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凄凉”,还有“愤恨”将军一跳声名裂!

将军一跳声名裂:如何评价“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这首词?

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所举例子之中这几个人的结局就知道了将军一跳声名裂。先看上片,昭君出塞,死于大漠。阿娇失宠,废于深宫。而被送走的归妾,回到祖国不也肯定是孤苦终老么?

再看下片,李陵被冤,家人被杀,一生未回故土,只能遥望南方,郁郁而终将军一跳声名裂。荆轲不也如此,明知此去必死,依然悲壮而行。

这哪里是离别之诗?

这分明是悲愤之作!

我们所读的离别诗文,哪怕是用典故,也都是折柳,望月,灞岸,归舟,锦字之类的,就算是用人物,不过是屈原,江淹,刘禹锡,萧郎之类的。

我们所读的离别诗文 ,从江淹的《别赋》开始就都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要么是感伤,要么是相思,要么是寂寞,要么是孤苦,要么是闺怨,要么是企盼,哪怕苏东坡,也只是豁达一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何曾有过如此剑气纵横的离别之作?

辛幼安官位不低,声名赫赫。自然是不敢,不能,也不会怨恨皇上。哪怕是恨,也必然不会写到词里。

所以说,全词里的恨,恨的不是皇帝,而是自己。

恨什么?

恨廉颇老矣!

恨北伐无期!

是的,他在词时恨自己空怀壮志,却始终没有机会实现梦想,一直苦苦地等,却等来了自己满头白发。

“满座衣冠似雪”,这一句不仅仅指的是荆轲,也指的是自己。应当说他还是羡慕荆轲的,虽然必死,但万死无悔!

有心报国,

无力回天。

岂能不恨!

感谢邀请。上午刚写了一篇关于孙权能力的文章,下午就帮我推送过来这个问题了。

将军一跳声名裂:如何评价“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这首词?

我们一直习惯把孙权,曹操,刘备三者放在同一个水平上,来进行比对。问题中提出的是,能力比较,今天我们就只来谈论他们的能力,对于他们的能力比较,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将军一跳声名裂:如何评价“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这首词?

1.看相同年龄段时候做的事

将军一跳声名裂:如何评价“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这首词?

将军一跳声名裂:如何评价“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这首词?

曹操公元155年出生,

刘备公元161年出生,

孙权公元182年出生。

孙权比曹操小17岁,比刘备小11岁。

建安5年,公元200年。当孙权从孙策手里接收江东来的时候。他才只有18岁!

曹操18岁的时候,他那个时候才是洛阳北部尉,干什么呢?做的是看洛阳城的大门的工作。

刘备18岁的时候,还在卢植手下学习。

而18岁的半大孩子孙权不得不接受江东这个烂摊子。那个时候江东,只有5个郡县,

孙权所面临的情况是:

外有强敌,曹操,袁绍,袁术;

内有强臣,张昭管政,周瑜管军。

家里只有母亲吴国太一个人,以及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诺大的家业,千斤重担突然一下子压到这一个只有18岁的少年身上。而他挺住了。他对外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对内,对张昭,以师礼待之,对周瑜以兄事之。同时不断栽培自己的势力向鲁肃诸葛瑾等,最终站稳了脚跟,接下了这个摊子。你说他能力强不强?

2.看用人方针。孙权用人:一能够能够破格提拔,比如说像吕蒙,鲁肃,陆逊;而能够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周瑜在世,所有军队归周瑜管,周瑜不在所有军队归鲁肃管,鲁肃不在所有军队让吕蒙管,吕蒙不在所有军队为陆逊。终孙权一世未杀一臣,也没有任何人背叛孙权。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但疑心太重。举两个例子,第一荀彧,第二杨修。

刘备用人:任人唯亲。终刘备一生,所有大将不过6员,文臣不过10个,虽有有诸葛亮卧龙,庞士元凤雏相辅助,三分天下而不可得。最后听不进谏言,以至于蜀国被人火烧800连营,国力大损,不得不白帝城托孤。

3.看敌人的评价曹操曾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备曾评价孙权难为之下。

4.都知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孙权的最重要的功绩是他在这混乱的格局年代,守住了父兄为其留下的基业并发扬光大。如果他早出生20年,与刘备曹操在同一时代,相信三国的故事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