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律平(879~953)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的皇后耶律阮。
(述律平和辽太祖影视形象)
“述律”意思是说她是回鹘述律部人耶律阮,“平”是她的汉名。
值得一提的是,述律平的母亲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姑姑,也就是说述律平嫁给了表哥耶律阮。
在中国历史上,只要我们提起武则天,都觉得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人。
但述律平的政治谋略和冷酷无情绝不在武则天之下。
述律平在14岁时嫁给表哥,表哥比她大7岁,当时21岁阿保机只是突厥八大部落首领之一。
此时述律平抛弃了少妇的羞涩,紧紧跟随在丈夫身边,与之同生死,共患难四处征战,积极为丈夫出谋划策。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残酷的战争造就了述律平刚强冷酷的性格,就连丈夫与之相比也逊色不少。
公元907年,35岁的阿保机被契丹八部共同推举为新任可汗。
历史很有意思,在过去,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倒是先实行了“议会推举制”。
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就是经过部落首领推举出来的大汗。
契丹族也实行这种议会制,即每三年推举一次。
述律平为了让丈夫连任可汗,于是鼓动丈夫效仿汉民族实行世袭制,也就是让阿保机改祖宗之法,阿保机采纳了妻子的建议。
有道是:“天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改制并非易事。于是激起了契丹7大部落首领的反对。
就在阿保机萌生退意时,述律平恳请丈夫用强硬的手段镇压反对派,阿保机犹豫不决。
述律平心急如焚,假借丈夫之名,邀请各部落首领来此饮宴。
各部落首领不知有诈,在宴席上喝了个酩酊大醉,此时述律平指挥士兵一刀一个,把这些部落首领通通砍死了。
这场契丹版的鸿门宴之后,反对者噤若寒蝉,一个个闭上了鸟嘴。
阿保机乘势改张易辙,把契丹的“推举制”改成了“世袭制”,最后统一了契丹八部。
阿保机随后建立了辽国,他就是辽国的第一位皇帝――辽太祖。
公元926年,54岁的辽太祖在征战中不幸去世。此时47岁述律平以子幼为名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
其实此时他的长子耶律倍已经25岁,完全可以执掌政权,况且辽太祖也确实遗诏把皇位传给长子,但是述律平更偏爱自己的小儿子耶律李胡,想“废长立幼”,把皇位传给小儿子。
述律平这种“逆天”做法激起了朝中大臣的反对。述律平大开杀戒,以为辽太祖殉葬的名义,杀了许多反对她的大臣。
此时辽太祖重用的汉臣赵思温看不下去了,在大殿上当着群臣的面直接怼皇太后:“先帝亲近之人莫过于太后,太后为何不以身殉?我等臣子前去侍奉,哪能如先帝之意?”
当时大殿上寂静无声,只见述律平抄起旁边放着的一把金刀,伸出右手狠狠剁了下去。
只见血光飞溅,手腕断裂,述律平面不改色心不跳,把右手腕交给侍卫拿去殉葬辽太祖。
述律平这一举动吓尿了满朝文武,从此没人再敢提出异议,因此她成了实际上的辽国女皇。
不知为什么,述律平就是看不上他的长子,本来皇位是自己的,然而母亲却反对。耶律倍伤心至极,不得不知趣远离了政治中心。
过了几年,由于二儿子战绩卓著,述律平让二儿子耶律德光继承了皇位,他就是历史上的辽太宗。
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征战途中病逝,时年47岁。
辽国再次面临谁来当接班人的问题。
这时辽太后述律平想把小儿子耶律李胡推上皇位,但是大臣们再次提出反对。
原来大臣们都想把皇长子的儿子——耶律阮推上皇位,意思是想补偿一下皇长子,毕竟最早的皇位应该是长子继承。
此时皇太后坚决不同意,并且派自己的小儿子去讨伐长孙,意思是想把孙子赶跑。
可惜小儿子是个无能之辈,被侄子打得大败而回。
按说一边是自己的小儿子,一边是自己的长孙,反正辽国的皇位没到外人手里,皇太后不应该厚此薄彼。
但是皇太后却很固执,她要亲自整顿兵马,准备和孙子决一死战。
就在节骨眼上,许多大臣冒死进谏,极力劝说皇太后看在大局面上,不要发动内战。
一边儿是大臣们的苦口婆心,一边是孙子的示好退让,最终祖孙俩相互妥协化干戈为玉帛,长孙耶律阮继承了皇位。
若干年后,述律平不甘失败,总想利用自己的余威改变现实,她一直没放弃让自己小儿子当皇帝的念头。
于是在某天,耶律平联合小儿子欲发动政变,但是她的这一举动早被孙子察知,耶律阮先下手为强,调兵遣将把祖母和叔父捉了起来,随后将他们关了禁闭,一直到去世。
述律平75岁时去世,后葬于祖陵,谥号淳钦皇后。
文/秉烛读春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