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如何比较好的管理边远地区的百姓,让他们能安居乐业,不要反抗成为了每个执政者的难题分封制。我国历史上历朝代采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是古代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制,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并没有直接的权力,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皇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皇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有点类似联邦制度。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表现,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分封制、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刘邦经历了秦朝末年各地起义,秦二世孤立无助,没有诸侯帮忙,最后灭亡的过程,认识到郡县制的弊端:1、当农民起义时,只能依靠朝廷的军队进行镇压,而朝廷的军队在当时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十分有限;2、取代了分封制,伤害了老贵族们的利益,自秦朝建立之时,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扑。
刘邦汲取了秦朝的教训,不再继续沿用郡县制。而当时中国历史上,分封制是较为主流的统治体制,将边远领土分封给同姓之中才能较为出众的人,让他们帮忙管理国家。于是刘邦在刚建立汉朝时,大举分封同姓王,而后,铲除异姓王也成为了历史上较为出名的一个故事。
而当时建国伊始,天下不稳,此举也可以笼络人心,平定时局也是大势所趋。当然刘邦不是单纯复制粘贴周王朝的分封制度,而是以郡县制度为主体,封建制度为辅助的社会制度,这样的制度,将中央集权和笼络人心、平定疆土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了,也是后世沿用较多的管理制度。
周灭商之后,周天子进行了一场改朝换代后的权力“大洗牌”——分封天下,将“有功之臣”分封于各地,即后来所谓的“诸侯”。那么,这些“诸侯”都是些什么人呢?主要这么有几个类型:
第一类,也是人数最多的一类是姬姓诸侯。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换言之,姬姓诸侯占据了绝大多数!姬姓诸侯是周天子的本家,周初的姬姓诸侯大多是周天子的叔叔、大爷、兄弟、子侄等等,如著名的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唐叔虞,包括被封于鲁地、由儿子伯禽代其之国的周公旦,都是周武王的亲弟弟。分封这些人,无非两个原因:一是荣宠同宗,二是用以监视异姓诸侯。
第二类是所谓“三恪”。何为“三恪”?即给前三朝的后裔封爵,以示优待。周封虞、夏、商三代的后裔于陈、杞、宋,是为“三恪”,也有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者,个人更倾向于前者。在周封微子启于宋时,实际上微子启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三恪”之一,奉商正朔是商纣王帝辛之子武庚。周武王灭商后,封武庚于殷商故地,又将商王畿一分为三 , 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后来,三监勾结武庚发动了叛乱,也就是著名的“三监之乱”,武庚兵败后被杀。此后,被封于宋地的商纣王帝辛胞兄微子启取代了武庚的地位,奉商正朔,获得了“三恪”地位。在南北朝时期刘寄奴破坏游戏规则之前,“三恪”之制一直是事实存在的,新朝不视“三恪”为臣,仅视为“宾”,“三恪”奉前朝宗庙,甚至在封国之内可以使用天子服饰、旌旗、仪仗,上书不称臣、受诏命不拜,这是“三恪”与其他异姓诸侯的最大区别!著名的汉献帝刘协在禅位曹魏之后被魏文帝所封的山阳公就属于这个范畴,刘协在山阳国内奉汉王朝宗庙,依然使用天子服饰、旌旗、仪仗,对魏不称臣、受诏命不拜。刘协去世后依然享受了皇帝规格的丧葬待遇,魏明帝曹叡亲自着素服、以天子礼为其发丧,谥“孝献”,葬于禅陵。
第三类是异姓功臣。最著名的便是家喻户晓的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又称“太公望”)。太公望作为周武王灭商的首席“智囊”和主要军事统帅,被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周灭商之后,太公望被封于齐地,为齐侯。因为太公望在周天子驾前为太师,并没有之国,而是像周公旦一样,由其子吕伋代其之国,即齐丁公。楚国的开山鼻祖熊绎也属于这一类型,因为芈姓熊氏自熊绎的曾祖鬻熊开始便投靠、侍奉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感念芈姓熊氏侍奉自己祖、父的忠心与功劳,正式封熊绎为楚子,位列诸侯,是为楚国的开山鼻祖。
第四类是“带着资金入股的股东”和原本已经存在并保持中立的诸侯。这些人原本便是商已经存在的小诸侯,在所谓“八百路诸侯会盟孟津”的传说中,这些人便是那“八百路诸侯”之一。既然是“带着资金入股的股东”,在周灭商之后肯定是要参与“分红”的,周天子分封天下,这些人是少不了的。更何况,这些人原本便是商已经存在的诸侯,周天子仅仅是对其诸侯身份进行再次确认而已。但是,这一类诸侯主要以小国为主,实力并不强盛,如嬴姓的江国、偃姓轸国等等。也可以理解,如果是强盛的诸侯,他们也就没有必要依附于周了……后来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越国,实际上也属于这一范畴。
大致就是这四个类型,当然后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诸侯,如嬴姓赵氏的秦,原本是为周天子养马的部落,因为护送周平王动迁有功被封为了诸侯。还有韩、赵、魏,原本是晋国的卿大夫,“三家分晋”之后,通过“友好协商”周天子最终认可了这三家的诸侯身份。但是,周的诸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互攻伐、吞并,到后来就只剩下了齐楚韩魏燕赵秦七家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