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吴起是白起的父亲的偶像,白起的父亲希望白起长大以后能够像吴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就给他的儿子起名为起公孙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公孙起、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一生历侍鲁公孙起、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白起,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故《战国策》中又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白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可惜没有兵法传世!
客官您好,我是雁回九哥,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咱们先说说什么是大良造。
大良造,又称大上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的最高官职,手握兵马大权。秦惠文王之后,将大良造改为爵位名,位列秦国军功爵位的第十六位。当初,秦孝公设立了国家最高军政一哥——大良造,并且任命商鞅为担任这一职位,有了大良造的名头儿傍身,商鞅开始了第二次变法。这是大良造第一次被用来作为官职。
其实,但从大良造的权力性质来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或者是总参谋长,正儿八经的军界老大。
后来到了秦惠文王这一辈儿,增设了相邦之位(汉朝为了避刘邦名讳,改成了相国),分走了一部分权力,到了秦武王时期,又加了左右副丞相两个位置,充当相邦的助手。
至此,大良造作为官职也成为了历史,变成了纯粹的军功爵位。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当过大良造这个官儿的,只有商鞅一人。
而白起、李斯的大良造只是爵位。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全部答案。
我是雁回九哥,咱们就此别过,江湖再见!
注:商鞅初期版本的军功爵共分为十八级
小夫、一级公士【校、徒、操、出公等勤杂人员】
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士兵】
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客卿(左庶长),十一正卿(右庶长),十二级大庶长,十三级左更,十四级中更,十五级右更,十六级少上造,十七级大良造(大上造)。【军官】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的名号可不是吹嘘出来,也不是篡改历史伪造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历史上很多帝王一边抹黑秦始皇,一边模仿秦始皇,一直在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秦始皇没有杀过有功大臣,这一点是后世绝大数帝王无法比拟的,因此秦始皇手下名臣武将济济一堂,可谓精英人物皆被秦皇收入囊中。
王绾是秦王政的第一任丞相,原本是丞相吕不韦的书客,后来被吕不韦派去教习秦王政的学业,结果王绾一去不复返,他死命效忠于秦王政。王绾的执政理想明显跟吕不韦属于一脉,《吕氏春秋》他多有执笔,因此他在为政理念上跟秦始皇不一样。统一天下后,王绾提议郡国并行制度,也就是燕、齐、楚三国的偏远地区派秦始皇诸子或者兄弟去当诸侯王。这个建议秦始皇没有采纳,最终刘邦采纳了王绾的遗策;由此可见王绾是温和改革派,秦始皇是激进改革派。
王绾丞相退休后,丞相一分为二,右丞相是冯去疾、左丞相是李斯,右丞相名义上高于左丞相。御史大夫冯劫是右丞相冯去疾的儿子,他们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的后代,是冯唐的祖先。前208年,大将军冯劫、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联合向秦二世进谏,请求停建阿房宫及减省戍役以减轻民困。二世不从,命人把三人治罪,冯去疾与冯劫不愿受辱,皆自杀而死。
兵家名士尉缭是魏国人,他在魏国不受用,于是西入秦游说秦王政,嬴政看了他的兵书《尉缭子》后拜他为秦国国尉。水家名士郑国是韩国人,他受韩王安之命入秦行施水工疲秦计,后来嬴政重用他,修成了关中大渠,命名为“郑国渠”,秦王政拜他为秦国大田令。儒家名士淳于越是齐国人,秦国统一天下后,招贤纳士,他成为72博士之一,任仆射,公子扶苏的老师。淳于越要求分封秦国皇族诸子,遭到李斯打击。
秦始皇著名的文臣有李斯、武将有王翦,王贲,蒙毅,蒙恬、李信;李斯后来全族被杀,王翦的孙子王离被项羽击杀、蒙氏被二世族灭。陇西侯李信善终,汉朝李广、李陵皆是李信之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