。他到底对魏延说了什么,从魏延的激烈反应看,他一定说了一些不寻常的话,他的表现令人起疑。我们知道杨仪、魏延二人水火不容,二人在一起经常吵架,每到“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流”时,别人劝不下,他能劝下。为了更加说明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费祎这个人。
一:费祎内心很强大。费祎年轻时和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董允的父亲董和不知道他们二人谁更优秀。时逢许靖丧子,董允和费祎想一同去赴丧。董允就向父亲董和要车,董和就给了他一辆用鹿拉的车。这在当时有点掉面子,董允面有难色,费祎便先上了车。等到了丧所,诸葛亮等贵人都已经到了,所乘的车辆都很光鲜,董允神色很不自然,而费祎却神色自若。给他们驾车的马夫回来后,董和就问了他们二人的表现,对董允说:我常常疑惑你和费祎二人优劣未别,从今以后,我知道你们二人的优劣了。
二:费祎很有才。费祎也确实有才,很能干的。费祎经常出使吴国,孙权每次都用好酒招待他,看到他喝醉了,然后开始问以国事,并和他讨论当世之务,为难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费祎都以喝醉推辞,然而下来后,就孙权所问的问题,一一作答,没有丝毫的遗漏。孙权很器重他,对费祎说:“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诸葛亮北住汉中开始北伐的时候,请费祎当了参军。因每次出使东吴都能令诸葛亮等满意,所以,他经常的出使吴国。建兴八年,提拔为中护军,后来又转为司马。
三:费祎懂人心。魏延和长史杨仪不和,互相憎恶,二人在一起就吵,魏延就拔出刀来在杨仪面前比划比划,杨仪也是鼻子一把泪一把的。这时候,别人就劝不开了,只有费祎常常出入他们中间,能把他们二人劝开。所以,史书上说:终诸葛亮之世,魏延和杨仪能各尽其用,全是费祎匡救之力。
魏延和杨仪吵架的时候,别人不能劝,但费祎能把他们劝开,这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和二人关系要好。而是要懂一点心理学,要懂二人的心思。这样劝架的时候才能说到点上,二人才会听。从处理人际关系到斗心眼,魏延和杨仪其实是和费祎有不小的差距的。
另外,费祎和魏延关系特殊,他们是标准的河南老乡。魏延在诸葛亮时代并没有受到重用,相反有被诸葛亮打压的嫌疑。他在蜀汉政权的高层人脉关系较差,没有什么朋友,费祎比较会做人,很懂人的心理,再加上老乡关系,魏延对他比较信任,是拿他当哥们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只能是来自最亲近、最信任人的背叛,而费祎正符合这个条件。
在魏延被杀案中他没有留下明显的蛛丝马迹,但杨仪的自杀,却和他有直接的关系。杨仪在魏延被杀案后,受到了冷落,费祎去看杨仪,杨仪把费祎当哥们,向他诉苦、发牢骚。费祎回头就向后主告密。于是把杨仪削职为民。杨仪被削职为民后臭毛病不改,牢骚照发,后主就派人去抓他,杨仪无奈选择了自杀。
这样看费祎有卖友求荣行为,不是好人。
接着说说费祎可疑,一是他有作案条件:他和二人最熟,也最为二人信任,他了解内情,和杨仪、魏延又是单线联系,便于做手脚。二是他有作案动机:魏延、杨仪死后,费祎在大臣中的排名哗哗上升,史书上说:蒋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他是最大的受益者。
综上所述,魏延被杀,费祎是幕后真正的凶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