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自成崛起的太快了,根基不稳固李自成起义。
我们来看看那些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比如朱元璋李自成起义。
朱元璋1355年已经是淮西地区起义军真正的领袖,但是因为朱升提出的“高筑墙李自成起义、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朱元璋一直在淮南和江南地区经营了12年,一直到1367年他彻底扫平江南陈友谅、张士诚等群雄,统一江南后才开始把北伐提上议事日程。
以五代十国的南吴创始人杨行密为例,他从公元886年开始经营淮南地区,一直到公元902年才出兵以唐昭宗名义出兵北上与朱温争夺天下,此时杨行密在淮南地区已经经营了16年了。
再以五代十国的后梁太祖朱温为例,他在公元883年就被封为汴州节度使,驻地是今天开封,他一直经营开封长达20年,一直到公元902年才开始率军西进,迎回唐昭宗。
从以上三位成功起义军领袖的事迹看,他们之所以能最终成功,和他们苦心经营根据地是分不开的。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杨行密、朱温,他们开始争夺天下时,他们自己的根据地已经经营十年之久,稳固的后方根据地就是他们能屡败屡战,不惧失败的底气。
而李自成并不是这样的,他在崇祯十三年才开始进入河南,开始真正做大,到崇祯十六年才击败孙传庭。在此期间,李自成其实依然保持流动作战,没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这就是为什么李自成在一片石失败后,始终不能“振作”的真正原因,他缺乏一个经营了许多年的根据地。
李自成(1606一1645)是一个了不起的农民起义领袖,历经十八年艰苦努力,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自古"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别看李自成出身卑微,他能够在众多的起义领袖中脱颖而出,个人的才智是出类拨萃的。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李自成集团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起义初期,为了能够吃碗饭,能够活下去,众志诚成,百死一生取得天下。大顺军进城已后,整个集团已腐败了,大官儿发大财,小兵抢小财,已完全失去了进取心,民心。进京考试不及格,失败是必然的。
二,没有派大将镇守山海关。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以后,开始娇傲自满,目空一切。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口头上投降了,实则处于观望太度。如果,李自成派李岩或刘宗敏镇守山海关,把吴三桂调入北京城,多尔衮的八旗军或许不敢冒然入关,历史或将改写。
三,冒然出兵山海关。吴三桂在山海关造反以后,崇祯十七年(1644)十三日,李自成亲自率二十大顺军讨伐,他缺泛战略眼光,没有考虑到清军入关因素。李自成的大顺军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和他起义的一帮乌合之众。另一个部分是以降将唐通率领的明朝边军,能征善战,装备精良
在山海关下一片石,唐通大败,清军入关。次日吴三桂大战大顺军,当双方人困马泛时,多尔衮率全部八旗军攻阵,大顺军全线溃败。李自成在永兵抵抗失利后,退回北京,举行登基仪式后即退往陕西。假如,李自成不茂然出兵,凭北京城拒守,各地将领来勤王,或许不会败的这样惨。
四,李自成遇到了强有利的对手。清军统率多尔衮十几岁就领兵作战,是天才的军事家,他制定了八先举大兵以收晋豫,次第定东南之局,最后统一中国的策略,十月兵分两路进攻大顺军。李自诚本想凭潼关天险拒守。,耐何,遇上了克星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有一支经过洋人训练过的炮兵部队,潼关天险很快失守。李自成率大顺军退回西安,由商洛山出豫西,进入襄阳,五十万大军亳无斗志。
五,李自成失去天下士子之心。当初,李自成西安称带,建立大顺政权的时侯,明朝中的有识之士认为大势已去,李自成将是真龙天子。于是乎,放下身段,纷纷来投,形势一片大好。
李自成为取悦民心,曾提出均田,勉粮的口号。但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是需要钱的。怎么办呢?只有打土壕,吃大户一条路可走。大顺军走一路抢一路,进入北京以后,又以"追赃助饷”为口号,从明朝三千多官员中,考问出七千万两银子,吴三桂就是这样被逼反的。
天下士绅和官员非常失望,投入大清阵营。有能力的组织民团和大顺军死磕。1645年5月,李自成率大顺军余部进入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当地民团打死,剩下的三十余万大顺军投了南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