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应州大捷,也称“应州大捷”,这在《明史·武宗本纪》中只有寥寥一段:“(正德十二年冬十月)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应州大捷: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为何感觉史书不怎么记载?

从这里我们丝毫看不出明武宗大胜蒙古小王子应州大捷。

应州大捷: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为何感觉史书不怎么记载?

应州大捷: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为何感觉史书不怎么记载?

蒙古小王子在正德朝屡次犯边应州大捷,成为边患,这在《明史》中多次记载道。

《明史纪事本末》中,对于所谓的“应州大捷”,基本和《明史》类同:

“九月,上幸大同,猎阳和诸城。上时独乘一马,卤簿侍从皆不及。二十七日,方猎,天雨冰雹,军士有死者。是夜,又有星陨之异。明日,驾赴大同,北寇数万骑犯阳和,掠应州,上命诸将击之,引去。”

在《明史·江彬传》中对于明武宗亲征小王子的记载显得详细点:

“十二年八月,急装微服出幸昌平,至居庸关,为御史张钦所遮,乃还。数日,复夜出……未几,幸阳和。迤北五万骑入寇,诸将王勋等力战。至应州,寇引去。斩首十六级,官军死数百人,以捷闻京师。帝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又自称镇国公,所驻跸称军门。”

这里提到明武宗以死亡“数百人”的代价取得“斩首十六级”的战绩,实在是得不偿失。

但是正德皇帝却十分高兴,“以捷闻京师”,成为著名的“应州大捷”。此后更是自封威武大将军,搞一套大将军的自嗨。

正史一般都是严肃的,在史学家眼中,所谓的应州大捷不过是明武宗胡来行为,更是奸臣江彬的蓄意诱导所致,所以正史自然不断对此大书特书,在《江彬传》中提起此事,也是为了突出江彬的奸佞。

但是在一些民间记载中,对于此事则乐于书写。有记载说,明武宗亲临前线同敌人战斗,据说还亲手斩敌一人,他自己也差点“乘舆几陷”。

“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明史》在最后的“赞”中是这样说的,这也是史家对他御驾亲征,对于应州一战的看法。

“应州大捷”是名不副实的大捷,史学家自然不会刻意提及。

是的,应州大捷是真的,当时我就在场,正德十二年,我站在皇帝身边做护卫,当时看着前方黑压压的5万蒙古军,要不是想到家里的孩子,怕做了逃兵牵连到他们,我差点就跑了。我望了望身前站的笔直的皇帝,他虽然只有26岁,可身上却透露着与他年纪不符的坚毅以及冷静。突然右前方鼓声大振,原来是援军已到,我松了一口气,我偷偷看了看皇帝,他似乎也松了一口气,只不过两眼仍旧望着正在厮杀的10万兵马乱战的战场。突然,一队蒙骑兵从战场上脱离出来,直奔我们山头,大概也是知道皇帝在这边,想来个擒贼先擒王。我上前一步半跪道:“陛下,我们先暂避一下吗?”,只见皇帝头也不回的说:“不需要,去把我的刀拿来”。我立刻起身去将那一米长的轩辕剑拿出来,双手递给皇帝,皇帝拿着剑,指向前方,喊道“左千户,带你的人马去将这队蒙古兵清理掉”。“遵命”,身旁的千户大人回答道。为了皇帝的安危,千户大人还是将我等200余人留在皇帝身边,亲率800铁骑冲下山坡,与蒙古军500余战在一起。霎那间,喊杀声、马蹄声响遍整个山谷。就在两队人马杀的胶着的时候,一队大约50余人的奇兵冲了出来,直奔我们大营,只见一名蒙古军官直奔皇帝而来,我跟另外几名护卫着皇帝一边往后退,一边嘴里喊着护驾护驾,顿时十余名护卫与蒙古军官冲杀,只见蒙古军官手起刀落,连砍两名护卫,却也身中两刀,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其余50余人也全部被屠戮,皇帝拿着剑上前,一剑刺穿蒙古军官的胸膛,蒙古军官哼了一声,顿时一命呜呼。整场战斗持续了近3个时辰,最终蒙古军失败退去,后来,听军营里的其他人说,皇帝跟大学士说他杀了一个蒙古军官,大学士也恭贺了皇帝,只是不久之后,京城里开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应州之战失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他们觉得此战是皇帝是偷偷跑出来打的,不听他们的话吧。后来皇帝死了,我活到了现在,我翻看了《武宗实录》,上面写到“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我默默地合上书本,心里嘀咕了一句,什么j8玩意。

应州大捷: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为何感觉史书不怎么记载?

应州大捷:明武宗击败蒙古小王子一事,为何感觉史书不怎么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