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湖南湘西旅游的朋友一定都知道那里的凤凰古城沈从文;凤凰古城有一块墓地,原来的名子是叫“杜母园”,是清代曾任钦差大臣、云贵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为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
现在的墓地已经换了主人沈从文,即沈从文——
走进墓地沈从文,看不到常见的封土堆;也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块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矗立在墓穴前;据结束这块巨石高1.9米,重6吨多——
石碑的正面上是临摹沈从文的手迹,刻有:“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石碑的背面刻有一副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四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是“从文让人”。
沈从文的小说,最著名的是《边城》;不过没有读过,不好枉自评论;从《边城》以后,沈从文走出了另外一条与大多数作家不同的人生之路。
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沈从文开始受到当时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沈从文不得不方霞文学创作,将关注点转移到文物的研究;
是金子总会发光。1949年后,相当于改行了的作家沈从文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于1981年,沈从文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近年来,网上一直有传言,称沈从文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不过是真是假,得不到权威的验证。
沈从文的一生,其实是悲剧的一生,他几度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最终都从死神手中逃脱;不能继续文学创作,迫不得已从事没有“风险”的古代服饰研究——好在成绩斐然,终有建树。
沈从文生前被冷落,死后却成了国民作家。
沈从文,1902_1988,男,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湖南四川贵州交界地区。22岁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29岁开始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44岁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在建国后到去世前是个边缘人,得不到文学界的重视。沈从文成名得益于国外的助推才成为国民作家。
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很小时便投身行伍,随着当地一支土著部队在湘西一带游荡。后来沈从文被这支队伍的统领陈渠珍看中,陈氏人称“湘西王”,好读书,以儒将自居,沈从文便当了他的书童,为其整理书画藏品和文字。几年后,沈从文离开了陈渠珍,一个人漂到北京,以写作谋生,期间得到诗人徐志摩提携,被推荐到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任教。
说实话,沈从文虽然文才出众,却没有讲课的经验。初登讲台时,沈从文紧张极了,当时学生们听说新来的老师是个作家,于是都来听课。面对着台下一双双眼睛,沈从文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冷了十多分钟的场后,沈从文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要哭了。”听了沈的这句话,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学生们顿时喜欢上了这个单纯、诚实、羞涩的年轻老师,这些学生中就有后来成为沈从文妻子的张兆和。
张兆和出身合肥一个世家家庭,生得美丽委婉,她与其他几个姐妹被称为“合肥四姐妹”,在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不久,沈从文便爱上了这个活泼、漂亮、聪明的学生。沈从文平素沉默寡言,但一旦坠入情网,便一发不可收拾,他拙嘴笨舌,但手中却有一支灵巧的笔,每天都给张兆和写信求爱,其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张兆和实在被纠缠不过,于是便找校长胡适告状。
胡适与张兆和的父亲也是熟人,他静静地听张诉说沈从文的种种不堪,听完后笑着对张兆和说:“我劝你嫁给他。”张兆和吃了一惊,但最后禁不住胡适的诚恳劝说,最后居然急转直下默不作声地走了。
这年暑期,沈从文一个人来到苏州张家,登门拜访张兆和和她的家人。张家所有人都听说了这个故事,张兆和父亲也特别开明,他们接纳了羞涩的沈从文,这几天沈从文在张家过得十分愉快。
沈从文离开几天后,张兆和和家人同意了沈从文的求婚,张兆和的姐姐张允和按照事先约定,给沈从文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只有一个字“允”。
后来张兆和沈从文来到美丽的青岛,在新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做事,他们也是在这里结为夫妇。梁实秋先生当时也在青岛大学任教,据他后来回忆:“胡先生(胡适)曾自诩善于为人作伐,从文的婚事得谐便是他常常乐道的一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