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个标题不成立。四战之地不止河南白彦虎,中原地区都是四战之地,虽是四战之地,但朝代已亡,原游牧民族立马败退原居住地。不同的是,陕西是战乱的首当其冲之地,首冲之地要想占领,必须消灭原住民,所以,历史上不断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陕西省首先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后一步一步往前推进,直至统领华夏,元朝就是这个标本。由此总结出,民族成份大换血的只会是陕西近代的原住民,而不是河南省。

无论世界历史白彦虎,还是中国历史,凡是边疆地区,首都,混血最为频繁。陕西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边疆地区,古代有犬戎、北狄、匈奴、吐谷浑等等游牧民族聚居地。五胡乱华更是变成了五胡乱华的源头、根据地,从关陇集团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人员构成,就说明了一切问题。这个时间的关陇地区以五胡为主,少有汉族人了。到了宋朝,陕西的中西部是西夏国的版土,是党项人的家乡,为什么北宋列传人物少有陕西人,就是这个原因。[大笑][大笑][大笑]有关陕西人的历史来源构成很复杂,需要专家解读,不是陕西人所说的所谓的秦人后裔,秦人早已在汉朝建立时都灰飞烟灭了!陕西的清末白彦虎之乱,说明元朝之色目人在黄河以西太多太多,他们已经梦想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了。由于战乱,陕西人在白彦虎之乱后只剩500万人。现在的陕西人多是中原各省迁移去的,还有古代游牧民族后裔留居的。总之,中国人陕西人种最为复杂。[祈祷][祈祷][祈祷][呲牙][呲牙][呲牙]

左宗棠大军不是不收复新疆全境,而是有步骤地收复了新疆全境白彦虎。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19世纪中叶,中亚的浩罕国崛起,并于1865年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而俄国人也乘机占据了伊犁,所以在左宗棠西征之前,新疆分成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清朝所控制的新疆地区,一部分是阿古柏侵占的新疆地区,另一部分则是俄国人侵占的新疆地区。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来说,英国人打算从印度往北发展,一方面入侵阿富汗,另一方面向我国西藏地区渗透,而阿古柏这股势力的背后就英国人在支持,为的就是将新疆分裂出去,从清朝西部制造混乱,这样就有利于向北的发展战略。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而这个战略对于俄国人来说就很不爽了,因为英国人往北发展,就会与俄国接壤,俄国人一开始为了遏制阿古柏的势力,就侵占了伊犁,但是侵占时间长了,也不想还给清朝,因为伊犁这块地方非常富庶,俄国人在伊犁也得了不少好处。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俄国人公开说,是因为清朝失去了对新疆的控制,就暂时替清朝代管了伊犁,什么时候清朝把新疆的局面给控制了,俄国就会把伊犁还给清朝,这个说法显然是强词夺理了,因为当时俄国人就认为,清朝是不可能能收复新疆的。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内部就出现了激烈的海防和塞防之争,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坚决要求收复新疆,为此不惜动用武力,而对于清廷来说,新疆在乾隆时期就纳入了版图,是“祖宗留下的基业”,就这么丢了,慈禧也“愧对祖宗”,从心里来说,清廷还是很想收复新疆的,这不仅是祖业问题,毕竟新疆有160多万平方公里,占了今天我国面积的近四分之一,这么大一块地丢了,换了是谁都不会好受。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慈禧见左宗棠主动站了出来,就索性让他去试一试了。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但当时的人们非常不看好左宗棠,理由很充分: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1、没钱。不要说西征新疆的军费,之前左宗棠平定陕甘叛乱的军费,到西征之前清廷还欠了2000万两,左宗棠几经波折,也只找户部要到了区区200万两银子,剩下的钱要靠左宗棠自筹。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2、新疆太难打了。不要说进入新疆后的战事,就是走到新疆都十分吃力,从酒泉出发到巴里坤,一路上的直线距离就有580多公里,这一路上到处都是戈壁荒漠,大军在这条路上行进,不说后勤物资运输,就连水都很难找到。

白彦虎:河南历史四战之地,人口换血最彻底的省份,现在河南人来自那里?

这条路上的泉眼,一次只能供1000人饮用,这1000人喝完了水后,泉眼要过段时间才能恢复供水,所以军队只能一千一千地过去,一次过去太多的话,就会水源不足。

即便大军就这样过去了,时间上的消耗就会很长,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在清廷严重缺钱的情况下,战事能支持多久呢?

3、就算收复了,搞不好也会在列强的强迫下给吐出去。那个时候的清朝还是太弱,即便收复了新疆,如果俄国人跟清朝全面开战怎么办?如果英国人的舰队开到渤海湾怎么办?清廷不也只能认怂?就算收复了,到时候列强一个逼迫,就等于是没收复了。

那以上三个难题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是钱的问题左宗棠西征确实花了很多钱,为了筹钱,左宗棠也是绞尽了脑汁,先是通过胡雪岩借到了1375万两银子,后来又通过各国银行,借到了1346万两银子,整个西征的花费,大约在3000万两银子上下,而且这还是在主要战事只持续了不到2年的情况下的花费,如果当时西征部队打的时间再长一些,左宗棠又从那能借到这么多钱呢?

不过好在西征军进入新疆后,一路势如破竹,主要战事(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只用了1年零8个月,短时间内结束战事,也就把钱给省下来了。

但是站在左宗棠个人角度来说呢?这无异于一个巨大的冒险,前后借了差不多3000万两银子,左宗棠的心也是够大的了,好在最后新疆是收复了才没有事,但是如果没收复呢?此前他已在甘陕立下了赫赫战功,当上了甘陕总督这样重要的封疆大吏,就人生来说已经是功成名就了,如果失败,他的人生将不堪设想,但为了国家利益,左宗棠也是全然不顾了。

第二是作战问题由于路途遥远,大军过去了以后就要速战速决,比如1877年的时候,西征军就必须在秋季结束之前拿下乌鲁木齐,因为大军的补给物资无法从甘肃运达新疆前线,抵达新疆的部队只能就地补给,如果战事拖过了秋收季节,大军在新疆就找不到补给,几万大军就很可能活活饿死!

而从酒泉行军到巴里坤,西征军就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直到6月下旬才全部抵达新疆,在抵达新疆之后,从巴里坤打到乌鲁木齐,中间的直线距离就有410公里,这段路程就是走过去都要半个月,更何况一路上还要冲突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把敌人的据点一个一个地攻下?

所以西征军在新疆的战事,要打出“飞”一般的速度,而能做到这点的,就是著名的"飞将军”刘锦堂。

PS:刘锦堂是西征军主帅

1877年6月21日,刘锦堂开始向乌鲁木齐进军,到8月12日就攻到了古牧地,而此时阿古柏的援军也赶向了古牧地,古牧地的守军只要坚持10天,援军就会到来,到时候战场形势就会逆转,所以必须在对方援军赶到之前将古牧地、乌鲁木齐拿下。

刘锦堂在古牧地与叛军激战5日将其攻克,之后就马不停蹄地攻到了乌鲁木齐,所幸这个时候叛军在古牧地一战损失惨重,在刘锦堂到达乌鲁木齐的时候早已仓皇逃走,刘锦堂便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乌鲁木齐。

拿下乌鲁木齐后为了赶时间,刘锦堂兵分两路,一路攻向北部的玛纳斯,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进攻达坂城。但攻打玛纳斯的将领能力明显不足,进攻玛纳斯的时候损兵折将,刘锦堂不得不又分兵6000到了玛纳斯,这就使得他亲率的这一路兵力不足,只能暂时停止了进攻。好在西征军在11月的时候最终攻克了玛纳斯,这才顺利地结束了1877年的战事。

1878年,在度过了漫长的冬季后,刘锦堂在4月14日率领16000人从乌鲁木齐出发,向阿古柏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此时阿古柏已在达坂城、托克逊和吐鲁番一线集结了4万大军,又在哈喇沙尔留下了2万人作为预备队,他打算先用前线部队跟清军死磕,等消耗得差不多了再出动预备队给与清军致命一击。

刘锦堂的部队除了他从乌鲁木齐带出来的16000人外,还有张曜和徐占彪的40个营2万多人,总兵力大约在4万人上下,而刘锦堂要完成作战目标,就必须在半个月内从乌鲁木齐攻到吐鲁番与张曜和徐占彪会合,还是要打出飞一般的速度,这对于刘锦堂来说又是个巨大的考验。

但刘锦堂就是打出了飞一般的速度,从4月14日开始,仅用了12天就连续拿下了达坂城、托克逊和吐鲁番,就此新疆的局面被西征军基本掌控,而此后没多久,阿古柏就意外身亡了,至此新疆的叛军也就成了一盘散沙。

之后刘锦堂乘胜追击,到1878年1月2日收复和阗,将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收复。

解决了作战问题,接下来就是列强问题了。

第三是列强问题其实当时的清朝是幸运的,因为英国正在跟俄国死磕。

1877年到1878年,正好是左宗棠发动西征的那两年,俄国与土耳其爆发了第十次俄土战争,到1877年12月10日,俄国获得了关键性战役,普列文战役的胜利,由此奠定了整场战争的胜局,此后俄军就一路开到了伊斯坦布尔城下,如果事态如此发展下去的话,俄国人必将拿下伊斯坦布尔。

但这对于英国人来说就要抓狂了,一旦俄国人打败了土耳其,就会获得南部的出海口,到时候俄国人只要再往前打一打,就会直接打到中东,甚至兵临苏伊士运河,这是英国人绝不愿看到的。

所以到了1878年12月,英国人就把所有的主力战舰都开到了土耳其,扬言俄国人要是敢攻打伊斯坦布尔,英国人就不惜再跟俄国人来一场克里米亚战争。

俄国和英国的主力都聚焦在了土耳其,相对于伊斯坦布尔的陷落来说,新疆就不值一提了,所以这也就给了清朝收复伊犁的机会。

这个时候英国人是不可能把舰队开到渤海湾了,即便清朝收复了新疆,对于这个事情英国人也是有心无力。而且当俄国人打到伊斯坦布尔的时候,英国人也改变了之前的态度,之前是不愿意让清朝收复新疆,这个时候又愿意让清朝收复新疆了,这是为什么呢?英国人良心发现了么?

其实不是英国人良心发现了,而是这个时候英国已跟俄国全面交恶,对于任何能削弱俄国的行为,英国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对于清朝收复伊犁的事情,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就表示,伊犁自古以来就是大清的地盘,而俄国人就是强盗,强盗从你们手上抢走的地盘,你们要回来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大英帝国一向坚持正义,要是俄国人逼你们让出伊犁,你们也不用怕,大英帝国一定会为你们主持公道。

英国的问题解决了,但俄国呢?

俄国到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提归还伊犁的事情,但要俄国人把到嘴的肉给吐出来,俄国人也是心有不甘的,于是就搞起了小动作,他们收留了大量阿古柏的残余,然后就武装了这些人,让他们到新疆搞渗透,搞破坏,总之就是要把新疆搞乱,新疆搞乱了,俄国人就有理由继续占着伊犁了。

不过俄国人的这些小伎俩很快就被刘锦堂挫败,归还伊犁的事情还是重新提上了日程。

只不过这个时候,清廷开始偏心眼了,收复新疆基本都是汉人的功劳,而满人在这个过程中就没啥存在感,为了刷满人的存在感,慈禧就派了崇厚去跟俄国人谈判,因为崇厚在满人中还算是“懂”点洋务的。

但崇厚这人跟猪没什么区别,到了俄国后,就被俄国人一阵忽悠,竟稀里糊涂地把伊犁割给了俄国,俄国人大喜,礼送崇厚回国。

崇厚的谈判结果瞬间在清廷内部炸了锅,左宗棠拼了老命才把新疆收复,崇厚三言两语就割了伊犁?这怎么行?于是在左宗棠等人的坚决主张下,清廷才决定重新跟俄国人谈判,只是这次清廷派的不是别人,正是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

1880年6月24日,曾纪泽来到了圣彼得堡,可俄国官方却视而不见,假装他没来。对此,曾纪泽也不急,成天混迹于各种社交场合,凭着自己的英语功底跟各国公使打成了一片。

当时的俄国因为俄土战争跟英国交恶就不说了,此外在1879年到1880年,俄国还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在加上为了偿还5200多万两白银的战争借款,整个俄国财政其实已经濒临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是肯定没法再打一场战争的。

而曾纪泽在与各国公使打交道的过程中,就知道了这些事情,并且有时候曾纪泽跟人聊开了,其他国家的公使就暗地里给曾纪泽支了招,告诉他现在对付俄国人该怎么怎么云云,唉,谁叫俄国在欧洲人缘不好呢?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就不得不召见了曾纪泽,就伊犁的事情重开谈判。

一见面,俄国人就歇斯底里地大吼,说清朝不守信用之前签好的条约怎么又可以重新谈呢?这是背信弃义,是毁约行为。而曾纪泽则不慌不忙地拿出了万国公法,声称崇厚虽然是全权谈判代表,但他也不能签超出他权力的条约,更何况双方还没有正式换约,所以清朝有资格重新来谈。

俄国人这一看就傻眼了,没想到清朝的官员还会万国公法?一看说理不行就干脆来硬的,表示要伊犁没门,有本事就真刀真枪地干。对此,曾纪泽表示没问题,干就干,谁怕谁呢?

7月17日,沙皇亲自召见了曾纪泽,就伊犁问题交换了意见,这在清代外交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几轮谈判下来,双方还是没谈拢,总的来说,都不愿意放弃伊犁,俄国人甚至武力威胁,曾纪泽也表示,我这里要不到的,就是去了北京也一样要不到。

此时,清廷急调左宗棠入京,负责筹划全部的军事行动,同时刘锦堂也摆出了进军中亚的态势,曾国荃负责山海关的防御,李鸿章统筹沿海军事,左宗棠坐镇中央,大清精锐尽出,摆出了史无前例的黄金组合。

一看大清国摆出了玩命的架势,俄国人也召开了御前会议,在会议上,俄国陆军大臣米留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战争动员,赢得了满堂喝彩,在场的俄国人都激动不已。但是谈到财政问题的时候,财政大臣格列格却把手一摊,耸了耸肩,表示,沙皇陛下,没钱。不仅仅因为我们欠了5200万两白银的外债,更要命的是,我们打的是一场跟大清的全面战争,这场战争的花费将超过第十次俄土战争,预算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俄国根本就没钱来打这一仗。

既然没钱,那一切就是扯淡了,于是俄国人又重新回到了谈判桌前,终于在1881年2月24日,签订了《伊犁条约》,伊犁绝大部分被清朝收回,相应地,清朝多向俄国赔付了400万两白银。

1882年4月30日,清军开进了伊犁,至此新疆全境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