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明朝太监汪直,一个人能够成长,必定有适宜他成长的土壤!同样,明朝厉害的太监众多,也是由特定的环境造成的,这个环境的创造者,正是明宣宗朱瞻基,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为了制衡强大的文官集团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导致的!
文官集团的形成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陈宁明朝太监汪直、中丞等数人, 随着案件不断深入,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同时,权力欲望极强的朱元璋还趁势废除了丞相制度,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然而,随着丞相制度的废除,弊端也随之体现,由于原先丞相的权力大部分归集于皇帝一人,皇帝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力不从心明朝太监汪直。因此,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十七年分别设立了内阁制度和司礼监制度。当然了,此时的内阁的权力还很小,内阁大学士充其量只是参谋顾问的角色,品级也只是五品,而司礼监也只是履行上传下达的职责,同时,朱元璋还定下了“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律。
随着朱棣靖难成功,成功登上皇位,内阁权力逐渐得到强化,解缙、三杨等一批内阁大学士开始崭露头角,但权力依然受到极大掣肘,难有更大作为。而在靖难之役当中,以马三保(也就是后来的郑和)为代表的一批宦官曾经立下过大功,致使朱棣对宦官的信任进一步加深,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内阁权力真正得到大幅提升是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朱高炽在他短暂的十个月的在位时间里,在不违背先祖遗训的情况下,搞出了一个兼职制度,也就是由正二品的尚书或正三品的侍郎等兼任正五品的内阁大学士,这样,内阁的权力得到极大强化,实现了质的飞跃,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文官集团。
引入宦官集团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和丞相几乎同等的权力,严重地威胁到了皇权,双方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瞻基为了保持权力体系平衡,开始着重培养另一股政治力量——宦官,但是,宦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论智商、论计谋都远远无法和饱读诗书的内阁大臣们抗衡,朱瞻基因此而设立了内学堂,内学堂就是一个专门教宦官文化知识的机构,在这个机构的运作下,宦官的知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权力体系:内阁负责票拟,提出对某件事的处理意见,请皇帝决策,皇帝形成决策之后,转交司礼监按照皇帝的旨意进行批红,最后下发各部落实,至此,一个由皇权、阁权、宦权组成的全新的权力体系就此形成。
全新的权力体系朱瞻基构建的这个由皇权、阁权、宦权组成的全新的权力体系,一方面极大地减轻了皇帝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对文官集团形成了有效制衡,但同时,也滋生了产生问题中所说的“厉害的太监”的土壤。因为宦官在接受教育之后,他们的斗争策略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也逐步从温顺的绵羊变成了呲嘴獠牙的猛兽,遇到比较软弱的(如明宪宗、明光宗等)或不管事的(如明武宗、明熹宗等)皇帝,他们凭借着高超的斗争水平和与皇帝的特殊亲密关系,往往得以插手并把持朝政,形成宦官专权,这才产生了一大票诸如王振、刘瑾、汪直、魏忠贤之流的有名太监。
结语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有很多厉害的太监,主要是因为明宣宗朱瞻基为有效制衡文官集团而所采取的的一系列重要措施为之提供了成长的政治土壤,正是这片土壤,可以让他们迅速成长为一股强大的权力集团,从这个角度来说,产生厉害的太监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这几人若论起对大明的危害程度,王振是可以排第一位的,其次便是魏忠贤与刘瑾;而汪直非但没有大恶,在某些领悟还做出了不小的功绩,下面我就依次给各位介绍一下。
一:明朝宦官弄权的开始--王振
用现在的一句话来形容王振是很贴切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而王振最开始是不是流氓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的确是有文化的。
王振本来只是个秀才,但他的学问可能仅限于秀才的水平,考了好几次都没有考中,后来迫于生计的王振也不考了,便在当地找了一份教官的职业,干起了教育事业。不过王振虽然能力不足,但是也胸怀大志,总想着要干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但是他没有机会呀,此时的王振只是一区区秀才,连进士都考不中,谈什么光宗耀祖?于是王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入宫做太监”。
现在流传的比较广的一种说法就是王振是自阉入的宫,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相信王振是可以成功的,因为通常敢对自己下狠手的人,对别人也不会太心软,而且这种人一般不会混得太差,就像我们后面将要介绍的魏忠贤也是这样。
事实证明王振的运气是很好的,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此时的大明正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宣宗朱瞻基同志看着这个由他一手打造的仁宣盛世,也是十分的开心。
史载:“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而为了更流畅快捷的处理政务,朱瞻基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的办事程序。
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门去贯彻;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形成了决策的力量。内阁成为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而皇帝和内阁之间的桥梁便是太监。
宣德三年(1428年),皇帝指定翰林学士在内书堂教宦官,以使他们能够处理文件和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
王振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入的宫,在一众没文化的太监中,有文化的王振很快获得了大家的尊敬,被称为“王先生”。而我们的王先生也获得了朱瞻基的注意,再加上王振善于察言观色、拍马屁一类的功夫,很快便获得了重用,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服侍还是皇太子的朱祁镇。
朱祁镇是一个仁厚的人,若无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他也能算得上是一位明君。正因为朱祁镇仁厚,所以当他碰到这位有文化的王太监时也是心生尊敬;在朱祁镇看来,王振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太监,而且还有学问,于是亲切的称呼王振为“王伴伴”。而朱祁镇在即位不久,便将他尊敬的王振提拔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上。
我们在介绍明朝的宦官机构时也曾讲过,司礼监是权利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皇日常的文书,司礼监的太监便是皇帝和内阁之间的那道桥梁。不过王振虽然获此重位,但他还没有机会获取更大的权利,因为此时的朱祁镇才九岁,在朱祁镇上面还有一个由朱高炽的老婆,也就是朱祁镇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所统领的摄政团”,这个摄政团的主要成员便是号称明朝最强内阁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张辅(靖难功臣张玉之子)、胡濙等人,这个阵容可谓是相当豪华的,上有张太皇太后这位老祖宗坐镇,下有能力超强的三杨处理各种政务,所以王振不敢有太大的动静。张太皇太后仿佛也察觉到了王振有不轨之心,便时不时的将王振叫过去敲打敲打。
张氏时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独断而未交内阁商议的,就马上派人召王振来责备他。所以王振没有别的办法,他只能等,等这个姓张的女人死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他,这一天不会来的太慢的。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而杨荣也早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也因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只剩下年纪老迈的杨溥,但杨溥一人是无法压制王振的,于是王振的时代就这样来了。掌权之后的王振第一件事便是将朱元璋挂在宫门口的那块“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牌摘了下来,要是我们伟大的朱元璋同志知道这件事估计能气活过来。然后王振便开始提拔自己的心腹安插到各种重要部门上,一些官僚见到王振权势日重,也纷纷前来巴结贿赂,其中又以工部郎中王佑最是让人不齿。
有一天,王振问王佑说:“王侍郎你为什么没有胡子?”王佑无耻地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这句话说得王振是心里甜滋滋的,立即提拔王佑做了工部侍郎。在享受到权利所带来快感时的王振有些飘飘然了,他已经不仅仅只满足权利所带来的的虚荣,虽然他现在只是一个太监,但他也想像偶像“朱棣”、或者前辈“郑和”一样,干出一番大事业而流芳万世。这个机会也很快的就到来了,虽然这个事情是他自己作出来的(瓦剌一直都有虚报朝贡人数的传统,而王振与瓦刺有勾结,也先也经常贿赂王振,所以瓦刺贡使冒领赏物,他都装作不知道。但这次,王振却一反常态,叫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又轻率地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仅付给瓦剌索求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贡使没有得到满足,愤怒而归,并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汇报。也先于是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并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建功立业的心态。
瓦剌军来势凶猛,边关作战的将士数次失利后向朝廷求援,虽然这件事情是王振搞出来的,但王振非但不害怕,反而有些跃跃欲试,在他看来,这就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王振便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而朱祁镇也经常幻想能向自己的曾祖父朱棣一样横扫漠北建立赫赫军功,两个人因为相同的目的就这样愉快的将御驾亲征这件事决定了下来。王振的效率是很快的,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便凑合了二十万大军,当然对外号称是五十万。朋友们,两天的时间,考虑到军械物资的筹备,人员划分,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代两天的时间也很难办完,但王振就这样给办到了。于是这匆忙出征的二十万大军还没有到大同就已军心涣散,由于准备仓促,大军缺乏粮食,路上不断有人死亡,虽然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但朱祁镇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了王振一人专断。
王振只是一个落第的秀才,哪里会打仗。大军出征之后的一系列反应更是王振感到害怕,于是他便想着撤军回返京城,可笑的是王振本想从紫荆关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家乡父老好好看看自己的威风,但大军出发之后,王振想到大军过境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便放弃了前往紫荆关仅只有40里的路线,而改道折向宣府。由于绕道的时间太长,瓦剌大军也追了过来,为了掩护英宗撤退,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成国公朱勇全部战死沙场,而大明的军队也成功的退守到了土木堡。
本来,文武百官都建议大军驻扎在距离
土木堡20余里的怀来城,但王振此次出征搜刮来的财物还没有运达,为避免损失,王振坚持在土木堡扎营,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皇帝安全,也被王振呵斥赶出(所以王振只能做个流氓,即使他有文化 但也只是个流氓)。等到第二天准备出发时,瓦剌大军已将土木堡团团围住,而且土木堡地势较高,唯一的水源也已被瓦剌大军占领,城内将士渴得是嗓子里面冒烟,军心进一步的涣散。而瓦剌首领也先看出来这是一个一举歼灭明军的好机会,便假意派人向王振谈和,还特意命瓦剌军撤退,且让出了水源;王振看到瓦剌军撤退便天真的相信也先是真的要谈和,就命令大军移营去水源处喝水,此时的大明军队早已军心涣散,一窝蜂的奔向河流处,就在此时,早已埋伏好的瓦剌军队发起攻击,明军被打得打败,二十余万明军大多战死,同行的文武百官基本上死于战乱之中,而造成这一切的王振也被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抡起铁锤砸碎了脑袋。这一场战斗也被后世称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的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这次失利不仅让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还战死了随行出征的四五十名官员,其中也包括张辅这样的名将,造成的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关键的是这一次失利白白葬送了大明二十万军队,明军最为精锐的“三大营”也在这次战斗中毁于一旦。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王振之恶贯满盈,正是在此。他的罪恶不在于把控朝政,而是在于他一手造成的土木之变对明朝后世君主统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二:最后的权宦--魏忠贤
魏忠贤本名李进忠,和他的前辈王振一样,他也是自阉入的宫,但魏忠贤没有文化,不过没有文化的他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流氓。魏忠贤在入宫之前就是一个混混无赖,干的尽是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后来也是活不下去了,便自阉入宫做了太监。但史书上是记载的他是在一次赌博输得精光之后,感到很是苦恼,一怒之下便挥刀自宫。不管怎么样吧,入宫后的魏忠贤发展的还挺顺利,还得到皇帝赐名“魏忠贤”。
魏忠贤本就是市野出身,常年混迹在各种娱乐场所,对于溜须拍马这门功夫也是深得精髓,入宫不久便巴结上了皇长孙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两人还结成了对食的关系。宦官与宫女结成"对食"后,唱随往还,形如夫妻。而因为生理上的缺陷,感情往往比正常人更深刻。
万历年间郑贵妃宫中的宫女吴氏,曾和宦官宋保相爱,后来吴氏又移情于宦官张进朝。宋保不胜愤怒,终至万念俱灰,出宫削发为僧,一去不返。在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便封他的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而与之对食的魏忠贤也得到朱由校的喜爱,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前面我们介绍过司礼监太监就是负责皇帝日常的文书工作,对于文化水平的要求还是需要的,而不识字的魏忠贤讲道理是进不去司礼监的,但是由于朱由校对客氏的喜爱,魏忠贤被破例选入了司礼监。
历史已经证明“明熹宗朱由校”算不上一个好皇帝,虽然朱由校在位的时间只有七年,但由于他过度信任客氏和魏忠贤二人,给这两个人专权创造了机会。此时的朱由校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朝廷吏治稍显清明,虽然东林党中也多正义之士,但是在朝政之上也是遵守着非我党之人全是异党的基本方针,大力打杂别党官员,于是这些受打压官员聚集到了魏忠贤那里,从此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阉党”。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那些本自诩正直的东林党人也助力了魏忠贤祸国专权的步伐,明朝实亡于党争,正是如此。
势力扩大的魏忠贤终于对东林党下手了,先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又以一本《东林点将录》将东林党人通通的打压下去,并拆毁了全国范围内的东林书院,东林党势力就此被魏忠贤消灭的一干二净。而在内宫中的客氏为了独掌权利,养了好些个颇有姿色的宫女,进献给皇帝,反而是有了身孕的妃子,都被她设计谋害,甚至连皇后都被她堕胎。
我们在讨论历朝历代的权宦时,有一个结果就是明朝的太监不能向唐朝的太监一样废立皇帝,他们只能对皇帝的身边人下手,特别是子嗣,这意思大致就是我动不了你,就只能动动你的未来。
此时的大明朝政已完全掌握在魏忠贤的手里,就像他的外号一样“九千九百岁”,比皇帝的万岁也只是少一百岁而已,朝里朝外尽是魏忠贤的走狗心腹,在排除异己、不断专权的这条路上,魏忠贤已经走到了头,放眼望去,满朝文武皆是阉党,可能魏忠贤做的唯一一件正确的事情就是没有去动“袁崇焕”,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辽东靠他和他手下的那群人是守不住的,自己在京城过好日子就好。
魏忠贤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终于到头了,天启七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有也被客氏害死掉了),所以由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朱由校甚至在死前还吩咐朱由检善待魏忠贤和客氏,而朱由检年纪也不怎么大,魏忠贤也就没有将他太放在眼里。魏忠贤没想到的是朱由检敢对他下手,而且这么快。
崇祯元年,十一月,被发往凤阳的魏忠贤得知难逃一死后上吊自杀,但朱由检不会这么轻易的放过他,他下令将魏忠贤肢解,并把魏忠贤的头挂在河间府的城墙上,又把与魏忠贤狼狈为奸的客氏鞭死于浣衣局。
魏忠贤的罪恶与另几人大多相同,那便是把控朝政的同时极尽贪污之事,但魏客二人为了享受权利所带来的快感,甚至敢谋杀皇帝后裔,做尽了苟且之事,但二人对明朝廷的影响实在有限,而且此时的大明也已岌岌可危,所以魏忠贤之罪排于王振之下。
三:立皇帝--刘瑾
刘瑾据说也是自阉入的宫,但是从刘瑾走上权力巅峰,到被“正德帝朱厚照”弹指间诛杀,也反映出明朝太监能否掌握权利主要还是来自皇帝是否给予机会以掌握权利,就如刘瑾本来是服侍太子朱厚照的内侍,朱厚照即位以后,作为皇帝宠信的身边人,刘瑾也获得了权利,在其权利巅峰时甚至被称为“立皇帝”,和别人一样,刘瑾掌握权利后主要干两件事情“排除异己和贪污受贿”,这两件事情几乎是历史上所有奸臣权宦的通病,和心理或者生理上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而刘瑾掌权期间也提出一些在后世看来颇有见地的改革措施。当然,太监专权一般没有什么好下场,而刘瑾应该也是最为凄惨的一个,据说他是被凌迟处死的。
史书上记载太监张永借献俘之机状告刘瑾十七条大罪,后来武宗亲自出马,去抄刘瑾的家。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状大怒,终于相信刘瑾谋反的事实,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并废除刘瑾变法时的一切举措。刘瑾的权利主要来自正德皇帝的生性好玩,不过当正德皇帝认真对待刘瑾时,刘瑾的末日也就到了。而在刘瑾弄权时期做的主要也就是贪腐之事,论其有罪,但无大恶。
四:好人还是权宦?--汪直
汪直是权宦,但可能不是奸宦,纵观其一生也没有干过什么大奸大恶的事情,反而做过很多于国有功之事,按年龄推算,汪直在坐上西厂厂公的位置时才十五六岁的年纪,而他失势被贬往南京时也才二十出头的年纪。
成化十三年,明宪宗建立西厂,由汪直统领,汪直统领西厂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为非作歹、草菅人命的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杨晔(三杨中的杨荣曾孙)逮捕入狱,之后便是将以权谋私的南京镇守太监覃力朋逮捕入狱。而汪直在掌权期间,也经常举荐一些正直廉明的官员,如杨继宗、秦紘等人。在军事上,汪直还守卫边关打败了鞑靼王子达延汗巴图蒙克,在镇守大同时也颇有功绩。而汪直后来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则不知是真是假。
从这几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汪直的秉性,虽然他掌权时间短,但掌权期间做出的均是一些不折不扣的好事,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史书上对其没有过多的记载。可能是因为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看到这个十几岁的小太监竟然能干出这些他们干不到的事情而心生恐惧吧,就如同当年的文官恐惧郑和一样,在他们看来,这些阉人不配拥有这么高的功绩。
将汪直列入奸宦之中我并不认同,由于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也过少了些,但从其仅有的生平来看,汪直本身是一个纯粹的人,在他的眼中 “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仅此而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