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莽撞之人不乏睿智
历史长河中玩物丧志秦武王嬴荡、声色犬马的君王不少,风花雪月、吟诗作赋的君王也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举也非项羽一人,秦武王也算一个,为后世留下孔武有力、孔武好戏的谈资,做了莽撞君主的代言人,其实拨开迷雾,还原历史碎片,好象也不全是啊。
《史记-秦本纪》载“惠王卒,子武王立。韩、魏、齐、楚、越皆宾从。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醿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张仪死於魏。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南公揭卒,醿里疾相韩。武王谓甘茂曰秦武王嬴荡:“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
一看这个武王“上任三把火”秦武王嬴荡,一把火“与魏惠王会临晋”。这个武王是惠文后所生,惠文后是魏公室之女,应为魏惠王之晚辈,要知道这个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可是个长寿之人,于秦孝公之前继任,而此时秦已历三代矣,一个老人与一年轻有力的后生晚辈会盟,不单是国力的此消彼长,也是年轻的秦武王已经看透,山东六国的合纵(合众弱敌一强)之策已是穷途末路不堪一击,而此时秦国虽说一国独超,然齐、楚及远离中原的越都还有相当实力,吞并六国之时未到、之势未足,连横政策仍有其存在价值,武王此举一是化解了新上任之危机,二是连横政策扩大到魏,更加孤立了赵、韩、燕诸国,无力与之争锋。二把火“诛蜀相壮”,“伐义渠、丹、犁”。安定了后院、粮仓。三把火“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这个后人多有非议,说是二人恶了武王,或说朝野有人抹黑告状,实哉是此二人此时留秦已无用途了,其纵横理论也已随着秦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巩固而失去了意义,而武王虽说莽撞而只是礼送出境,也不失仁义啊。
二看这位武王的文韬,一是与六国有区别,置丞相,且左右制衡,预防权臣独大;二是连魏国、臣韩国,让秦国重臣相韩;三是远交齐策不变以制魏赵燕,远交越国以夹制楚国,整个国际秩序以秦国为主设局。
三看这位武王的武略,一是果断平蜀乱、伐义渠、丹、犁,巩固后方稳定;二是伐韩以示牛刀,虽说军事上相对而言是一次冒险行动,但有连魏之政治外交于先,武王自信赵魏不敢插手,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终下宜阳而置三川郡,开始了远交近攻的统一步伐,即后世范雎所言“得一寸、王之一寸也”;三是敢于在天下老大面前作秀,楚庄王问鼎为霸业,而这位年轻的武王敢于举鼎以图天下啊。
如此看来,这位年轻的君王是够莽撞的,但亦不失睿智啊。
秦武王嬴荡去世的时候,因为太年轻而且没有子嗣,就只能从他的兄弟里面找一个人继承王位了,秦惠文王的儿子还挺多,一共有九个儿子,这也造成一个麻烦,就是争王位的人太多了。
表面上最有机会的是秦惠文王的二儿子赢壮,也是嬴荡的嫡出兄弟,都是惠文后所生,性格和嬴荡也很相似,当时已经26岁,最主要的是赢壮得到了惠文后以及武王后的支持。
纵横认为,恰恰是年龄限制了赢壮继承王位,对于任何一个大臣来说,他们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和嬴荡一样热衷武力的君主登基,而且不便于控制,正是因为太了解,所以才不希望支持。
在立嬴稷为王的秦国内部因素来看,最主要的还是嬴稷的舅舅的支持,《史记》中记载:“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
很多人都以为当时宣太后和魏冉都有势力,并且也都支持嬴稷继位,实际上支持嬴稷的还真就是魏冉坚持的,嬴稷虽然也是宣太后生的,但是宣太后当时并不是只有嬴稷一个儿子,当时宣太后想立公子嬴芾继承王位。
但是魏冉决定拥立嬴稷为秦王,原因就是,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担任职务,屡建功勋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再凭借其与宣太后的姐弟关系,在秦国发展的很好。
实际上,魏冉当时的权力也是有限的,真正能够让魏冉和宣太后最终选择拥立嬴稷为秦王,实际上跟赵武灵王有着巨大的关系。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国力快速增强,所以也有意染指他国势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值秦武王去世,赵国当然希望自己的势力影响到秦国。
当时秦国与燕国联盟,嬴稷在燕国作为人质,因此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在秦武王死后,赵武灵王是派宰相赵固到燕国将嬴稷迎入赵国,进而送到秦国去,赵武灵王的本意是扶持一个亲赵的秦政权,有了赵武灵王的支持,魏冉和宣太后最终改变了主意,决议立嬴稷为秦王。
在《战国策》里面有一个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的赵威后溺爱自己的儿子长安君,因为秦国来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条件是一定要让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不肯,后来触龙说说了一句“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其实在秦武王死后,赢壮没能够继承王位就是因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嬴稷因为到燕国去做人质,才有了赵武灵王支持其继位的因缘,也算是于国有功了,包括秦国后来的子楚能够继承王位,也是因为早年被当作人质留在赵国,于秦国有功。
秦昭襄王继位后,赢壮不服,联合各路势力决定取代嬴稷,最终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赢壮和其他反对昭襄王的兄弟都被杀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