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南湖秋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曾国藩造反,僧格林沁能不能成功镇压他僧格林沁?答案是:不能!僧格林沁确实会打仗,不过和曾国藩比起来,起码差一个左宗棠!太平天国厉害吧,打得清朝绿营正规军满地找牙,僧格林沁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太平军的进攻。而曾国藩的地方团练湘军,却能把太平军围困在南京,最后全歼!这说明,论战斗力,湘军远在清军之上,论指挥才能,曾国藩也远超僧格林沁!灭掉太平军以后,曾国藩若反清,易如反掌!可惜,儒家忠君思想误国,曾国藩错失改变中国命运的绝佳时机!半个多世纪后,才由他的老乡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震惊了全世界!

僧格林沁:如果曾国藩造反,僧格林沁能成功镇压他吗?

僧格林沁:如果曾国藩造反,僧格林沁能成功镇压他吗?

僧格林沁:如果曾国藩造反,僧格林沁能成功镇压他吗?

答僧格林沁:先说说“铁帽子王”是怎么回事儿。

“铁帽子王”的说法僧格林沁,仅见于清朝,但并不是清朝才有。

清朝以前,叫免死铁券,由皇帝赏赐给大臣,可以免死,还可以世袭。

大家看《水浒传》,里面的“小旋风”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他嘴里经常念叨自己家里有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赏赐的“丹书铁券”。

这“丹书铁券”就是免死铁券。

到了清朝,拥有免死资格的,都是功劳比较大的王爷,人们就用“铁帽子王”来形容,形象又贴切。

“铁帽子王”里面的“铁”,跟现在人们常说的“铁饭碗”里的“铁”意思差不多,比喻那顶封王封爵的“王冠”有如钢铁铸就,摔不烂打不碎,代代相传。

当然,“铁帽子王”只是民间的说法,其书面专用语是“世袭罔替,配享太庙”。

在清初,有八位皇亲宗室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世袭罔替”,即爵位一辈传一辈,不降不除,世称“八大铁帽子王”。

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晋亲王硕塞。

清代中后期又加入了硕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这四人与“八大铁帽子王”合称“十二大铁帽子王”。

虽然清朝统治者初封时信誓旦旦地称这十二家王爷的王爵“世袭罔替”,但也并不真是“世袭罔替”。

历史上“铁帽子王”自身因罪被处理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铁帽子王”萨哈廉的儿子、郡王阿达礼曾在皇太极死后秘密向多尔衮劝进,结果被以“叛逆和扰乱国政罪”处死。

另一个“铁帽子王”豪格在入关追击李自成、下江南灭南明的过程中劳苦功高,最后却被多尔衮诬陷下狱,不但“铁帽子王”被削除,还惨死于牢狱之中。

多尔衮狠辣整人,其死后也被人整,被顺治追论为“逆谋”大罪,削去“铁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没所有家产,还被挖坟掘墓,焚骨扬灰。

鉴于清初所封的“八大铁帽子王”的种种惨烈下场,到了清朝中叶,乾隆皇帝进行了重新审定,着力于继绝昭屈,恢复了礼、睿、肃、郑,豫等全部“八大铁帽子王”王号,声称要使其后世子孙得以承继福荫。

但乾隆死后,“铁帽子王”被削之事还同样有发生。

比如说,同治年间,世袭的郑亲王端华、世袭的怡亲王载垣就因罪被赐自尽,两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王爵被削。

僧格林沁是清朝的“铁帽子王”,但不在上述“十二大铁帽子王”之内。他是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孙、道光皇帝的姐姐的养子,在打败太平天国北伐军中战功卓著,被誉为“有清三杰”,受封博多勒噶台亲王,获“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的破格待遇,称得上清朝极为特殊的一个“铁帽子王”。

对清朝而方,僧格林沁是“国之柱石”;但对太平军和捻军来说,却是一个屠夫、杀人狂。

在连镇战斗中,僧格林沁将太平军战俘全部“剖视肠腹”,还作祭文高声朗诵:“渠魁既歼,贼党悉擒。剖其心肝,慰尔忠魂。”

除了剥皮、摘心、凌迟太平军战俘,僧格林沁连降兵也肯不投放过。

咸丰五年,四川人萧风山、安徽人钟有年带领水手91人出降。僧格林沁传令,萧风山凌迟,其余一律斩首。

僧格林沁最狠毒的时刻就是处死捻军总头领张乐行那一回。

他在义门大周营前先于张乐行之前对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施以活剐极刑。

剐毙了张喜、王宛儿,又下令刽子手用铁钩将张乐行的大肠从肛门勾出并拴在马桩上,寸寸切割,还担心张乐行的痛苦程度不够,每割一刀,都浇上盐水。而当张乐行因为剧痛昏倒,刽子手必要用冷水将之浇醒才继续施刑。

整整一天下来,张乐行被被剐了一千多刀,最终只剩头颅完好。

留下头颅的目的,一则是要张乐行能亲眼看到自己全身的肌肉被一片片剐下,再一则是要留下完好的头颅示众。

张乐行所受惨刑,乃是千古罕有。

不过,僧格林沁曾在咸丰九年的大沽口保卫战中抗击英法联军,一举击沉英军炮艇4艘,击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创造出1840年外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打出了中国军队抵制外侮的勇气和决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民族英雄。

这个民族英雄最终在追击捻军的过程中被捻军的“画圆圈”战法所累,在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城西北20公里处的高楼寨中伏,死于捻军中一个名叫张皮绠的十六岁少年之手。

张乐行大仇得报,当时捻军流行唱:“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僧格林沁死后,同治帝为之号啕:“方期天鉴忠忱,克竟全功,长承恩眷,乃猝遇贼伏,力战阵亡。览其死事情形,不禁为之陨涕。”

两宫太后亲临府上赐奠,“予谥曰忠,配飨太庙,绘图紫光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