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与东南互保,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马新贻?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首先说这两件事情分别的原因马新贻:

甲午战争的底层原因有3马新贻,

一,朝鲜半岛,努力摆脱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向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从甲申兵变到甲午海战,前后10年。

二,日本明治维新,中小地主在政治上的失势,让位于日渐崛起的资产阶级,为调和国内矛盾,中小地主和农民阶级在军人的领导下向外拓展。

三,满清政府。光绪皇帝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对权力的追求。

庚子国变的底层原因有2,

一,南部中国,代表西方列强的传统利益,这与民族资本的发展已经开始产生矛盾,东南互保是南方督抚不参与北方乱局,换取长江流域经济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资本在南方的渗透。

二,北部中国,满人贵族之间的内讧和持续的社会动乱,导致西方对朝廷的干预,以及朝廷对西方干预的反抗。

甲午战争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因为这两个历史事件中,矛盾双方或者多方的主体完全不同,利益诉求也大不相同。

甲午战争的本质,是朝鲜的民族觉醒,借助日本的力量,制衡中国的束缚。

庚子国变的本质,是中国朝野上下失控,导致西方列强对中国政府的武装干预。

庚子国变之中的东南互保,是南方政府借助北方动乱局势,以放弃对朝廷的忠诚,换取西方降低对南方经济渗透的一个交换。

唯一能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两次都被迫推上前台的李鸿章,而且两次事后去签订赔偿也都是他。

直隶总督是一个大官,有多大呢?听我细说。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总督,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从职权上来说,这个官相当于地方的军事行政首长,是国家某一片地区的实际或名义最高行政长官,这个一片地区通常是几个省,但也有例外,比如直隶总督就只管直隶一个省。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清朝长期只有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湖/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后期还有个东三省总督,不管怎么算,在这些封疆大吏中,直隶总督地位最高,被称为“疆臣之首”。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管辖范围很是不小,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小部、山东小部等地域,拱卫京畿。

总督掌管军政大权,或许你会觉得这可能给他们造反的机会,毕竟只要再夺得经济权,这些总督完全有自立的可能,但这些皇帝也想的透透的,以清朝为例,为了防止总督位久权重,总督名目繁多,尽量分权,而且经常换人,最靠近京城的直隶总督尤为如此。

清代直隶总督可谓五花八门,有实授、署理而未实授、署理、护理、协办五种,权力最大的当然是实授,但其他也有权力。

从雍正元年至宣统三年,187年间,总共经历直隶总督74人,99任,其中实授38人,署理30人,护理6人。平均下来,两年多就换一个总督,调换不能说不频繁。

如果是权力最大的实授,调换更加频繁,整个清朝任期超过十年的只有三人,最后一个是李鸿章,可见想要在这个位子上坐的久,获得清朝统治者的宠信是必须的,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忠诚。

换算到今天,其实没有跟直隶总督相似的职位,从职权上来说,直隶总督要比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军队的总司令员相加,兼三省共同省长,兼三省水利局总局长,兼三省纪检局总局长级别要低些,但比单独省长远远超过,应该在副国级左右。

真要类比的,总督倒是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六大行政区政府军政委员会主席比一比,直隶总督可以跟华北地区相类似。

电影《投名状》里,慈禧对庞青云动杀机的原因,不仅仅是“兔死狗烹”,更多的是不允许庞青云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势力崛起。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电影《投名状》里庞青云这个角色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角色。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他有野心但同时也有抱负;他有私欲但同时也有理想;电影虽然结局是一个悲剧,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黑化这个人物形象。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他所做的事情在他生前这个阶段,表面看起来是为了获得权力,而背弃了所有原则的鬼迷心窍式的人物,最终罪有应得。留下三个偷着乐的老头。但是电影又给了一个他为什么要牺牲兄弟,获得权力的原因,打了个巨大的问号。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投名状》的原型是“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但是除了背景相同,故事的逻辑实际上并非一致。庞青云原本是一个清军底层的小军官,在一场和太平军的战斗中,由于“魁字营”的“作壁上观”,导致了自己部队的全军覆没。自己作为全营唯一活下来的人,被山贼赵二虎的老婆,曾经的“扬州瘦马”莲生给救了。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马新贻:甲午海战东南互保有因果关系吗?

那一夜,是这个女人用身体拯救了庞青云,并且激活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甚至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优秀的男人的欲望。

所以接下来的逻辑,庞青云这个角色拿命去拼,抢了太平军的军粮,为赵二虎这伙山贼庇护下的这群乡亲们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同时也赢得了赵二虎和姜午阳的臣服和信任。

但是很快正在办庆功宴的这伙人,白天用命抢到了粮食,到了晚上又被一伙清军把粮食给抢走了。这就让庞青云看清了一个现实,想要有出路,只有去当官军。因此投靠了实力稍弱的陈公。

庞青云的实际原型更可能是李鸿章的另外一个具化表现。

庞青云发掘赵二虎带的这帮“山贼”虽然很破,但是都是为了生存而战,所以有着强悍的战斗力。这个背景实际上就是淮军中“西乡民团”,淮军的几个主要干将都出自于“西乡民团”,这是一股连太平军都不敢惹的军事力量。

这股力量最终也是在湘军势力式微的情况下,拿下苏州攻打天京的。而且后来李鸿章和刘铭传的关系随着刘铭传的一步步往上爬,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所以本质上此刻的庞青云并不是“刺马案”中的那个马新贻,而是李鸿章。后来的“苏州杀降”在正史上也是李鸿章所为。

身在乱世,实用主义为生存立命之本。所以庞青云几乎利用了自己所能利用的一切有利的资源,游走于一个深不见底的别人制定游戏规则的游戏里。

而当他即将当上“两江总督”的时候,实际上支撑着他上位的所有资源都已经透支,并开始带来负面效应了。

在电影中,在姜午阳刺杀庞青云的同时,清廷已经将无数枪口对准了他。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慈禧的意思,但更多是清廷所有利益集团的意思。

而与慈禧有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庞青云提出了一系列的是“施政措施”,他要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实际登上大清的舞台。这才是慈禧最忌讳的因素。

此后李鸿章的结局来解释庞青云的结局,思路就更清晰了。当然李鸿章比庞青云更会做官,也更懂慈禧的心思,所以他没有被刺杀,而是逐步崛起,最终成为了慈禧的心腹重臣。

李鸿章上台后,开展洋务运动,成为中兴之臣,这大概也是庞青云不惜一切代价想当上两江总督后准备要做的事情吧。

但是,李鸿章所有努力的一切本质上都还是在替慈禧擦屁股。慈禧要用他一个电报就把他召回来,但是他不能慈禧私欲的时候,一脚就踢到了两广。

李鸿章签完庚子赔款协议以后,吐血几升,不久在绝望中死去。而当初他的抱负与梦想呢?而庞青云如果没有被刺杀,他的结局也绝对不会好过李鸿章。

而为了一个李鸿章没够进入晚清朝局,淮军里又有多少个“庞青云”、“赵二虎”死于非命?又有下多少绝望背锅的“姜武阳”?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