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是兴起于宋元时期的一种秘密宗教,源于佛教,尊奉无生老母,其教义为无生老母乃无生无灭之佛,下凡来将教徒度化返归天界,到了元朝末年,白莲教的规模达到了顶峰,与当时很流行的西域明教相结合,以韩山童为首组织红巾军,掀起了反元大旗唐赛儿起义。
朱元璋原本也是白莲教的一员唐赛儿起义,他最早投军就是在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手下做事,可是到了他称帝之后,深感民间宗教那足以改朝换代的强大威力,所以下令取缔掉白莲教,将其打为“左道邪术”,大力打压白莲教,令其着实沉寂了一段时间。
而说起白莲教起义为什么会在永乐十八年爆发,洪熙年间的湖广布政司左参政黄泽就曾切中时弊,他认为永乐年间,“南征北战,出师连年,辎重牛马,耗散巨万,又江北困于营造,江南疲于转输,丁男疲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唐赛儿起义。
虽据史所记,朱棣本人是个十分节俭的皇帝,但知小而忘大,永乐一朝二十二年,征伐安南、三通西域、七下西洋、五伐蒙古、迁都北京,开朝贡制度等,每一件事都是动辄上亿,虽然朱棣有朱高炽、夏元吉为他勒紧裤腰带省钱,可也不够朱棣这样挥霍的。
据《明太宗实录》所记,永乐一朝的民间起义就高达四十起之多,其数目都已经不下于明末天启、崇祯的乱世了,这其中不止饱经战乱的江北地区,就连朱元璋经营了三十年,在元末也没遭到太大破坏的江南地区也发生了起义事件,可见在朱棣显赫武功之下,大明百姓过得却是一片狼藉。
到了永乐晚年,大明国库早就已经入不敷出,民苦于劳,唐赛儿起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爆发了,而早在唐赛儿之前,山西、福建、嘉兴、江西等地就出现了小规模的暴动,连天子脚下的顺天府也有刘化借弥勒佛名义起义的事件,直到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起义之后,朱棣才被迫改变扩张政策,让百姓有一口饭吃。
唐赛儿,蒲台西关人,又名唐三姐,白莲教虽然在朱元璋的打压下,势力不如元末之时,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莲教众只是从明面转为地下,在各地宣传教义,招揽门徒,其中又以山东、江淮为核心地区,唐赛儿以“佛母”名号,在滨州组建“白莲军”,其成员多是白莲教徒以及贫苦的百姓。
在唐赛儿起义之前,大明朝廷着实是内贫外困,朱棣正在准备第三次北伐蒙古,规模强盛的下西洋也到了第六次,耗资亿万的紫禁城刚刚开业典礼,山东还爆发了有史以来最骇人听闻的大饥荒,山东在眼见自己的家人、同乡、朋友不是活活饿死,就是被瘟疫害死,已经不堪重负的山东百姓捉住了唐赛儿这位“佛母”的救命稻草,都自愿聚集到她旗下。
唐赛儿率领着义军,先占领了有群众基础的益都,以易守难攻的卸石棚寨为基地,正式宣布起义,并派出信徒四处活动,连接诸城、安州、即墨等的义军,唐赛儿军在击败青州左卫指挥使高凤,又怒斩朱棣派来招安的使臣后,声威大振,整个山东前前后后出现了十多支起义军,皆奉唐赛儿为领导。
高凤战败、使臣被杀,使得朱棣龙颜大怒,他知道这次的起义不同以往,不是派个军官就能解决的事,于是朱棣派出精锐部队,以安远侯柳升、都指挥刘忠为正副总兵,率镇守京师、国之利器的大明三大营五千精兵前往围剿,同时下令,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率防备倭寇的沿海卫所军奔赴安丘,鳌山卫指挥佥事王真前往诸城,分击唐赛儿、宾鸿、董彦杲三支势力最强的义军。
在卸石棚寨,唐赛儿以诈降之计,诱骗看轻义军的柳升带着主力部队移走,再乘机率军进攻朝廷军的薄弱之处,杀死副总兵刘忠,此时被调走的京营精锐也马不停蹄地赶来,唐赛儿自知不敌,不敢逗留,只好率军撤离卸石棚寨,柳升率精锐持续追击,捉捕了大部分起义士兵和将领,但却被唐赛儿跑掉了。
因为这样,出身燕王护卫世家的柳升被下狱议罪,直到两年后才放了出来,可其他的地方官员可就没这么好运了,山东参议、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现过与唐赛儿军有关联的县官全部处死,至于另外两支义军则全部失败,除了贼首唐赛儿下落不明外,被捉拿押送北京处死的起义军将领多达三千多人。
由于唐赛儿失踪,朱棣发出天下缉捕的旨意,要求务必将唐赛儿捉拿归案,一个普通的农妇,居然两次击败大明正规军队,连出动了京营精锐还能让她逃脱,加上她以“佛母”名义蛊惑人心,她一日不归案,就在一日增强民间对她的狂热追捧,这无疑是朱棣挥之不去的噩梦。
到后来,唐赛儿久捕不到,朱棣怀疑她是剃发潜入道观和寺院里,所以才找不到,于是下令强行将北京、山东境内、军民妇女出家的尼姑和女道士全部逮捕到北京受审,前后共有一万多尼姑和道姑被押往北京,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而因为唐赛儿起义一事,朱棣也派专员对山东各地进行赈灾、减税,唐赛儿因其传奇故事,也成为了山东一带的民间英雄,口耳相传至今,热度不减。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