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公孙起,我是游戏探索机!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这个问题是一位《三国志11》粉丝提出来的,可以说很有水平,也能看出楼主十分喜欢挑战游戏难度公孙起。希望其它《三国志11》爱好者也能积极参与提问,让我们这个板块热起来。下面回归正题,公孙度是《三国志11》的高难度势力,兵微将寡,我们该如何破局呢?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群雄割据剧本的公孙度处境十分凶险公孙起,他的近邻公孙瓒拥兵十多万,手下有十多人。而公孙度手里只有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如果开局正常发育的话,等公孙瓒准备充足,一旦派大军前来,公孙度势力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我们得不走寻常路。

首先我们得延长我们的发育时间,开局我们就派水军适性B的公孙康通过安平港走水路袭击公孙瓒的内政设施,拖慢公孙瓒的发育节奏公孙起。另一方面我们让公孙度探索襄平城,会找到内政达人圆渊,切忌立马登庸他,因为一旦登庸失败的话,圆大贤很久不会搭理你。而你等到下回合登庸的话,就要容易的多,我们可以多读档几次节省时间。

由于公孙瓒的北平基础设施被我军袭击,粮草上很紧张,所以不会来打我们公孙起。而积蓄实力已久的袁绍很快就会将进攻的矛头指向公孙瓒,这样一来我们只需坐山观虎斗,慢慢积攒骑兵。等到公孙瓒快不行时,我们马上派出两队骑兵去捡漏。得到了公孙瓒的人才后,公孙度也就基本破局了。

我是游戏探索机,想了解更多精彩,请关注我!如果想要血色衣冠资源的小伙伴,私信给我邮箱,或者加入我们爱好者群,群号会标注在评论区。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公孙瓒,出生年月不详,辽西人,出身官僚家庭(“家世二千石”,见《后汉书》),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他从底层崛起,最后称雄北方,占据幽州一带,并图谋冀州,但是最终被袁绍打败。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公孙瓒剧照)

公孙起:《三国志11》群雄割据如何使用公孙度开局?

我们来看看公孙瓒的一生和他的败亡。

一、胡人的克星公孙瓒早年就加入了东汉帝国的军队,镇守北疆,一次他遭遇了鲜卑骑兵,几十骑兵对战鲜卑的几百骑兵。结果是,公孙瓒杀出重围,但是自己的骑兵也伤亡过半。由此可见,公孙瓒是一员猛将。(“尝从数十骑出行塞下,卒逢鲜卑数百骑。瓚乃退人空亭,约其从者曰:‘今不奔之,则死尽矣。’乃自持两刃矛,驰出冲贼,杀伤数十人,瓚左右亦亡其半”。)

在北疆,公孙瓒和胡人(游牧民族)作战不遗余力,不惧死亡。因为战功,公孙瓒被朝廷任命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

历史书上记载:公孙瓒经常带领几十名善射箭者,都骑白马,作为左右翼,自称“白马义从”。乌桓互相转告,避开白马长史。于是画了公孙瓒的像,骑在马上射它,射中了就高呼万岁。敌寇从此远逃塞外。(《后汉书》原文:瓚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瓚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公孙瓒是一员猛将,狠狠打击少数民族武装)

如果早生几百年,公孙瓒在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横扫漠南漠北,说不定真能青史留名,为后世敬仰呢!但是公孙瓒的后来的人生却是另外一副画面。

二、投身军阀混战,并独霸一方公孙瓒靠战功,成为了朝廷倚重的边陲战将。此时公孙瓒并不是北边的封疆大吏,他的上级是幽州牧刘虞,皇帝的宗室亲戚。刘虞的观点和公孙瓒有较大的不同:他不认可对少数民族一味动武,而是采取招抚为上的手段。这与公孙瓒的观点大相径庭。

(幽州牧刘虞,他是东汉皇帝的近亲,本人也很有才能,主张对少数民族不能“一味打击”)

史书上说“瓚志扫灭乌桓,而刘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与虞相忤”。公孙瓒和刘虞结下了梁子,后来二人更是发展到了兵戎相见,最终刘虞被公孙瓒击败并杀死,而公孙瓒最后也在袁绍集团、刘虞残余势力、少数民族的联合进攻下走向灭亡。此乃后话。

在公孙瓒与胡人或边境的叛乱势力战斗的时候,与刘虞产生分歧的时候,东汉帝国内部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巾起义的爆发,让东汉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地方上的实力派纷纷割据。军阀混战的年代开始了!

公孙瓒也加入了军阀混战。此时,不仅是军阀之间的战乱不止,如董卓集团与反董卓联盟的战争、反董卓联盟的内讧,还有黄巾军余部和各地农民武装也在各处攻城略地。天下大乱,豪杰并起!

在北方,经过多年的战争,公孙瓒有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其精锐力量为“白马义从”的骑兵,他们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少数民族骑兵都怕他们,可想而知公孙瓒在北方的势头有多强势了。

他先打败了黄巾军的余部,声名大振。不过,刘虞和公孙瓒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刘虞在幽州很得民心,在少数民族中也有一定的威望。最终是两人矛盾最终激化,刘虞为了节制公孙瓒而发兵攻打公孙瓒——公孙瓒此人虽然作战勇猛,但是纵容部下抢掠百姓。但是刘虞显然不是公孙瓒的对手,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被公孙瓒打败并被砍掉了脑袋。

(公孙瓒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和麾下的“白马义从”骑兵,成为北方霸主)

公孙瓒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他靠的是自己的勇猛和麾下精锐的部队。

可是霸主也有劲敌,那就是在南面冀州的袁绍。

三、遇上劲敌——公孙瓒与袁绍势不两立袁绍是谁?袁绍,字本初,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

(袁绍剧照。袁绍在东汉末年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关东联军解散后,袁绍夺得冀州,与公孙瓒的地盘接壤,也拉开了二人多年的纷争。

起初,公孙瓒势头强劲,袁绍并不愿意与他发生正面冲突。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对于野心勃勃的袁绍和对冀州虎视眈眈的公孙瓒来说,绝对不可能和对方“和平共处”的。

那公孙瓒和袁绍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呢?

反董卓联盟分裂后,袁绍和其弟袁术二人分道扬镳,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虽然兄弟二人并没直接大打出手、兵戎相见,但是彼此都拉拢对方的敌人。公孙瓒和袁术“结盟”,派自己的堂弟公孙越率军和袁术并肩作战。袁术派遣公孙越和孙坚攻打袁绍的部将。结果公孙越战死。公孙瓒将自己堂弟的死怪罪于袁绍,于是两家撕破脸面大打出手了!

袁绍和公孙瓒二人的势力早晚会有兵戎相见的一天,公孙越的死不过是给了公孙瓒一个光明正大的借口罢了。

袁绍一开始不愿和公孙瓒发生正面的冲突。他怎么做的呢?

袁绍非常惊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堂弟公孙范,派他到南皮,想以此与公孙瓒结援。不料公孙范背叛袁绍,以渤海兵力协助公孙瓒,公孙瓒挥师南下攻打袁绍的冀州,进驻界桥(故址在今河北威县境内)。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今山东金乡县西北)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准备与袁绍大战一场!

(《三国志》记载:绍惧,乃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瓚从弟范,遣之郡,欲以相结。而范遂背绍,领勃海兵以助瓚。瓚乃自署其将帅为青、冀、兗三州刺史,又悉置郡县守令,与绍大战于界桥。)

四、屡战屡败,错误不断终失败一开始,公孙瓒凭借自己那支久战北疆的部队,给与袁绍巨大的压力。但是在界桥一战中,公孙瓒的大军被袁绍手下的麴义打败。公孙瓒的声势大损。

(界桥大战,公孙瓒惨遭失败)

但是此时的公孙瓒实力仍强,袁绍并不能进兵一举消灭公孙瓒,双方反复拉锯。不过,后来袁绍逐渐占据上风——毕竟袁绍手下谋士、武将都强于公孙瓒的下属。是的,袁绍此时归附他的人很多,毕竟“四世三公”的人望不是公孙瓒能够比的。

在和袁绍大战的同时,公孙瓒似乎并没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足,仍然四处树敌。193年,公孙瓒杀死了幽州牧刘虞。

刘虞是汉室宗亲,在幽州牧的任上,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也安抚少数民族,促进了北边的稳定。

公孙瓒和刘虞的交恶,一方面是公孙瓒主张对少数民族穷追猛打,另外一方面是公孙瓒连年用兵,穷兵赎武,对老百姓的压榨与日俱增。刘虞和公孙瓒的矛盾不可调和,于是发兵攻打公孙瓒。结果刘虞兵败不敌反而被杀。

刘虞死后,他的旧部以及少数民族武装和袁绍联合,共同对付公孙瓒。

公孙瓒的地盘日渐萎缩。到最后,公孙瓒干脆闭门不出,被动挨打了。此外,公孙瓒还对手下的谋士(其实也没几个叫得出名号的谋士)和将领起了疑心,双方貌合神离。

公孙瓒的末日不远了。

199年3月,袁绍大军合围了公孙瓒。公孙瓒在外无援兵的绝望境地之中(注意:公孙瓒的援兵其实就是黑山军张燕,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和袁绍阵营相比差很多,援兵援救失败),引火自焚。同时公孙瓒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姐妹。

一代名将公孙瓒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五、公孙瓒败亡的原因1.公孙瓒虽然有些文化,但是谈不上智谋。历史书上说公孙瓒早年和刘备一起拜卢植为师,卢植是个有学问的名士。公孙瓒不是文盲,但是似乎没学到太多的智谋,打仗几乎靠的是勇武。

2、公孙瓒兵强马壮,但是缺少谋士。公孙瓒手下的谋士几乎没几个叫得出名号的,反过来看袁绍阵营,田丰、沮授、许攸等人都是一等的谋士。袁绍此时还没有官渡之战时那么“高傲自大”,对这些谋士还是言听计从的。没有好的谋士,公孙瓒战略目标模糊不清,反之袁绍阵营就强多了。

3、公孙瓒一味树敌。杀刘虞,和少数民族武装打到底,对待百姓残暴,公孙瓒在北方已经有很多的敌人了。在公孙瓒实力强大的时候,这些人当然不敢做什么,但是公孙瓒遇上袁绍以后,这些人自然会站在袁绍一边,袁绍势力大过公孙瓒的时候,这些人就会完全和袁绍联合起来。事实上,刘虞的旧部和少数民族武装真的和袁绍联合起来打公孙瓒。

4、公孙瓒后期采取“龟缩”战术,导致地盘越来越少,自己无路可退,坐以待毙。如果公孙瓒采取主动出击,也不见得是必败的,但是他却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人。

(公孙瓒剧照。他有些“生不逢时”)

也许公孙瓒应该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以他的勇武,追随卫青、霍去病,也许能建立一番功勋,留名千古。可惜,他生在了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自身智谋和能力有太大欠缺,只能早早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