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台湾高山族,汉族以外的主要少数民族是高山族,高山族是一个统称,是众多少数民族的合称,阿美族也是在这个统称里面。
高山族是中国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2008年,总人口为494107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泰雅台湾高山族、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在祖国大陆的腹地台湾高山族,南阳盆地中心地带,河南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冠军村、文渠镇尹洼村等现在有着大陆罕见的高山族聚居区。
台湾村,位于邓州城西北45华里张村上营、冠军两个行政村的上营、下营、尖兵营(现称张许村)三个自然村,横跨邓州至内乡公路,湍水、扒鱼河相滨临。台湾村现居住着45户人家,共220人,占地46200平方米,系台湾高山族的陈氏家族。如今他们的长相、性格、婚丧嫁娶、及家庭成员的称谓,都保留着台湾高山族的独特风情。据陈氏祖传和陈氏高山族家谱显示,他们的始祖叫依那思罗,原系台湾嘉义县阿里山兹欧部落人,生于1646年7月16日, 1661年4月郑成功及部将黄廷收复台湾时,15岁的依那思罗被征从军,被黄廷将军收为马夫。 1台湾村中供奉的高山族祖始塑像
668年依那思罗跟随黄廷到河南邓州屯垦定居,娶当地一位岑氏女子成亲,以妻姓谐音改名陈年。 生育4子,分别取名为: 元珍、 元勋、元杰、 元珠。 1682年,依那思罗跟随黄廷再次征服台湾,把次子元勋,四子元杰带回台湾嘉义县阿里山番社。1718年依那思罗卒后,葬于下营村庙沟河畔,后其4子失去联系。自依那思罗距今,陈氏高山族在邓州发展已有335年历史。现在,陈氏高山族保留下来的部分遗物有:陈氏家谱、依那思罗的墓、碑, 黄廷将军的头盔、 画像及石碑等。该家谱的发现在全国还是首例,同时弥补了高山族无文字史的空白,对研究海峡两岸关系、 台湾尤其是高山族的历史,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02年冬天的一个偶然机会,在“台湾村”依那思罗十二世孙陈堂三的家中,发现了一本珍藏多年的《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这份家谱是依那思罗的七世孙陈道平,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所编纂,为古宣纸毛笔手写。证实了“台湾村”的由来是信史,也让台湾村人再次萌生对先祖故乡的探寻。在邓州定居的长子陈元珍、四子陈元珠的200多个后裔,也于2002年年底全都告别曾经的汉民族身份,改为高山族。同年8月,为纪念始祖依那思罗诞辰356年,台湾村人将始祖依那思罗夫妇之墓重修,重新刻制墓碑,在村口新建了一座牌坊门楼,上嵌“台湾村”,并在原遗址上重建高山族风情园。 现陈氏高山族准备在原遗址上重建高山族风情园(共计占地90亩,包括阿里山假山、 曹人民居、 另附宾馆、 面店、停车场等休闲娱乐设施)、 祠堂、妈祖庙、黄延庙,碑以及黄廷和依那思罗塑像。
邓州古称“邓”或“穰”,是河南省直管市 ,是豫西南门户城市,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邓州市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称。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街、区),邓州市户籍总人口177.72万(2016年),常住人口143.47万,其中城市人口40多万,城镇化率达到36.62%。 邓州地处豫西南、湖北交界部位,位于武汉一西安一郑州大三角和南阳一襄阳一十堰小三角附近,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
邓州在历史上曾是上郡据区和军事重镇。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于花洲书院,邓州也是全球华裔“邓姓”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祖居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丹江口水库库区市、享有“中国第一雷锋城”荣誉称号;邓州先后被授予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校油泵之乡、优先发展中等城市试点市。2011年进行省直管试点,2014年正式成为省直管市。2015年12月30日邓州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国家园林城市等光荣称号。2016年,邓州市被河南省规划建设为南阳市区域副中心城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