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头条号:古都重宝耀中华。本号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共同运营之官方文化收藏类账号。如有商业转载敬请提前联系上海刘益谦,否则必追究责任。
2014年上海刘益谦,一个叫做“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的小小杯子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上竟然拍出了2.8亿元人民币这么让人咂舌的价格。其杯子大小不过是如同平常使用的茶杯酒杯一般,着实让普通吃瓜群众难以费解。
但根据瓷器收藏类的专家们讨论,这个价格虽说确实有一定水分和溢价,但也属于意料之中了上海刘益谦。早在1999年同一款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不论是2014年还是1999年,它都创造了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会上的记录。可以说这种瓷器是每一个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尖儿货”。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苏富比2014春拍)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苏富比2014春拍)
这只小小的杯子看似平凡,画工拙滞。它到底有什么让人趋之若鹜的地方呢?
历史上的价值鸡缸杯被创造出来时就是当时成化年间皇家御用之物,据说是当年成化皇帝见到一幅母鸡带领小鸡在外觅食的场景,不禁触景生情,就想按此情景制作一套瓷器,同时考虑到当年正是鸡年,在多种有着美好寓意的情况下,官窑制作出了一批超高水准的鸡缸杯,成为了皇帝的御用酒杯。
鸡缸杯使用的斗彩技术就是极其难得的,它是用成化年间特有的青花颜色勾勒出线条,再用红、黄、绿等多色在瓷釉上进行绘画,这项技术在成化之前是完全没有的,所以算是当时开创的新技术,它的烧制极其困难,要入窑中进行低温烧制两次,导致出品率很低,烧制成功的成品,画面在釉面上栩栩如生,绚丽多彩,极其好看。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当时烧制就极其困难,在仅够满足皇帝使用后就不再生产。后来试图恢复生产时,却又因为技术失传已经烧制不出那样的效果了,所以在历史上就弥足珍贵。在成华之后的万历年间,鸡缸杯已经成为当时的稀世珍宝,连当时的明神宗皇帝,也只有一对鸡缸杯,每只就价值十万贯钱,从侧面也体现出它的稀缺。这小杯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统,仅限皇帝与为数不多的妃子御用,所以几乎没有存世量。而且因为皇帝对质量要求非常高,几乎是制百存一,所以在民国之前,根本就没有流出宫廷的可能。
康雍乾的仿制虽然鸡缸杯历来被皇家私藏,但后世热爱艺术的皇帝们并不满足于只拥有它们,而是想方设法,在模仿的基础上,期待做出超越明成化鸡缸杯的新品。最有名的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清康熙 仿成华斗彩鸡缸杯)
(清康熙 斗彩鸡缸杯 故宫博物院藏)
经过横向对比,仿制最像的当属康熙朝所仿的成华斗彩鸡缸杯。而康熙朝所烧制的最精美的一批鸡缸杯,却不屑于落上成化款,而是落了本朝康熙款。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信吧。
而乾隆则在前朝基础上积极创新,探索出了无数新鸡缸杯的风格。例如在杯上题诗,改斗彩为粉彩,以求其更“软”更“艳”之感。至于效果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清乾隆 粉彩御题诗鸡缸杯(正面) 首都博物馆藏
清乾隆 粉彩御题诗鸡缸杯(背面) 首都博物馆藏
历朝历代如此热衷于仿制鸡缸杯,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存世量实在是稀少。物以稀为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近年来,不但真品价格让人心跳加速,连高品质的鸡缸杯仿品都变得傲娇起来。
比如2014春,北京保利拍出的清乾隆 粉彩御题诗鸡缸杯 (一对)成交价就达到了759万元人民币。
(清乾隆 粉彩御题诗鸡缸杯 一对 北京保利2014春拍)
鸡缸杯的欣赏与现存情况成化斗彩的器型还一改前朝浑厚的大件器风格,以小巧精细器为主,当中又以鸡缸杯最为著名。
如何欣赏一只真品鸡缸杯?其实只要细细看这个如同酒杯大小的瓷器就能看出它的珍贵之处,它以牡丹湖石与兰草湖石为大背景,在杯子的一端有雄鸡傲立于地,其余的雌鸡与小鸡在地上觅食,另一端是雄鸡打鸣,其余的雌鸡与小鸡竞相啄食地上的蜈蚣,画面生机盎然,让人看后心生欢喜。胎体轻薄如纸,釉面入手温润滑腻,料色干净不拖沓,整体风格沉稳和谐。
然而现今流传于世的成化鸡缸杯少之又少,只有19只在世,其中4只被私人收藏家收藏,其余的都在博物馆中存放。其中三只分别收藏于伦敦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谢邀。
说起土豪,我们会联想到 一无所有王建林,普通家庭马化腾,悔创阿里是马云,名下无房潘石屹, 不知妻美刘强东。
01
不过,相比于这些谦虚的土豪,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可就低调多了。他就是出租司机刘益谦,为什么在刘益谦前面要加一个出租司机的名号?因为他从一个出租司机到现在只用半年就能赚300亿,经历了太多太多。
刘益谦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上世纪60年代,刘益谦出生在上海闸北。那个时候,闸北被上海人叫做下只角,也就是穷人的聚集地。不过,这并没有给童年的刘益谦造成什么压力。他从小就非常调皮,五年级没怎么上过课,经常打架,直到初二的时候,直接退了学进入社会。
02
在离开学校后,刘益谦找到了自己的舅舅,希望能在舅舅开的皮包店打工。这段时间,刘益谦工作努力,并且小小年纪就提出了分段包工模式。把舅舅的皮包分给周围的邻居们去加工,一下子提高了皮包的生产效率。这也让舅舅对他刮目相看。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没怎么读过书、还算个半文盲的刘益谦就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路。
到了八十年代,刘益谦觉得自己在舅舅手下虽然干的得心应手,但毕竟只是个帮工,他想自己闯出一番天地。那时的上海,正在高速发展着。20岁的刘益谦被巨大的百货商业模式吸引,在豫园商场租下了一个小店铺,开始做起百货生意。不过,虽然经营良好,但总是外出进货回上海的刘益谦发现在车站往往出租车很少。
于是这就促使了刘益谦做一名出租司机,在现在看来,出租司机和百货店老板,大家可能想都不想去选择后者,不过80年代中期的上海,出租车还是个新鲜玩意儿。
03
所以,1984年,刘益谦咬牙拿出了600块钱,考了驾照。刘益谦后来说,他是当时上海最早自己出钱考驾驶证的。84年,刘益谦租了两辆车,和哥哥一起做上了出租车生意。由于当时出租车市场供不应求,所以短短两年时间,刘益谦就赚到了八万块钱。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
1988年,刘益谦在拉活的时候接到了一个北京的乘客,这名乘客不起眼的一句话却为刘益谦打开了新的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国库券,没想到这一倒腾,就倒腾出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一段神话,之前我们说到,刘益谦开出租赚了八万,他把这八万块钱都用来倒腾国债了。
仅仅一年的时间,这八万变成了20万。
04
在80年代100块钱的债权只需要大约七十块钱就能买到,并且利率十分诱人。这让刘益谦看到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窍门,时间到了90年代,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对第一批股民打开了大门。刘益谦当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在朋友推荐下,他一口气买了一百股上海豫园的股票。在这之前,他只是听朋友们简单谈过股票市场,自己对股票还没有任何了解。
但是90年代正好赶上下海大潮,加上无数国人创业,股票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一年之后,朋友们问起刘益谦的那支豫园股票刘益谦翻箱倒柜才找出来,只是那时候 一股已经从最初的100块钱涨到了1万块钱。
轻轻松松,一年之内刘益谦赚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一百万。就这样,刘益谦保持着对股票和投机行业的高度敏锐性,在股票市场里一拼就是20多年。这让他的资产也从一开始的一百多万慢慢滚成了上亿,甚至数十亿。
05
其中,在93年,刘益谦还涉足了收藏市场,频频的大手笔也让他在社会上备受关注。比如在2010年,刘益谦花了3亿多拍下了王羲之草书《平安帖》;14年,刘益谦花了2.8亿多港元拍下了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之后竟然还拿来喝茶;15年,花了10个亿拍下了莫迪利安尼的侧卧的裸女。这幅画一瞬间也变成了世界上成交价第二高的艺术品。不久前,刘益谦旗下的天茂集团公布了上半年的业绩。仅仅半年时间,公司营业收入就达到了380多亿,同比增长559.59%。
不过,在这些震惊四座的数字和备受争议的人生背后,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当前从闸北出来,不断奋斗的创业青年。
截至目前,刘益谦仍在不断奋斗,不断挑战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