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李渊原配夫人窦氏一共生了五个子女,其中,四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早逝),李元吉;一个女儿,史书并未记载她的名字,她的封号是平阳公主,史书也并未明确记载她是李世民的姐姐还是妹妹,只是从相关记载来看,平阳公主更像是李世民的姐姐李建成女儿永宁公主。

第二,史书没有明文记载平阳公主支持李世民,不过,题主的判断是对的,平阳公主确实更加支持李世民李建成女儿永宁公主。因为她的老公柴绍和她曾经的家僮马三宝,都是李世民的心腹。

柴绍,不但多次跟随李世民征战,更为关键的是,在武德九年(626)六月十五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仅仅11天后,李世民就授权柴绍以右卫大将军(或者是左卫,记不太清楚了)的身份率领关中十二军之一的平道军,大约数万之众,从与长安近在咫尺的岐州出发征讨突厥李建成女儿永宁公主。请注意,这是玄武门之变后,唐军在长安附近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要知道,当时玄武门之变才过去11天,正是局势最为微妙和敏感的时期,这时候,不是李世民的心腹,李世民绝不可能允许他在长安附近动兵的。柴绍与李世民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马三宝,当年是平阳公主起兵的重要助手,平阳公主与群盗之一的何潘仁谈判时,马三宝是平阳公主的贴身侍卫。就是这个人,在贞观三年(629),在李渊与李世民的后续斗争时,主动向李世民揭发出法雅事件,李世民借此一举彻底扳倒了裴寂,此后不久,李渊正式搬出太极宫,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足以证明马三宝也是李世民的心腹。

既然平阳公主的老公和心腹都是李世民的心腹,可以说明,平阳公主本人也是支持李世民的。

至于她支持李世民的原因,我认为,是在战斗中结下的战斗友谊。在义宁元年(617),就是李世民率军攻入关中,与平阳公主会师的。

第三,李元吉支持李建成,主要是出于政治利益考量。在斗争中,李世民本来就是强势的一方,他不是特别需要联合李元吉,李元吉如果跟着李世民,他最多也就是继续做他的齐王。但是,李元吉跟随李建成后,由于李建成处于弱势一方,他特别需要联合李元吉,所以他给李元吉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承诺让李元吉当皇太弟。同时,由于李建成在军中几乎没有自己的势力,因此,即便到时候李建成反悔,李元吉扳倒李建成也相对容易。

此外,还有一个次要原因,当年李渊晋阳起兵后,李建成,李元吉,还有五弟李智云都在河东郡。李建成把老五李智云扔下等死,但带着李元吉跑了,所以,他们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一些。

本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共同讨论。

符合题主所设条件的李三娘,应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这位李三娘出身农家,她与后汉高祖刘知远是一对欢喜怨家,二 人的婚姻充满了传奇色彩。别看刘知远成为后汉高祖后牛逼哄哄的威风八面,他小时候,也是穷光蛋一个。为讨口饭吃,主动充军当了马奴。

李建成女儿永宁公主:李世民兄妹4个,李秀宁力挺李世民,为何李元吉却力挺李建成?

李建成女儿永宁公主:李世民兄妹4个,李秀宁力挺李世民,为何李元吉却力挺李建成?

李建成女儿永宁公主:李世民兄妹4个,李秀宁力挺李世民,为何李元吉却力挺李建成?

李建成女儿永宁公主:李世民兄妹4个,李秀宁力挺李世民,为何李元吉却力挺李建成?

活该他有桃花运,在晋阳放马时,遇见了李三娘。顿时,爱慕之情喷涌而出,两眼当即就直了。回来后,他托人向李家求亲,李父知道这刘家是远近闻名的“低保户”,没车没房没存款,当即没给面子。

刘知远并不甘心,私下请几位穷朋友,乘月黑风高,潜到李家去抢亲。素质低真没有办法,他已经犯法了,自己还不知道呢。不过呢,这李三娘已经情窦初开,对异性有了向往,当时没有声张。李父也明白“女大不中留”的道理,就睁只眼闭只眼的,也没有去官府告他。硬是让这个色胆包天的家伙捡了个大便宜。

930年,二人扯证结婚后,生子刘承佑。这时李三娘大约17岁,而刘知远已经38岁了。也就是在这一年,刘知远因屡立战功,被升为河东节度使,封北平王。李三娘夫贵妻荣,也被封为魏国夫人。这小妮子还真是旺夫相呢!

947 年,刘知远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拥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打算在太原起兵。于是,准备犒赏三军以激励士气。可是,银子不够,怎么办?刘知远绞尽脑汁,别无它途,终于下定决心:要向老百姓征收重税。

李三娘尽管小学二年级都没毕业,但由于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更懂得人心所向。于是摆出一幅端庄娴雅的姿态,开始对刘知远进行了一番开导,她说:“夫王啊,您正要举兵成就大事,自己也向外声称您的部队是义兵。而百姓还没有享受到您这支正义之师的任何好处,您就开始巧取豪夺他们的财富了。您这样做,根本就不是新皇帝拯救民众于水火的行为呢。

我倒有个办法:现在,我们拿出王宫中所有的金银首饰,变卖后以充军资。尽管数量有限,可能不够,但我们一文不剩地全部发放给将士们。如果将士们知道了我们为筹集军晌已倾尽所有,作出了最大努力,他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您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方今起事、号为义兵、民未知惠而先夺其财、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后宫所有、请悉出之、虽其不足、士亦不以为怨也。”(《新五代史》卷十八《皇后李氏》)鞭辟入里的一席话摆明了大义,让刘知远如梦方醒。于是,遵照李三娘的意思,刘知远积极地行动起来了。发了军晌后,果然如李三娘所说,没有一个士兵生发怨言,都给予刘知远以充分的理解,这为刘知远赢得了人心。同年二月,刘知远称帝,李三娘因为有卓越的见识而被封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