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殿高台之上端坐的就是晋祠的主神圣母。神像台座下的琉璃雕饰和高台上的圣母无关,而是一位男士骑马弯弓狸猫换太子的刘妃是刘娥吗、驰骋疆场的风采。供奉主神和牌匾所述不是同一个人,这是中国古代祭祀的寺庙祠堂中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传说赵光义是为了模糊晋祠的唐叔虞崇拜,改变和铲除晋祠祭祀的主题思想,从而消除晋阳城危及宋朝统治的心理基础。所以他打算换掉圣母殿主神唐叔虞。1944年的晋祠圣母【邑姜说】现在晋祠的圣母身份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唐叔虞与其哥哥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在晋祠发掘的石碑上有这样的记载:“惟圣母之发祥兮,肇晋室而开基”,这就暗示了圣母周朝建立时的功臣——周武王妻子邑姜,即唐叔虞的母亲。现在的晋祠圣母但是圣母身边侍立的男女侍从展现的则是北宋时代的宫廷生活,甚至还有宦官。从这些细节看,圣母是真实的宫廷人物。【刘娥刘太后说】在重修晋祠五十年后,北宋王朝进入了他的儿媳刘娥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有说法认为唐叔虞像是这段时间被迁出的。赵光义的后继者完成了他的心愿,而且圣母像正是以皇太后刘娥为原型来塑造的。刘娥(968年—1033年),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娥刘太后影视剧中的刘娥刘太后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因为是平民出身受到不少人挤兑。刘娥因此想巴结刘姓贵族认亲,但是她看中的开封“市长”刘综等刘氏贵族拒绝认皇后这个亲戚。刘娥没办法,只能自己查了个祖居晋阳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建立前赵的刘氏皇族。该族早已败落,已经查不清底细,刘娥就认下这门子刘氏贵族祖先。戏文中著名的《狸猫换太子》,刘娥就是主角。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历史上的刘娥对李妃还是不错的,以皇后之礼下葬。她的养子宋仁宗后来经过调查发现刘娥并未曾加害李妃,于是为其名誉昭雪,大张旗鼓祭祀刘太后,表达自己疑心的歉意。刘娥生前就有大臣暗示她效仿武则天称帝,但是刘太后严词拒绝。这也足见刘娥权倾朝野,地方官为巴结刘太后,就把晋祠的唐叔虞像换成刘娥的圣母像,来彰显刘太后的功业。后来在涉及宋真宗的诏书中发现时年唐叔虞晋祠发生倒塌,废墟把池塘都堵塞了。圣母殿南墙根的一个石碑透露了线索:“水漂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由此可见当年发生了悬瓮山地震和山体滑坡,唐叔虞祠因此倒塌。当地官吏重修晋祠后,把唐叔虞祠规模缩小,即现今圣母殿旁边的小唐叔虞祠堂。而原先旧址建了刘太后的圣母殿,这就是当地人利用自然灾害迎合了朝廷的心思。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狸猫换太子的刘妃是刘娥吗: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狸猫换太子不是真的,这个故事源自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狸猫换太子的刘妃是刘娥吗,其中,离奇的情节大多是出自小说作者的妙笔生花,不过,在宋代历史上的确可找到这一故事的本源——宋仁宗确实是在登基并成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生母究竟是谁。
戏曲中的刘皇后的原型是宋真宗的皇后,却非宋仁宗的生母,他的生母是刘皇后的丫鬟李氏,在李氏生下皇子(后来的宋仁宗)之后,刘皇后就将之占为己有,因为李氏地位低下,只能从命。他后来还被真宗封为淑妃。
宋仁宗登基时,因为年龄太小不能亲政,所以由刘太后临朝听政,刘太后为了疏离宋仁宗母子,打发李氏去真宗的陵墓守陵。但刘太后帮李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还给他找到差事,封他官职,可见历史上的刘太后为人还算厚道,并不像戏曲中刻画的那么阴狠毒辣。
李氏去世,刘太后听从宰相吕夷简的建议,按照宫廷礼节厚葬了李氏,直到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当时有人密告说李太妃被刘太后毒死的,仁宗大为震怒,立即派兵包围刘府,并对李太妃开棺验尸,最后发现并非如此,还得知刘太后对李家还不错,故没有对刘太后的家人大开杀戒。这就是狸猫换太子戏剧的史实原型。
历史上的刘太后非但不像戏曲中那么毒辣,而且在他垂帘听政的11年的政绩不俗,他在听政之初,就罢免了权臣丁谓,为了加强对朝政的监督,他创立了谏院,此外还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大力惩治贪腐,在他听政期内朝政安稳,各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虽然她没有大的建树,但也算是守成有功。
掌握最高权力的刘太后也曾有当女皇的念头,但因为宋朝的祖宗家法对后宫外戚干政都限制甚严,加上朝中绝大多数官员的反对,他的女皇梦始终未能实现。
本人是历史爱好者,请加关注,互粉交流,共同进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