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大战役简介、秦国统一的决定性战役——长平之战

三大战役简介: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知名战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次较量,它是古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激烈、最有影响的一场战役三大战役简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源自于这场战役。当时,秦国经过多代努力,国力日盛,到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者。公元前261年,秦国怪赵国口中夺食,攻打上党,赵军退守长平。赵王派出廉颇应战,廉颇老练地采取坚壁不出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秦军为打破不利的僵局,用离间方法让赵王撤廉颇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草率出击,被秦军包围,最后被迫投降,45万人被杀。这次战役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大局。

二三大战役简介、 秦朝的最后一口气——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破釜沉舟”的故事发生在这时。在这一战役后,秦朝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时陈胜吴广起义轰轰烈烈,秦军打败了起义军首领之一项梁,攻打赵王歇,赵歇退守钜鹿。当各路诸侯都不敢救赵歇时,项羽为报叔父之仇,率部队攻秦军。切秦运粮通道并要求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心和勇气,结果楚军士气振奋,个个奋勇杀敌,大败秦军,秦国此役之后再无东山再起之力。

三、维护领土完整的重要一役——复台之战

即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17世纪40、50年代的台湾处于荷兰的殖民当中,人民忍受着荷兰侵略者的暴行,郑成功挥戈东征,从金门出发,进攻赤嵌城,围攻荷兰人使其弹尽粮绝,最终荷兰侵略者投降,郑成功成功地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宝岛台湾,对中国的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起着重要作用。

其实还有许多著名的,例如曹操和袁绍决一死战的官渡之战;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之一的台儿庄战役;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战役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依靠群众打下江山的三大战役等等。

三国时期的三大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一)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以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为代表。因此,为了争夺北方的统治权,双方展开了官渡之战。这场战役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而告终。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块的重要知识考点:战争双方、以少胜多、意义。

(二)赤壁之战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需要进一步扩大控制板块,就把眼光放到了南方。由于曹操在军队数量上占有绝对性的优势,因此,为了对抗曹操的打击,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一起对抗曹操。虽然曹操人数众多,但是大多数人水性不佳,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孙刘联军借此机会,火烧曹军十多艘大船,导致曹操的惨败。此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同时,这场战役出了有名的典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因此,这部分的考点和难点:战争双方、以少胜多、意义、典故。

(三)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由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公元221年,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公元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同时出自这场战役的著名典故:火烧连营。因此,这部分的考点和难点:战争双方、以少胜多、意义、典故。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笔试备考资料-面试备考资料- /zi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