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八路军就先后成立过115师独立团、129师385旅独立团,之后独立团在八路军序列中越来越多七大军区。
到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夏)八路军已拥有莒中独立团七大军区、海陵独立团、西海独立团、中海独立团、苏北独立团、冀鲁豫军区6分区独立团、睢太独立团、恩县独立团、冀鲁豫军区9分区独立团、冀鲁豫军区11分区独立团、2纵独立团、陕甘宁教导旅独立团等10余个能叫得出番号的“独立团”。
通常来讲,设置独立团主要是解决2方面问题——首先是安排八路军师、旅一级的超编人员,这主要是抗战前期八路军公开序列不够用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因此这一阶段的独立团往往兵力较少,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2个独立团都只有1000多人七大军区。
但是随着抗战进入僵持和反攻阶段后,八路军已经发展成拥兵百万的强大战略集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为各级军区、师级单位重新配置受其直接指挥的直属部队,或用于镇守地方的守备部队,于是在各根据地和八路军各师麾下,就出现了大量齐装满员的独立团,此类部队往往精兵强将云集,有些师属独立团干脆又称作“教导团”,骨干都是清一色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
而整个抗战期间,类似独立团这样的编制还有很多,其中道理也不复杂——1937年国民政府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统共才给了3师(115师、120师、129师)6旅12个团的正式番号。
但是随着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到1940年夏八路军已经从3年前的约4.2万人扩充至40万之众(编成170多个团),接下来便发生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多达105个八路军团级单位先后投入战斗,占当时八路军总兵力的60%以上。
很显然,这170多个团级单位除去12个“正牌团”之外,其他大部分都属于不在国民政府编制序列表内的新建部队。
当然,这些新建团的番号未必都称作“独立团”,比如359旅原本只有717、718共2个团,但是到1937年9月就扩编出一个崞县团(内部文件这么称呼),兵力(2620人)甚至正牌的718团(2580人)还多,而其对外则称“贺陈支队”。
在整个苏联西部地区的三个方面军中,基辅方向的西南方面军是实力最强大的,也是打的最好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战争初期并没有在这里达成迅猛的突破,虽然在乌曼德军包围了苏军两个集团军,不过最终仅俘获10万人,和德军在北方俘虏数十万苏军的大型合围战相比微不足道。总得来看,德军在南翼并没有达成在第聂伯河以西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的目的,推进速度也非常缓慢,远远落在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后面,这都归功于苏军西南方面军的顽强抵抗。
战争爆发时,苏联的西北方面军拥有3个集团军,总计7个步兵军和2个机械化军以及1个空降兵军;西方面军则拥有3个集团军外加1个集团军司令部,总计8个步兵军和6个机械化军以及骑兵军和空降兵军各1个;而西南方面军则拥有4个集团军,11个步兵军和8个机械化军以及1个骑兵军。可以看到苏军西南方面军强大的实力,基辅方向的防御力量明显高于其他方向,苏军判断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会在这里。
但是西南方面军确实第一个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方面军,虽然苏军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两度遭到合围,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部队得以逃脱,尤其是高级指挥部,这使得苏军可以通过补充快速的恢复战斗力。但是西南方面军的损失程度要严重的多,连方面军司令部和集团军司令部这些高级指挥部都没能逃脱包围,指挥人员非死即降,逃出去的部队寥寥无几。
西南方面军的覆灭在很大程度上责任并不在于方面军本身,而在于其友邻部队上,或者说在于苏军最高统帅部身上。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推进到斯摩棱斯克一线后,整个西南方面军的右翼已经完全暴露,摆在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前的就是要么让西南方面军进行战略后撤以缩短其暴露的右翼,要么就是在西南方面军的右翼部署强大的兵力进行掩护。但是苏军最高统帅部什么都没有做,反而削弱了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掩护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解散了防守北乌克兰的中央方面军,将其兵力配属给了新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该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莫斯科,显然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军的下一步进攻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最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一个装甲集群突然向南发起进攻,直插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后方,和南翼德军的另一支装甲集群成功的包围了整个西南方面军并最终歼灭之。所以西南方面军的覆灭并不是因为其战斗力较弱所致,而是因为右翼的友军作战不力所致,很深层次上来看,是苏军最高统帅部的错误战略部署所致,未能及时的意识到西南方面军存在的巨大危险并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葬送了这支战略兵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