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羽林轻骑,我来回答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为什么不采取四面合围的夜战、近身搏斗的方法呢?

一僧格林沁、为什么不采取四面合围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为什么不采取四面合围的夜战、近身搏斗的方法呢?

任何战役的开展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有发生的前因和条件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为什么不采取四面合围的夜战、近身搏斗的方法呢?

同样,僧格林沁不采取对英法联军合围作战,也是有原因的,僧格林沁和英法的战役并不仅限于八里桥作战,双方的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最后在八里桥决战,我们看看八里桥之战前的情况。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为什么不采取四面合围的夜战、近身搏斗的方法呢?

僧格林沁军在大沽失败后,从天津撤往北京。1860年8月20日,僧格林沁军到达杨村,三天之后到达通州,将兵马分驻马头,张家湾,通州等处。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为什么不采取四面合围的夜战、近身搏斗的方法呢?

从马头、张家湾和八里桥方向看,三地呈一字型向西北方向排列,其中,马头距离张家湾不到20公里,张家湾距离八里桥不到15公里,两地是从天津到八里桥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9日后,即9月9日左右,英法联军前军三千人进入杨村,三日后再开进到河西务,这里距离张家湾不到40公里,英法联军还在不断开进,又占领马头,慢慢逼近张家湾。

这个期间,清廷一直在和英法进行周旋,希望英法军停止开进,清廷也不断的让步,初始是让英法联军止步于杨村、蔡村和河西务,可是英法正是乘胜进军,根本不理,清廷无奈进行了最后一次让步,允许英法联军进至张家湾以南五里,条件是“不许再进一寸”。

英法方面的巴夏礼和威妥玛同意了清廷的条件。

于是,僧格林沁于9月12日将张家湾的军队从张家湾东南撤防西北镇守,这是一种在强大敌人面前缩短防线,收缩兵力的做法,但这里是最后的防线,僧格林沁没有退路,他在张家湾到八里桥不到15公里的战线上扎下二十多座大营,准备在此防堵英法联军的进攻。

本来清廷和英法双方已经谈好了英法联军止步于张家湾的条件,可是清廷从“兵者诡道也”出发,认为这是双方的缓兵之计,命令做好打的准备,并且错误认为巴夏礼和威妥玛是“谋主”,将包括二人在内的英法三十九人扣留。

9月19日中午,英法联军三千五百人向张家湾的僧格林沁军进攻,两万清军骑步兵抵敌不住,呈“沿途溃散”。

僧格林沁无奈,只得收集残兵,再次收缩战线,集中全部兵力退守八里桥,这里是他最后的防线。

所以僧格林沁和英法联军的作战是被动防御的战略,这种被动防御的战略性质,使得僧格林沁不可能采取如成吉思汗时期那种主动合围。

在八里桥战役中,僧格林沁倒是祭起了蒙元时期蒙古勇士先骑射,将敌人引诱出阵地再合围歼灭的方式,可是在英法近代化军队面前没有效果。

二、是否采用夜战和近身格斗

1. 僧格林沁也曾采用了小规模的夜战。

在八里桥决战的前一天,僧格林沁派了三千骑兵包抄至马头进行夜战袭扰,企图扰乱英法联军的后方。

僧格林沁没有开展大规模夜战的原因有三点:

1) 僧格林沁兵力不够,他手上掌握的人马总共才三万人,无法开展大规模夜战;

2) 僧格林沁的重心在堵截英法联军继续前进,而夜战是运动战,无法起到堵截英法联军的作用,

3)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英法联军是近代化军队,法军是从克里米亚战场归来的百战之师,夜战水平与僧格林沁这样的古代军队相比,犹如天上与地下,这可能也是僧格林沁从前一天他三千马队的夜战中获得的教训。

2. 关于近身格斗

僧格林沁的作战计划,一支骑兵正面进攻,三千骑兵侧击,其余骑步兵做预备队。这是先用骑射将敌人阵型大乱,再敌人引诱出阵地,之后肉搏近战合围歼灭的方式。

9月21日,英法从郭家坟分三路进攻八里桥,这是一场英法的进攻战和僧格林沁的防御战。其中英法联军不到一万人,僧格林沁军约三万余人。

僧格林沁的所谓蒙古精锐,即使以传统冷兵器时代的眼光看,也算不上装备精良,和他们的先辈相比,骑射功夫也远远落后,这些蒙古骑兵,很多是贵族的家丁,由于承平日久,疏于战阵,手中弓箭的射程和杀伤力早已无法与当年横扫欧亚的蒙古精锐相提并论,此时僧格林沁的精锐,其战斗力比曾国藩的湘军还差了不少。

英法联军分三路进击,僧格林沁则将部队分成三路迎击,他亲率蒙古骑兵迎击西面来敌,胜保的抬枪队阻击南面,另一将瑞麟负责东面。僧格林沁先以轻骑不停循环往复向英法开展远程打击,借以撕开英法联军阵型缺口,再用一支骑兵对法军左翼进行包抄,最后是突骑冲锋,突破阵地后展开扫荡,正是依靠这个战术,冷兵器时代的蒙古铁骑无往不利,但此次面对的,乃是热兵器枪炮在手,在欧洲战场身经百战英法联军,他们将大炮摆在中间,步兵环列大炮布阵,以这个阵型与蒙古轻骑展开对射,由于双方武器射程和威力相差悬殊,蒙古轻骑无法达成目的,而且消耗殆尽,无奈之下,突骑只能强行冲阵,结果,此战成了蒙古巴图鲁们轰轰烈烈的飞蛾扑火;胜保的抬枪队倒是将南面来敌压退,可是好景不长,胜保被流弹击伤落马,军心大乱而败;紧接着瑞麟这一路也为敌突破。

此役,英法联军伤亡50人左右,死亡仅5人,清军则主力丧尽,北京门户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