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明朝孙承宗,孙承宗是明末的抗金名将,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任内起用忠良,收复失地,逼努尔哈赤倒退几百里,对延缓明朝的统治,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明末,处于冷兵器时代,防线稳固对于来范之敌,能取到御敌于千里之外的作用。在抗金的战场上,孙承宗不愧是一代名将。

孙承宗在奸臣当政明朝孙承宗,各方面受到限制、打压的情况下,而二度辞官回乡。当外敌攻入城池后,带领乡亲拼死抵抗,最后自缢身亡,展示了凛凛的民族气节。

说到毁了大明明朝孙承宗,那真是无从说起,朝代的兴衰、更替,取决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特别是民心,缺失了民心的政权,不是哪一个个人所能改变的。民心的向背,决定了政权的强弱。大明的毁灭是由于自身的闭关锁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造成极贫极弱,必将被新的力量所取代。

请原谅我的不请算来,看这问题扎眼:什么孙承宗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你懂得当时的政治环境吗?

明朝孙承宗:如何评价明朝忠烈老将孙承宗?有人说其毁了大明,对此你怎么看?

明朝孙承宗:如何评价明朝忠烈老将孙承宗?有人说其毁了大明,对此你怎么看?

明朝孙承宗:如何评价明朝忠烈老将孙承宗?有人说其毁了大明,对此你怎么看?

1.可以这样认为:自1619年萨尔浒之战到1644年清军进关前,辽西前线的风平浪静得益于孙承宗.

孙承宗读书人,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战略思想是长期对峙,以消减满金国力,以国富民强的实力挤压金人.这可以减轻国家负担.

“以辽人养辽土,养辽人。”从而稳定了边防农耕,还承诺给他们三年免税。孙公还大力发展煤矿,制盐等行业,从长期防御思想出发,与袁崇焕等人研究,设计并修筑了功能强大的宁锦防线。致使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也只能"望线却步".

2.木匠天启帝缺乏战略眼光,实权又在魏忠贤手上,减弱了孙公的光芒.

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后后,被加封为兵部右侍郎,赏赐白银二十两,九千岁魏忠贤,天启帝特令给魏忠贤的赏赐白银是四五十两不等还特别调魏忠贤的侄子为宁远前线指挥官之一,从奖励政策上否认了三军的功劳,凉了将士的热血,这颠三倒四,赏罚不明,政局乌烟瘴气的气象才是孙公黯然失色,,加速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孙承宗是明朝名将,统筹建立关宁锦防线,与袁可立指挥的明军海上战线密切配合,收复失地几百里 ,1629年的北京保卫战在袁崇焕打退后金主力却被崇祯帝逮捕下狱以后,孙承宗带领明军逼迫后金军撤退,收复四镇,但孙承宗袁可立等明朝名将基本没有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后金军主力直接交锋并战而胜之的经历,算不上明朝的长城,孙承宗最终在1638年的高阳保卫战兵败被清军俘虏,自杀殉国。

只有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才算得上明朝唯一的长城 。

宁远大战袁崇焕带领一万多明军大胜努尔哈赤带领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杀死杀伤一万多后金军,重伤努尔哈赤,使努尔哈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

宁锦大战袁崇焕指挥明军大胜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德格类岳讬等带领的几万后金军主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击毙觉罗拜山巴希等,后金军伤亡惨重,皇太极被迫撤退。

北京保卫战袁崇焕身先士卒,带领几千关宁军大胜莽古尔泰阿巴泰多尔衮阿济格豪格多铎等带领的几万后金主力,几千后金军慌不择路淹死在运河中。

因此崇祯帝朱由检冤杀民族英雄袁崇焕是自毁长城,从此以后明朝再也无人能打败后金暨满清主力,清军多次长驱直入到明朝内地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

更重要的是,崇祯帝朱由检1630年冤杀民族英雄袁崇焕以后,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层出不穷,1631年,祖大寿杀害何可纲投降后金,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带领一万多明军及红衣大炮投降后金,孔有德耿仲明带领后金军攻占旅顺,明朝名将黄龙兵败自杀,尚可喜不久也投降后金。1637年,清军攻占皮岛,杀害明朝将领沈世魁,彻底解除皮岛对清军的牵制,1640年明朝名将卢象升被清军杀害,1642年松山大战洪承畴吴三桂唐通曹变蛟等明朝将领带领十几万明军主力被皇太极的清军打得一败涂地,洪承畴等被俘投降清军,曹变蛟等战死。明朝败局已定,灭亡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