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泽之战是赵国联合韩国干涉魏国内政的一场不正义之战,是魏国国君之位的争夺之战。当时魏国两公子争国君之位,公子缓战败后逃到赵国,请求赵国出兵帮他夺得君位,并许下众多好处。赵国想借此机会削弱强大的魏国,于是联合韩国出兵干涉魏国君位传承之事。赵韩联军击败了魏国军队,却在如何处理魏国的事上发生了分歧:赵国主张扶立公子缓为魏君,赵韩两国瓜分魏国部分领土观泽之战;韩国主张将魏国一分为二,两位公子各得一半魏国国土,这样即削弱了魏国,又不会有瓜分他国的恶名。

观泽之战:赵、韩、魏三国的“浊泽之战”是怎么回事?

赵韩两国意见不统一观泽之战,最终韩国当夜撤兵回国;赵国见韩国撤兵了第二天也就撤兵了;公子缓想逃走,却被魏惠王追上斩杀了。三家分晋后,魏国最先开始变法,在李悝、西门豹、白圭等人的治理下魏国日渐强大,正所谓国强必霸,强大的魏国四处出击,不断的扩大地盘,连同为三晋出身的韩国、赵国也被魏国攻占了部分领土。面对强大的魏国,韩、赵两国不得不忍气吞身,甘心做魏国的小跟班,以三晋同盟为大旗求生存谋发展。吴起出走楚国后,魏国军力大幅度下降,但是魏武侯的威名还在,可以震慑四方!魏武侯突然暴毙,国君之位还没有来得及传承,因此魏罃与公子缓两各带精兵互战,谋求魏国国君之位,魏罃击败了公子缓,公子缓想借助外国的力量取得政权,于是就有了三晋之间的浊泽之战!

观泽之战:赵、韩、魏三国的“浊泽之战”是怎么回事?

赵成侯与韩烈侯两位国君亲自领兵攻击魏国,将魏罃的军队击败,并包围了魏国的首都安邑,此时灭魏正当其时。赵成侯的意思就是立马灭了魏罃,扶立公子缓当魏君,然后韩赵两国割占部分魏土而退兵。韩烈侯则有君子气度,他认为灭国索地会招来不好的名声,不如将魏国一分为二,分为东魏与西魏,魏罃与公子缓各任东魏、西魏的国君,这样既达到削弱魏国的目的,又不留下贪暴的名声。赵成侯与韩烈侯的原话记录在《史记.魏世家》中,其语曰观泽之战: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於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悦,以其少卒夜去。

观泽之战:赵、韩、魏三国的“浊泽之战”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韩赵两国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不一致呢,这要从韩赵两国的传统说起来:韩国以德立国,在三晋中素有道德优势;赵国以武立国,信奉铁血与实利。当年晋文公作三军六卿制时,赵家是最强大的一家,但是得罪了晋国公室,因此被屠岸贾灭族。赵氏有一个孤儿叫赵武,最终在大夫韩厥的帮助下复仇重新立家,因此韩氏一直都以道德自居,以君子自居。赵氏本是嬴族的一支,在西戎天天跟戎人相战,因此崇尚武力与现实利益,作为晋国六卿之一,赵家一直掌握着军权,是一个军功世家!因此在削弱魏国的方法上,赵国要得实利以削弱魏国;韩国则要得名声以削弱魏国。最终两家谁也说服不了谁,各自带兵退去,魏国捡了一个大便宜!魏罃最终当了魏国国君,死后谥号是魏惠王,也就是老孟子常说的梁惠王。

观泽之战:赵、韩、魏三国的“浊泽之战”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