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段历史安西四镇,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大唐安西的最后一任节度使-郭昕,在河西之地陷落,安西四镇成为一块飞地后,郭昕带着大唐将士苦苦支撑42年,将士们从一个个年轻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卒,最后全体殉国!
安史之乱后,大唐元气大伤安西四镇。之后仆固怀恩又造反,起兵对抗朝廷。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调集回鹘、吐蕃兵十多万,进逼长安。此时长安守军薄弱,无法抵挡仆固怀恩的大军。这时候,河西节度使杨志烈为解长安之危,调集河西敦煌、肃州、甘州、凉州等地精兵5000人,直扑仆固怀恩老家灵武,迫使仆固怀恩撤军。这招“围魏救赵”的计策虽然起了作用,但是也导致河西5000精锐尽失。
吐蕃趁机发兵攻打河西安西四镇,河西节度使杨志烈虽然把唐军都召集起来抵抗吐蕃军,但终究还是兵力悬殊过大,杨志烈兵败,被迫退守甘州,不久被叛军杀害。杨志烈主管河西多年,他一死,河西顿时陷入混乱。河西走廊是连接西域与中原的通道,如果河西发生动乱,安西都护府必将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必须派人去西域安抚驻军,稳定西域局势。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郭昕身上。郭昕是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的侄子,接受命令后,郭昕立即动身赶往西域,此时他的身份是西域观察史。郭昕来到西域后,局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杨志烈被害后,他的堂弟杨休明接掌了河西节度使一职。但是吐蕃继续猛攻河西,永泰二年(766),杨休明也战死,甘州、肃州皆落入吐蕃之手,河西唐军主力损失殆尽。这样一来,西域就成了大唐的一块飞地。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朝廷派去的使臣终于到达西域,正式任命李元忠为北庭都护府,郭昕为安西都护府。但是,由于朝廷不断从安西抽调兵马平乱,此时安西四镇兵马总共才万余人。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朝廷又派人前往西域,任命郭昕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但此时朝廷再也无力派兵支援安西了,在与吐蕃的战争中也接连失败,河西重镇泾州、陇州、汾州、宁州、沙州连续被吐蕃攻陷。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吐蕃攻陷庭州,彻底掐断安西都护府与大唐的联系,而朝廷也没有精力去管安西驻军了。郭昕他们成了孤悬于西域的一支大唐孤军。
成为孤军后,郭昕仍然坚持抵抗吐蕃,苦苦支撑,希望有朝一日朝廷能够重新发兵收复西域。但是,将士们翘首以盼,得到的却是接连不断的坏消息。朝廷不仅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反而在大唐在西域的据点被吐蕃一个个拔除。元和三年(808年),吐蕃大军终于对安西都护府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十万吐蕃军在弃猎松赞的率领下,冲向唐军。此时,距离公元766年河西陷落已经过去了42年,郭昕他们始终坚守在西域,从一个个热血沸腾的大唐将士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卒。在吐蕃军的猛攻下,安西都护府毫无意外的陷落了,郭昕等全体唐军将士以身殉国。
安西陷落后,大唐在西域的势力至此全部退出。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原王朝再也没有踏足西域一步。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这群白发苍苍的唐军,是大唐帝国最后的荣耀。
很多人关心,安西和北庭,每个都护府都只有两三万人士兵,怎么能控制得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西域地区呢?这个问题,牵涉到了唐朝时期很多地理、民族、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说非常博大精深,笔者只能选择几个熟悉的角度谈一谈。
安西和北庭的正规驻军,分别为2.4万和2万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朝极盛时期的天宝年间,安西都护府管镇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匹,北庭节度使管镇兵二万人,马五千匹。天宝年间,北庭、安西两个都护府的辖区包括了今天中国新疆全部、中亚大片地区,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部队都是唐朝的正规军,系内地征募调集的,而且都有严谨编制。比如北庭的两万人分为了三个军,分别是瀚海军(驻庭州,兵1.2万人,马4200匹)、天山军(驻西州,兵5千人,马500匹)、伊吾军(驻伊州西北五百里甘露川,兵3千人,马300匹)。
以北庭为例,北庭都护或节度使直接兼任瀚海军经略使,西、伊两州刺史兼任另两个军的经略使。另外,北庭都护府还下辖15个守捉和16个军镇,均为边地驻军机构,长官分别为守捉使和镇守使,每处兵力在300人到数千人不等。不过,驻防守捉城的唐军很多情况下不是正规军,有时是招垦或临时雇佣的当地人,有时是随军家属或退役军人充任,有时甚至是发配的罪犯。
所以说,唐朝在西域的直属兵力远不止是正规军的4.4万。当然,这些非正规军并不具备野战和远征的能力。
大唐的号召力:安西和北庭能动员兵力,实际远超十万人
除两大都护府直辖的正规军和非正规军外,唐朝在西域能够动员兵力还有很多,甚至在出兵远征时会成为关键力量。这就要说到唐朝的羁靡政策了。
从贞观到在天宝年间,唐朝在西域设置了十几个都督府和近百个羁靡州,以自治方式统领城郭诸国、河中诸国、吐火罗、突厥十姓、葛逻禄、沙陀等小国或部族。例如,三姓葛逻禄为阴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西突厥之一的突骑施为嗢鹿州都督府、洁山都督府,著名的沙陀部为金满州、沙陀州,后升为金满州都督府。
这些都督府和羁靡州,虽然不被唐朝列入编户,但都有提供军队的义务。从安西和北庭的正规军编制看,明显侧重于步兵,而骑兵较少。实际上,唐朝骑兵主要依靠的是羁靡部族,历史上灭高句丽、灭薛延陀、灭西突厥、灭突骑施,都动员了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部族骑兵,打得全是唐朝旗号。而且,唐朝的羁靡部族或小国也涌现了不少大唐名将,比如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弥射、哥舒翰、尉迟胜、白孝德、李光进、契苾何力、仆固怀恩、浑瑊等等,在唐朝军事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一般来说,安西和北庭需要出兵的话,会以唐朝正规军为基础,再征调属国和羁靡部族数倍的兵力。比如怛罗斯战役,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麾下正规唐军应该只有一万人,另有龟兹、疏勒、拔汉那属国的一万人,再加上葛逻禄骑兵一万人。这些军队,在当时都是法律意义上的唐军。
所以,安西和北庭能够动员的兵力,是远远超过名义上的4.4万人。以天宝年间作为标准:
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每镇都是一个属国,均有“胜兵数千人”,可动员两万以上。安史之乱时,于阗国王尉迟胜就动员本国五千兵马入中原勤王。
西突厥十部,每部均有几千到上万人不等,虽然此时西突厥衰落,加上唐朝号召力下降,但也可动员三到五万人。
葛逻禄三部,也可动员两到三万人。沙陀部,大约可动员万人。
河中诸国,包括拔汉那、吐火罗、康国、安国等,也都可各自动员数千人。安史之乱时,唐朝甚至征调了拔汉纳(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兵马。
以上合计,安西、北庭在唐朝天宝年间的可动员兵力,是远远超过十万人这个水平的。
安西和北庭境内羁靡势力,兵力普遍较少,容易控制
不过,安西、北庭真正最可靠的军队还是4.4万人的正规军,另外还可以加上安西四镇的约两万人的属国军。其他羁靡小国和部族,在唐朝势力衰微时,也会变成墙头草,或者另立山头。但总体而言,这些羁靡势力普遍国力较弱,很难动员超过唐朝正规军的兵力,所以便于控制。
唯一例外,可能就是突骑施。
突骑施原本是西突厥十部之一,本身势力不大。但是在西突厥可汗一系衰落后,突骑施作为唐朝附属势力,随唐军东征西讨赢得不少战功和声望。特别是,突骑施涌现了一位叫苏禄的可汗,本身只是突骑施的部将,却在一次战败后收集余部,成功壮大了自身实力。
苏禄率领下的突骑施,在唐朝正规军难以施展实力的遥远地区,担当唐朝的代理人,特别是在支援河中地区反抗大食帝国侵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骑施连续在三场战役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军队。
突骑施在这些战争中,实际上代表唐朝,动员了西突厥十部以及河中诸国的兵力,所以发挥了远超过本部人口规模的战争潜力。
但是,突骑施可汗苏禄与唐朝反目后,情况就完全相反了。唐朝宣布讨伐苏禄以后,西突厥其余九部马上成为讨伐突骑施的先锋,甚至突骑施自身都出现了“带路党”。在这种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苏禄和突骑施很快身死国灭。
大唐主要的敌对势力,可投入兵力也有限
另一方面,大唐在西域的敌对势力(大食、吐蕃、东突厥),可投入兵力也十分有限。所以,安西的2.4万军队加上北庭的2万军队,加上成倍的属国和羁靡部族兵力,面对这些势力入侵游刃有余。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距离太远。尤其是大食和吐蕃,都需要越过诸多地理障碍,才能进入安西或北庭地区。以大食为例,数万军队远征怛罗斯,就已经是扩张极限了。尽管在怛罗斯获胜,阿拉伯帝国却并没能在河中地区占领多少土地,多数小国依然向唐朝效忠。
对唐朝威胁最大的吐蕃,也是如此。吐蕃进入西域,必须翻越昆仑山,或者绕道大小勃律(阿富汗、巴基斯坦),后勤补给非常艰难。在开元之前,吐蕃曾两次占领安西四镇全境,但实际上依靠的是西突厥叛乱势力,吐蕃自己投入的兵力非常少。开元之后,唐朝在安西四镇正式部署2.4万正规军,此后吐蕃就再也难染指西域。甚至在安史之乱后,吐蕃经过了30多年时间才勉强从东方侵入西域,而不是传统的南方路线。
从这些历史事实来看,安西都护府的2.4万唐朝正规军,北庭都护府的2万唐朝正规军,在唐朝国力强盛时期,用于控制数百万平方公里其实是绰绰有余的。(作者:陶慕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