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陶渊明简介: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什么意思?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大多认为他是个避世的隐居者,其实他做过很长时间的官,并深知官场的水深和黑暗。以他的才情和高品是注定和他们搞不到一块的。所以有一些人也有此意,就会说出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的感叹!为何呢?那就先来介绍一下他的生平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简介: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什么意思?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简介: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什么意思?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陶渊明简介。《饮酒》其十就有记录,在此阶段他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太清楚。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官,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义熙元年,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真正的隐居生活:义熙元年,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渊明作《归去来兮辞》,挂印辞官,以果敢决然的态度,毅然放弃官场的生活,这种果敢决然是后世众多羡慕者和想效法者做不到的,这正是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的重要原因了。

此时的渊明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政治态度进入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可以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地主,此时却是劳动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都会亲力亲为。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这种生活才是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是真正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义熙十一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元嘉四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毛泽东主席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由此可见陶渊明思想和诗文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