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千古流传文天祥正气歌?

文天祥正气歌: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看文天祥正气歌。

文天祥正气歌: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正气歌》感情强烈,既是赞歌,又是战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文天祥正气歌。《正气歌》是南宋的著名的爱国诗人的诗作。此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元统治者囚于燕京监牢里的一个小土室内写成的。

文天祥正气歌: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这首五言古诗共六十句,是围绕着“正气”着笔、展开的。

文天祥正气歌: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a、写历代英雄人物的“正气”。诗人在诗中,一连列举了历史上十二位英雄人物的事例,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坚决斗争,至死不屈。之所以能这样,就在于他们具有可贵的“正气”,也就是爱国主义思想。

文天祥正气歌: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b、把“正气”视为人类最崇高的道德。诗人认为,不论古今,不论生死,只要有了“正气”,有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就会置身死于肚外。诗人也正面对着各种迫害、秽气、毒气,但并没有被困倒,反而更加坦然、顽强的活下去,诗人认为正是因为自己具有这股正气的缘故: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这里诗人把“正气”摆到了极为崇高的地位。

《正气歌》,前半部分历数乾坤正气的历史表现,后半部分为自序。诗中所写的“正气”,毫无抽象之感。诗中也没有故作豪言壮语,却令人肃然起敬。

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那种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也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并需要的。这首《正气歌》从开篇到结束,至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正气的精神。即: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有了这种横贯日月、直冲斗牛的正气,就可以抗击一切邪恶。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种“正气”,就是深厚的爱国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种“正气”也正是炎黄子孙的所崇尚的民族精神。

诗人本身所具备的人格魅力,为历代百姓所崇尚、敬重。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元军渡江侵宋,他毁家纾难,在赣州,起兵勤王。次年,元军包围临安,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赴敌营谈判,被拘留。不久他从镇江逃脱,历尽千辛万苦,渡海南归。拥戴益王(宋端宗)登位,出兵江西。1278年在五坡岭兵败被捕,前往燕京被囚禁了三年之多。期间远,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但文天祥丝毫不畏威胁利诱所动,1282年,47岁的文天祥慷慨就义。

无论是文天祥的诗作中所反映出的“正气“精神,还是他本人在抗元斗争中出生入死的艰难历程,以及面对生死人坚持抗击一切邪恶胁迫,视酷刑如糖浆(“鼎镬甘如饴)、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精神,都表现出诗人自身的人格魅力。

南宋所处的历史背景,也需要文天祥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英雄。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长期尖锐的时代,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军攻陷宋都汴梁(开封),占领了北方大片土地。第二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结束。同年,宋钦宗之弟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这就是南宋。南宋和金讲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这是居住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强大起来,蒙古各部落由成吉思汗统一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处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封建统治者需要有正气的人才将领,而平民百姓渴望和平,更是敬重民族英雄。不仅是文天祥,当时有名的杨家将,也成了老百姓口头流传并拥戴的英雄人物。

《正气歌》中十二个人的简介如下:

文天祥正气歌:文天祥的《正气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1、太史: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

2、在晋董狐笔: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载,春秋时,晋灵公被赵穿杀死,晋大夫赵盾没有处置赵穿,太史董狐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称赞这样写是“良史”笔法。

3、张良椎:《史记·留侯传》载,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

4、苏武节:《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边牧羊。为了表示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天到晚拿着从汉朝带去的符节,牧羊十九年,始终贤贞不屈,后来终于回到汉朝。

5、严将军:《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载,严颜在刘璋手下做将军,镇守巴郡,被张飞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见其威武不屈,把他释放了。

6、嵇侍中:嵇绍,嵇康之子,晋惠帝时做侍中(官名)。《晋书·嵇绍传》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皇室内乱,惠帝的侍卫都被打垮了,嵇绍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惠帝,被杀死,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战争结束后,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

7、张睢阳:即唐朝的张巡。《旧唐书·张巡传》载,安禄山叛乱,张巡固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每次上阵督战,大声呼喊,牙齿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敌将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8、颜常山:即唐朝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新唐书·颜杲卿传》载,安禄山叛乱时,他起兵讨伐,后城破被俘,当面大骂安禄山,被钩断舌头,仍不屈,被杀死。

9、辽东帽:东汉末年的管宁有高节,是在野的名士,避乱居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他常戴一顶黑色帽子,安贫讲学,名闻于世。

10、出师表: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表明白己为统一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表文中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名言。

11、渡江楫: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长江时,敲着船桨发誓北定中原,后来终于收复黄河以南失地。

12、击贼笏: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段秀实不肯同流合污,以笏猛击朱泚的头,大骂:“狂贼,我恨不得把你斩成万段,岂能跟你谋反?”

扩展资料:

1、《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

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自己虽然兵败被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自己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自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

全诗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文天祥于祥兴元年(1278)10月因叛徒的出卖被元军所俘。翌年10月被解至燕京。元朝统治者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许以高位,文天祥都誓死不屈,决心以身报国,丝毫不为所动,因而被囚三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慷慨就义。这首诗是他死前一年在狱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