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予辽国,换得辽太宗耶律德光支持其称帝。称帝之后的石敬瑭尽显媚态,后晋不仅对契丹称臣、纳贡,石敬瑭竟然自降身价,称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耶律德光为父,成为了中国史上著名的“儿皇帝”。提问者问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孙皇帝”。别说,还真有耶律阮!这个“孙皇帝”不是别人,正是石敬瑭的继任者、他的亲侄子兼养子——后晋出帝石重贵。
石重贵的这个“孙皇帝”倒不是因为他叔叔石敬瑭是“儿皇帝”耶律阮,因而论资排辈得来的。这里面还有一些说道。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位“孙皇帝”石重贵。
石重贵,石敬瑭的亲侄子,石敬瑭兄长石敬儒之子耶律阮。石敬瑭和石敬儒是布衣兄弟,感情应当说还是比较深的,在石敬儒去世之后,石敬瑭便把侄子石重贵收为养子,亲自教育、培养。长大成人之后的石重贵也顺理成章跟随叔叔在乱世之中混江湖。虽然能力一般(史载“未著人望”),但由于是石敬瑭的亲侄子兼养子,颇受叔叔重用。在石敬瑭称帝之后,更是水涨船高,不断加官进爵,并于天福七年石敬瑭临终前成为了齐王兼任侍中,也就是亲王兼宰相。
正所谓什么样的师傅教出什么样的徒弟,石敬瑭是其岳父——后唐明宗李嗣源一手提拔重用的,在李嗣源死后没几年,石敬瑭就勾结辽国灭了后唐,自己当上了皇帝。叔叔石敬瑭一手提拔重用的石重贵有样学样,石敬瑭去世后,在石敬瑭的亲儿子石重睿还活着的情况下,石重贵勾结冯道和当时掌握兵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成功上位,成为了后晋政权的第二任皇帝。不过,石重贵还算是厚道的,虽然抢了堂弟的皇位,但却没有致这位叔叔唯一活着的儿子于死地,而是给高位、不给实权,养了起来。
成为皇帝之后的石重贵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主子”契丹报丧。如何定位后晋与契丹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石重贵回避不开的问题。石敬瑭在位之时,后晋对契丹称臣,石敬瑭对耶律德光称儿,活脱脱一派“傀儡政权”的气象。初登大位的石重贵显然不想像叔叔那般憋屈地当皇帝。奈何手里没有金刚钻,契丹的实力摆在那里,而且两国又是近邻,后晋想拜托契丹的控制并不容易。
于是,石重贵在景延广等人的撺掇下,使出了一记大昏招——在遣使向契丹报丧时,仅自己在“家事”的层面向耶律德光称孙,但后晋不再向异族契丹称臣。在石重贵看来,玩这种文字游戏,自己只是以石敬瑭儿子(养子)的身份在“家事”的层面称耶律德光为祖父;但在国事层面不称臣,以示两国之间没有臣属关系。如此一来,既可以保持民族气节,不向异族称臣,又可以使自己的皇位显得不是那么“傀儡”,面子上可以挂的住一些。更重要的是,身后在史书上也不致留下汉奸的骂名。因此便有了所谓的“孙皇帝”。但是,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又有多大区别呢?身处乱世,实力决定一切,自身没有硬实力,玩再多的文字游戏也只是自欺欺人。
恰恰正是这一记昏招,最终葬送了后晋政权,也葬送了石重贵自己。石重贵自以为是的称孙而不称臣之举使耶律德光据此判定其欲摆脱契丹的控制而自立,这是耶律德光绝对无法容忍的。石敬瑭卑躬屈膝换来的暂时和平局面被打破,加之青州节度使杨光远彼时又勾结契丹叛乱,耶律德光顺势率军南下,开始了与后晋绵延数年的战争。
两国实力悬殊,即位之初的石重贵本应对内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对外暂时不去触及契丹敏感的神经,维持局部暂时的和平,等自身羽翼丰满之后再向契丹摊牌。但是,石重贵却昏招频出,不仅对内压榨百姓、挥金如土并大肆任用无能谄媚之辈,对外又挑战契丹的地区霸权。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中,石重贵兵败被俘,和后来的宋徽宗一样,成为了异族屈辱的囚徒。
但是,也正是石重贵的这一昏招,为本已失势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家族提供了翻身的机会。率军南下作战的耶律德光在俘虏了石重贵之后,因为中原民众的激烈抵抗,不得已决定率军北归。结果,病逝北归途中。下属为保耶律德光尸体不致腐败得太难看,甚至不得已将之做成了腌咸肉。在耶律德光去世之后,耶律倍的儿子——永康王耶律阮趁机发难,继承了皇位。最后,权倾天下、曾经将本该属于大儿子耶律倍的皇位硬生生交给二儿子耶律德光的时任皇太后述律氏也不得不承认孙子耶律阮制造的既成事实,耶律倍家族再次成为契丹皇族耶律氏的大宗。
或许是因为石重贵为耶律阮提供了翻盘的机会,又或许是石重贵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即位之后的耶律阮并没有杀了他,而是选择将他安置在了契丹腹地。小命是保住了,屈辱却是免不了的。石重贵不仅妻妾被契丹贵族霸占,连小女儿也被耶律氏皇族强占为妾。在屈辱的度过了二十多年之后,石重贵死于契丹境内。
这就是“孙皇帝”石重贵,一个颇有些“民族气节”,但执政能力却一塌糊涂的皇帝。不仅葬送了自己,也使得后晋政权二世而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