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赵式孤儿。
赵武能够逃过屠岸贾的追杀完全是天意赵式孤儿。
赵武刚出生没多久,屠岸贾就派人来搜查,其母赵庄姬(晋景公的姐姐)将初生婴儿藏于胯下,心中默念,若上天有意让赵家绝后,就让孩子哭出声来赵式孤儿;若不想让赵家绝后,就让孩子安静吧。结果赵武没发出一点声音,因此而逃过一劫!
但是,整个过程都是屠岸贾在搞鬼,与晋景公没有一点关系!他先是不向晋景公汇报,擅自将赵氏灭族于下宫,然后听到赵朔的遗腹子出生,又带人前来搜查,整个过程都没有向晋景公汇报,晋景公又何来放水之嫌?
《赵氏孤儿》在史书上是有两个版本的,屠岸贾灭赵氏是来自《史记·赵世家》的版本,但这个版本我觉得漏洞实在太多了,很难让人信服!《史记》在写这“赵氏孤儿”之前,先介绍了赵朔的父亲赵盾因为发现晋灵公杀了厨师,结果被晋灵公报复而逃亡,后来晋灵公被赵盾的堂兄弟赵穿所杀,于是招来了晋灵公的宠臣屠岸贾的不满。
晋景公时期,屠岸贾决定要诛杀赵氏一族,被韩厥制止,认为他“有大事而君不闻”,属于无君行为,但屠岸贾没听,举着为晋灵公报仇的旗号,在下宫杀了赵朔(赵盾的儿子)、赵同(赵盾的弟弟)、赵括(赵盾的弟弟)、赵婴齐(赵盾的弟弟)。
这就是史记中屠岸贾制造的“下宫之乱”,令人奇怪的是,他说要为晋灵公报仇,但所杀名单之中却没有“凶手”赵穿!
后来就是赵庄姬藏赵武于胯下,躲过一劫,再由公孙杵臼联合程婴一起施计骗过屠岸贾,将赵武藏在山洞里抚养长大。最后在晋景公面前找个合适的机会将赵武的事说出来,恢复赵家原来的爵位。
《史记》版的赵氏孤儿相当精彩,里面包含了仇杀、玄幻、悬疑、励志等等一系列吸引人的情节,这样的故事不管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非常受大众欢迎的。
然而比《史记》成书更早的《左传》却记载了不一样的“赵氏孤儿”:公元前587年,赵朔去世,他的老婆赵庄姬与赵婴齐私通。赵婴齐是赵朔的叔叔,他与赵庄姫的行为让赵氏家族蒙羞,于是将赵婴齐逐了出去。
赵庄姬觉得赵氏家族的这一决定让她很没面子,于是她伙同了栾氏、郤氏,一起在弟弟晋景公面前说赵氏的坏话。终于,晋景公中计了,他下令诛杀赵同、赵括。
赵家一下子少了两个顶梁柱,赵庄姬也深感不安,因为自己的儿子赵武年幼,如果这时候栾氏和郤氏要吞并赵家,那赵武也难逃一劫,于是带着赵武住进了宫里。
后来晋景公想将赵氏的土地分赏给其他人,这时候执政大夫韩厥为赵氏说情,他认为赵氏先祖都是有大功之臣,如今落得族散地荒的下场,以后谁还肯为国家尽忠效力呢?
韩厥的话保住了赵氏的土地,晋景公将土地和官职又封还给了赵武,赵氏家族才得以复兴,也才有了后来的三家分晋。
感谢邀请。赵氏孤儿(来源于剧本,基本史实尊重历史)讲的是在战国末期晋国的赵武忍辱负重20年,最后杀掉仇人为家族报仇的复仇故事。
下面我们从4个人物、3个细节、2个真相,1个道理这几个方面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再次强调一下故事来源于剧本,尊重基本事实,但略有夸张)
故事中主要涉及的人物有4个:赵盾,赵武,程婴,屠岸贾赵盾:原晋国的大臣,执掌晋国20余年。甚至达到了任意废立国君的程度,一手遮天。
赵武:赵盾的孙子,自小家人被杀光。被屠岸贾养大成人,是屠岸贾的义子。
屠岸贾:晋国大臣,奉君命屠杀赵盾一家300余口,后来将赵盾的孙子赵武养大成人,但被赵武所杀。
程婴:原为赵盾谋士,后来在赵盾灭家时携赵武逃跑,最后在赵武成人后告知历史真相。
故事中涉及到的三个细节:
1.赵盾并非忠臣,在其当政时,把握朝政,一手遮天,置国君于不顾,甚至插手国君废立。
2.屠岸贾是反面人物,他杀了赵盾一家300多口。与赵家有血海深仇,后来屠岸贾把赵武养大成人,养了他20年
3.程樱为了保护婴儿赵武,狸猫换太子,用自己的孩子代替了赵武去死。
故事中的两个真相1.屠岸贾杀赵盾一家300余口,是奉了君命。
2.程婴为了保护赵武而牺牲的那个婴儿,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买来的一个孩子。
故事中讲述了一个道理:
家仇不可忘,但养育之恩就能忘吗?赵武在向屠岸贾动刀子的时候,就没想想屠岸贾这20年来的养育之恩吗?
故事讲完了。赵氏孤儿里面实际上不含什么忠义的道理。屠岸贾奉命灭了赵盾一家,赵武作为唯一的遗腹子,又亲手杀了养育他20年的仇人屠岸贾。没有谁对,也没有谁错。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国仇,什么叫家恨,什么叫养育之恩不如生身之恩罢了。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