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34年分裂了北魏那天起宇文泰,东魏、西魏两家便成了天敌、死敌;东、西双雄高欢、宇文泰便成为生死对头,双方展开了一连串的攻夺战。从双方的综合国力来看,东魏经济发展,粮草充足,兵力强,骁将多,实力雄厚,对西魏呈压倒性优势。但从交战结果看,弱势的西魏却往往占上风。
东、西魏潼关之战是双方分别自立后展开的第一次大战宇文泰。西魏以弱胜强,取得潼关之战的胜利。
536年岁末,东魏大丞相高欢起兵攻打西魏,首先挑起战端。高欢兵分三路,命司徒高敖曹统兵进军上洛城(今陕西商洛市)宇文泰;大都督窦泰率军直趋潼关;亲率大军驻蒲坂(今山西永济市),准备渡过黄河挺进渭北。三路大军合约十余万人马,战略目标是攻取西魏都城长安,灭掉西魏。
转年正月,高欢在蒲坂搭建起三座浮桥,摆出一副将要渡河的架势。
当时西魏丞相宇文泰驻军于广阳(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北枥阳镇)。闻知高欢发兵三路来犯,宇文泰遂对众将领分析道:“敌军自三个方向牵制我们,搭桥欲渡,这是想诱使我军在正面沿河设防,以便窦泰从西边渡河进攻我们。窦泰是高欢麾下大将,经常担任先锋,所部多精锐,常打胜仗,因而都很骄傲自大;若我们出兵袭击他,肯定取胜,打败了窦泰,高欢就会不战而退。”
诸将不具备宇文泰的韬略与卓识,纷纷说道:“敌军近在眼前,我们放着眼前的敌军不打,却去袭击远处的敌军,万一出现失误,那可就悔之不及了!倒不如分兵防御,方为妥当。”宇文泰进一步做诸将的工作:“高欢曾两次进攻潼关,我军始终以防御为主,没有离开灞上;高欢此次大举入侵,肯定还会以为我们会继续采取防御策略,因而他必会产生轻敌思想,我军趁机袭击他们,何愁不能获胜!高欢虽然架起浮桥,但我料定他不会立马直接渡河,用不了五天,我一定会生擒窦泰。”
十四日,宇文泰率领六千精骑自广阳返回长安,作出一副避敌防御的架势。由于众将领还是意见不一,宇文泰便隐瞒了自己计策,独自征询族侄宇文深。宇文深建议置正面的高欢而不顾,遣精骑奔袭窦泰;击破窦泰,再回师攻打高欢,必获全胜。宇文泰见族侄的建议正合己意,信心倍增,于是扬言准备死守陇右地区,以此迷惑高欢;同时调兵遣将,准备出其不意奇袭孤军深入屯扎于小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东)的窦泰军。
十五日,宇文泰亲率主力悄悄向东进发。十七日晨,西魏军驰抵小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东),迫近了窦泰军营。宇文泰令宇文深率一部驻小关,自率一军进向马牧泽(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南),兜击窦泰。窦泰万没想到西魏军会突然杀向自己,仓促间便急欲率军自风陵渡(在山西芮城县西南端)北渡黄河,打算靠近高欢的主力大军。西魏军哪肯给窦泰逃命的机会,宇文深自后面追杀,宇文泰挥军自马牧泽出击,围攻窦泰。窦泰虽然是骁勇善战的猛将,但身陷重围中也是回天无力,结果全军覆没,窦泰自杀。
此战尚有另一版本,为全面了解潼关战况,特补述之。西魏军兵抵小关,窦泰猝然临敌,不免有些惊慌,赶忙依山结阵以迎敌。宇文泰可不给窦泰排兵布阵的机会,挥师猛攻队形散乱的窦泰军,大破之,阵斩窦泰,尽俘其众万余人。宇文泰挟大胜之威,挥师直逼驻军蒲坂的高欢。
高欢闻报窦泰受攻,便急欲自风陵渡渡河增援。可黄河冰薄,急切间无法渡河增援,高欢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窦泰全军覆灭。麾下第一大将窦泰败亡,高欢雄心受挫,斗志全无,不敢同气势正盛的西魏军接战,只好毁坏浮桥撤军东去。宇文泰追击不及,便收兵凯旋。
东魏另一路主将高敖曹率军转战而进,所向无敌,经过血战,攻克了上洛城。此时,高敖曹并不知道窦泰全军覆没、高欢撤军的消息,便欲挥师攻入蓝田关,直趋关中。高欢已经折损了第一大将,又闻报军中第一猛将高敖曹欲孤军深入关中,担心其有失,赶忙派人让他紧急回撤。高敖曹率部力战,摆脱敌军的攻杀,全师而还。
潼关之战,处于劣势的宇文泰迎战绝对优势的东魏军,胜算原本不大。但宇文泰识破了对手高欢的意图,又抓住窦泰孤军突出及东魏军骄兵的弱点,示敌以弱,然后集中兵力出敌不意歼敌一路,粉碎了高欢三路合击的战略意图,取得潼关大捷。
这么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西魏是由北魏分裂出来的,而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王朝。西魏的实际建立者宇文泰就是鲜卑族人,宇文泰是以贺拔岳的武川军起家的,武川军的底子就北魏六镇起义的鲜卑贵族军队。宇文泰就是六镇起义时的士兵,因此他建立的府兵制的原型就是鲜卑八部兵制,八大柱国就是八部的首领,十二大将军是仅次于八大柱国的将领,所以除李虎、李弼、赵贵、于禁、杨忠、李远、王雄是汉人外其余都是鲜卑人。
宇文泰的崛起宇文泰生于507年,死于556年,是鲜卑宇文部后裔,南北朝时期西魏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统帅,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史称周文帝。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中,宇文泰随父宇文肱加入鲜于修礼的起义队伍。起义被尔朱荣镇压后,宇文泰成为其部将贺拔岳麾下。尔朱氏败灭后,高欢位居丞相,并由此掌权。宇文泰跟从贺拔岳入定关陇,随后被魏孝武帝封为武卫将军,平定夏州。
534年,贺拔岳联合侯莫陈悦讨伐曹泥,结果中了侯莫陈悦之计,贺拔岳被谋杀。贺拔岳的三军顿时无主,宇文泰立即到凉州接管了部队指挥权,并击败侯莫陈悦,占领了长安,并上书孝武帝。孝武帝封宇文泰为大督都,统领贺拔岳的部队,宇文泰平定占据灵州的曹泥,统领关、陇之地,孝武帝以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略阳县公,承制封拜,成为仅次于高欢的有力人物。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因为与高欢关系失和而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宇文泰被授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杀了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都长安。从此宇文泰专制西魏朝局长达二十二年。
对抗东魏北魏孝武帝投奔关中宇文泰后,高欢立元善为魏孝静帝,建立东魏。因为高欢是宇文泰的主要敌人,东魏和西魏前后打了潼关之战、沙苑之战、洛阳之战、邙山之战、江陵之战等众多战役,才稳定了东西魏的均衡局势。
宇文泰为了战胜高欢,站稳关陇地区在政治上采取“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政乏,以德治教化、唯贤是举、善于纳谏、严明执法、整顿吏治为措施,使关西地区治理很快见了成效。在军事上调和胡汉关系,吸收汉人士兵从军,大力扩充军队。最著名的就是建立府兵制。
建立府兵制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府兵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兵,战马武器盔甲都是自己带。
宇文泰对军队统辖系统进行改革,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制,立八柱国。除宇文泰自己在大统三年(537年)由西魏文帝拜为柱国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西魏军队的实际统帅外。又在大统十四年(548年)以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但仅挂虚名,并无实权。另任命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为柱国大将军,实际统率六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有兵四万八千人左右,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府兵。
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将。
西魏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就是关陇贵族的典型代表,统治的核心力量。到北周时宇文护专权,轻易而举的逼死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只剩下其他四位。关陇集团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的辉煌,它的后起之将也很多,如尉迟迥、韦孝宽、长孙晟、贺若弼、韩擒虎、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么多具有文韬武略的经天纬地之才,为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实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中汉人也不少,只是宇文泰恢复鲜卑原性,赐于一些汉人鲜卑姓。随着西魏的灭亡,元氏(拓拔氏)皇族将领渐去,北周灭亡后鲜卑族将领逐渐被汉人代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