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第一次产生废后的念头李治的王皇后,是在永徽五年(654)。因为王皇后探视武则天所生的女儿,离开后,小孩死了,王皇后百口莫辩。

李治的王皇后:唐高宗为何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

永徽六年(655),又发生了一件事李治的王皇后。高宗忽然感觉心口疼。有人向高宗告密,说王皇后用魇魔法害皇上。于是高宗亲自带人搜查。在王皇后的床底下掘出一个小木头人,上面刻着皇帝的姓名,生辰八字,有一个针插进小木头人的心。王皇后惊慌失措,哑口无言,除去连口否认之外,无法解释。她知道那个小木头人一定是别人栽赃,偷偷埋在她床下的,可是谁能证明呢?这件事的发生坚定了高宗废后的决心。

李治的王皇后:唐高宗为何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

王皇后出身名门李治的王皇后,在朝臣中威望很高。废后必须经朝臣同意。朝中重臣之中,长孙无忌最有威望,身为太尉,位居三公之首,如果他能认可,别人就容易了。一天,高宗率同武昭仪驾幸太尉长孙无忌宅邸,酣饮极欢,赏赐无数。最后高宗暗示,皇后没有儿子,性情猜忌,应当废掉。长孙无忌对此持反对态度。高宗非常不快。

李治的王皇后:唐高宗为何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

因为朝中大臣全都反对废后,高宗见众意难违,很是烦恼。武昭仪天天逼高宗。无奈,高宗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几个重臣入内殿。

李治的王皇后:唐高宗为何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

上图褚遂良

李治的王皇后:唐高宗为何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

褚遂良知道此召是为立武昭仪为后,相约必以死相争。高宗先说皇后用魇魔法谋害自己,依法当诛。如此败行何以母仪天下?所以打算把她废掉。

褚遂良迈步向前奏称:“陛下,皇后门第高贵,又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对太尉和臣说,朕佳儿佳妇,托卿辅佐。这话是陛下亲耳听见。皇后犯罪并无明证,怎可轻予废弃,臣不敢从命。”

高宗将小木人拿出来递与群臣观看。小木头人心里钉着一个钉子,身上有高宗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褚遂良奏称:“为什么不查究一下?一定是别人雕刻的。一定有共犯,有证人,一定有一个女巫或是男巫与宫女相识。陛下怎么知道不是别人栽赃陷害皇后呢?”

高宗默然。他看了看长孙无忌和于志宁,希望他们附和自己。长孙无忌和于志宁都缄口不言,仍由褚遂良答话:“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臣以为应妙选高门,何必非立武昭仪不可!”接着他理直气壮地说:“有一句话,恕臣冒死直言。武昭仪是先帝的妃子,这一点人所共知。若立她为皇后,陛下必为天下人所指责。望陛下三思而行。”说完,他把朝笏放在宝座之前,在地下叩头出声。

高宗见朝中重臣都反对立武昭仪,自己实在难以决断。高宗注意到司空李勣朝议时没有到场,他大概态度缓和。李勣是开国大将,太宗驾崩前不久,曾把他贬谪在外。太宗私下告诉太子说:“李勣为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对我个人的效忠。你并无恩于他。现在我将他远谪,以试其忠心。他若抗命,即予诛杀。但是他已遵命而去。将来你把他召回,封以高官,他必然效忠以报。”

高宗即位后,果然将他召回,委以重任。高宗以废立皇后之事相询。李勣说:“此系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经李勣这一指点,高宗恍然大悟说:“对呀!这是朕的家事,他们凭什么反对?”

高宗这才下了决心。他亲自下了一道命令,贬褚遂良出京,任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随着又颁下诏书,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族人发配岭南。武昭仪即立为皇后。

武则天之所以能在“废王立武”的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主要在于拥有唐高宗李治对她的宠爱与支持。从小妈到老婆,过程崎岖坎坷,二人已有了特殊的感情经历,命运已经把二人绑 在了一起。懦弱的唐高宗觉得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皇后支持自己,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在面对关陇集团时,自己不再势单力薄。

李治的王皇后:唐高宗为何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

李治的王皇后:唐高宗为何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

李治的王皇后:唐高宗为何坚持废去原配王皇后?

1.寒门的武则天得到了皇权的支持。

唐太宗去世之前,考虑到李治的柔弱,特意为他物色了顾命大臣。李治上位之初,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所谓的顾命大臣商议,废立皇后在当时是国家大事,当然也要与这些人相商。

唐高宗懂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首先就要取得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长孙无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中名列第一。朝廷中,他是文官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携带厚礼,亲自登门拜访长孙无忌。这长孙无忌固执己见,油盐不进,坚决不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导致君臣关系出现间隙。一个皇帝猥自枉屈给大臣送礼,竟然办不成事,高宗感觉皇权实在是太弱了。

此时,唐高宗与武则天由于受到了挫折,有了共同的反对派,夫妻关系又变成了战友关系。武则天是想从昭仪晋升为皇后,而唐高宗也想利用废立皇后这件事,打压朝廷的元老重臣的势力,以夺回皇权。

鉴此,唐高宗把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元老褚遂良贬到了潭州,此举有利于武则天的上位,更能取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对巩固皇权也是有利的。

2.寒门人士在李治的暗示与支持下,为武则天呐喊助威。

在当时的社会,士族是社会的基石。世家豪门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其中的子弟享有很多的特权。朝廷中,重要的岗位必须由出身士族的人担任,而寒门子弟只能作为辅官,被人颐指气使。

武则天的对手是王皇后,她出身于太原王氏。这太原王氏属五姓七望之列,社会地位尤其尊贵。唐高宗企图打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势力,就必须扶持另一个势力与之抗衡,这时,寒门力量开始蠢蠢欲动了。

以李义府、许敬宗为首的寒门子弟们地位微,但人数众多,是支持武则天为后的中坚力量。唐高宗看得明白,他将首先上疏支持武则天为后的李义府,从中书舍人升到了中书侍郎,不久后又提升为宰相。

这样废后立后的斗争,就转变成了豪门与士族的斗争!于是武则天不再孤立,她有了支撑。

所以,趁着“废王立武”的机会,寒门子弟们各显神通,纷纷打破了晋升机制的障碍,使他们在仕途上看到希望,而且也确实有了升迁的机会。所以,寒门子弟认为:支持武则是值的,于是,唐高宗有了底气。

3.武则天有优势。

武则天生下了儿子,母凭子贵。武则天在太宗朝,耳濡目染,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在给李治的谏言中,有重农减税的利民利国的好建议,这中高宗下怀,使高宗死心塌地要扶她上位。

4.李勣的支持。

唐高宗李治下决心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他把王皇后没有子嗣的事说出来。遭到长孙无忌等大臣们的极力反对。 李治又想得到开国功臣李勣的支持,但开讨论会决定废立时,足智多谋的李勣请病假不来。

李治只好上门寻求帮助,李勣被逼无奈,轻描淡写地回答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也,何须问外人?” 。高手就是高手,李勣即讨好了李治,使其坚定了信心。又没得罪其它重臣。效果显著!他帮武则天迈出了通往权力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