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所作大观楼长联有这样的句子大理国:

大理国:宋朝拥有50多万精锐主力,为何没有消灭西南方的大理国?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要问宋朝拥有50多万精锐主力,为何没有消灭西南方的大理国大理国?就和这里的宋挥玉斧有关。

大理国:宋朝拥有50多万精锐主力,为何没有消灭西南方的大理国?

大理国:宋朝拥有50多万精锐主力,为何没有消灭西南方的大理国?

《续资治通鉴》记载大理国:

(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白纸黑字,言之凿凿。但是《续资治通鉴》编成于清代,宋李焘所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太祖本纪》及《王全斌传》都无此内容,最早记载此事为:

(南宋绍兴六年)翰林学士朱震言:“按大理国本唐南诏,大中、咸通间,入成都,犯邕管,召兵东方,天下骚动。艺祖皇帝鉴唐之祸,乃弃越巂诸郡,以大渡河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时间已经是在南宋,从史料和文献的角度,证明力并不很强,但是,无论宋太祖具体是不是有这样一个举动,说过类似的话,宋朝对大理的整体战略就是保持和平。

这和宋朝君臣吸取了唐朝与南诏相争而激发祸乱的历史教训有关。唐朝为了对付南诏, 屡兴征伐 劳民伤财, 但却丝毫没有结果,最后自己也在桂林戌卒的起义中走向了灭亡——桂林戌卒即原先应募对抗南诏的军队,因长期得不到轮换而起事,他们大多原籍徐州,因为要回家乡一路经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杀回徐州附近,过程中由几百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最后被沙陀军等唐朝军队消灭,但离徐州不远的曹州有人一直在关注着这次,此人姓黄,单名一个巢字。

因此,欧阳修《新唐书. 南蛮传赞》称:

唐亡于黄巢, 而祸基于桂林。这其实就是天水一朝朝堂上下的普遍看法。所以,即使退一步讲宋太祖暂时不伐大理只是一时权宜,后来的继承者们却当成了既定国策。

(大渡河是唐与南诏之间事实上的边界,宋挥玉斧是厘定其成为宋朝和大理的边界)

当然,关系如何说到底取决于双方。我们注意到,大理对北方也没有觊觎之心。

明诸葛元声《滇史》卷8 记载: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 蜀主孟知祥死。孟昶继之,不理国事,日务奢侈,委任非人。大理觇知之,,欲乘衅攻蜀。高侯独不可, 言: “蒙诏强盛时与吐蕃连兵,尚不能侵夺巴蜀,卒以黩武酿内变, 宗杜不保。今闻周主柴英明,削平僭乱, 孟蜀必为所并。吾国第当修辑城堡,练兵养民,以观时变。何必劳师远征, 启衅召祸。”思聪从其言, 不敢入犯中国。思聪是段思聪(不是王思聪),大理广慈帝,也就是大理第四位皇帝,这段记载史实多有错误,比如孟知祥934年就去世了,此时高氏在大理国政中的作用也存疑,但大体说明了大理的国策。

在双方相向而行的宏观战略指导下,宋朝和大理长期并存,维持了数百年的和平共处。

公元1252年7月,雄心勃勃的大蒙古国蒙哥汗,决定效法爷爷成吉思汗“假道南宋,包抄金国”的策略,决定远征大理国,然后从南面对当时呈胶着状的蒙宋四川战场进行战略包抄。这个任务就委派给了他的弟弟忽必烈,这也是忽必烈第一次独立统军出征。

大理国:宋朝拥有50多万精锐主力,为何没有消灭西南方的大理国?

大理国:宋朝拥有50多万精锐主力,为何没有消灭西南方的大理国?

大理国立国于公元937年,那时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且距蒙古遥远、一路山川险阻,颇为难行。因此,这对于忽必烈来说无疑是个艰巨的使命。1253年夏,忽必烈与副帅兀良合台及随军宗王五十余名,会师于六盘山,在已归附的西藏萨迦派宗教势力的协助下,绕过南宋在川南的守军防线,于当年9月蒙军主力进驻松潘,并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进伐大理。兀良合台率本部为西路军,由理塘、稻城、中甸,进逼大理之丽江;忽必烈率汉军及也古、霸都儿等诸王军队为中路,经大雪山,横渡金沙江,直取大理;木哥、塔察儿、阿失必哈诸王军队为东路,出川西北草原,由黎州攻入大理国境内。

三路军进军途中,几乎未遇大理守军阻拦,但由于崎岖难行和气候不适应,军队减员严重,如中路汉军董文炳部,骑兵仅剩数十人随行。12月初,忽必烈的中路军逼近大理城,当时的大理国正陷入内讧,朝政大权落入高祥、高和兄弟之手,地方将领和各部族首领皆拥兵自重、不听号令。

当忽必烈派出的三位劝降使臣进入大理后,大理国主段兴智和大多数朝臣主张与蒙古议和,但高氏兄弟骄横跋扈,自以为蒙军远来疲弊,可一阵破之。遂不顾国主和众臣反对,下令诛杀蒙古使者,并悬尸于树。十二月十三日,忽必烈与其余两路蒙军汇合后,下令攻城。高氏兄弟挟段兴智背城一战,出动全部精锐与蒙古军在城下搏杀,结果大败而回。15日,大理城被攻破,段兴智一行逃往善阐,高氏兄弟则退往姚安,试图固守。但忽必烈恼恨其诛杀使臣,以木哥等穷追不舍,很快将高祥等擒杀。至于在善阐的段兴智,则也被兀良合台部俘获,但后来在被押送到和林,觐见蒙哥大汗后,却因献图归附,而得到了蒙哥的欢心,被封为大理王,协助蒙古军队抚平大理全境。

遵照蒙哥汗的旨意,大理全境交由兀良合台部继续清剿,忽必烈率诸王班师,等回到河西清点诸军,出发时的十万余人,仅余不足两万。可见远征大理的蒙古军也是损失很大,当然其一路因气候、地理因素的减员是主要原因。而大理国的内讧,导致各地的守卫者不能有效互助、各自为战、以致被各个击破,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