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时期,楚国国势达到顶峰,楚、齐、秦三国国力最强,然楚怀王决策失误,贪图土地而朝秦暮齐,致使楚国大国地位瓦解,进而没落,而楚怀王自己也被秦昭襄王扣留,终因不肯割地而三年身死秦昭王。

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不久后扣留楚怀王是怎么回事?

张仪戏耍楚怀王舍齐结秦秦昭王,楚国开始瓦解楚怀王继位之初也曾雄心勃勃,对内进行改革,任用屈原等贤臣,对外攻打魏国,后与山东六国合纵,被推举为纵长,虽合纵被破,齐楚还是结成了联盟,共同抗秦。

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不久后扣留楚怀王是怎么回事?

然而这一切因为张仪使楚而改变,公元前312年,张仪代表秦惠文王出使楚国,与楚怀王约定送商於六百里地换取楚齐断交而结秦国秦昭王。楚怀王贪图土地答应了张仪,遂与齐国断交,而张仪却用六里地戏耍了楚怀王,自此,楚怀王一次次决策失误。秦楚大战,楚国次次告败,韩魏也来攻打楚国,楚国开始瓦解。

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不久后扣留楚怀王是怎么回事?

楚怀王再次背齐,合纵国攻楚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张仪出走,秦楚之盟中断,楚怀王在犹豫要不要和秦武王结盟的时候,齐湣王说服楚怀王与齐国结了盟,结果到了公元前306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继位,局势又变,秦昭襄王想和楚国结盟,用厚礼贿赂楚国,并约下婚姻,楚怀王又倒向了秦国,愉快的娶了秦国美女,又得到了上庸之地。

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不久后扣留楚怀王是怎么回事?

楚怀王的朝秦暮齐惹恼了齐国,公元前303年,齐国联合韩魏两国讨伐楚国。楚国抵御不力,遂让太子熊横去秦国做人质,换来秦国的出兵救援。

楚太子秦国为质杀大夫,楚国遭群殴熊横到了秦国,并没有低调到夹起尾巴做人,反而处处惹事,与秦国的一些士大夫结怨,公元前302年,熊横与一名大夫决斗,杀死了对方,熊横遂马不停蹄偷跑回了楚国,在秦昭襄王看来,这是公然挑衅秦国的大国地位。第二年联合齐韩魏三国攻打楚国,杀唐昧,夺重丘,接下来的两年,秦国又单独攻打了两次,楚国皆败。

接连失利让楚怀王成了惊弓之鸟,又派太子熊横去齐国做质子换取和解。公元前299年,秦国第三次攻打楚国,攻下八座城池之后,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商量结盟之事。

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至秦国遭扣留,三年后身死秦国秦昭襄王的突然示好,让楚怀王心生疑虑,犹豫不决。大夫昭雎劝说楚怀王不能去,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在主张与秦修好。楚怀王再一次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跑去了武关。却被伏兵劫持到了咸阳入见秦昭襄王。受到了不平等对待,秦昭襄王还逼着楚怀王割地,楚怀王不应,遂被秦国软禁起来。

楚国的卿大夫接回在齐国为质的熊横继位,是为楚顷襄王。秦国见扣留楚怀王达不到任何目的,在公元前298年再次攻打楚国,夺十五座城池。第二年,楚怀王试图逃跑,先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留,又跑去魏国,最终还是被秦国士兵追上,再次劫持到了秦国,一年后,楚怀王忧愤而死。秦楚彻底断交。

楚怀王的朝秦暮齐,让他付出了血的代价,不仅自己因此而身死他国,就连楚国也就此没落,再也没有了做强国的资格,很快走向灭亡。

我是萧晓四姑娘,用温和、客观的态度解读历史,如果你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

谢谢您的问题。

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不久后扣留楚怀王是怎么回事?

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不久后扣留楚怀王是怎么回事?

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不久后扣留楚怀王是怎么回事?

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不久后扣留楚怀王是怎么回事?

一、关于“和氏璧”名字由来的传说

秦昭王:秦昭王继位不久后扣留楚怀王是怎么回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为,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图:卞和发现璞玉

这个悲壮的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他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让天下的人知道它。于是把这块璞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让人鉴定,得出的结论竟然是一块普通石头的结论,厉王觉得自己被忽悠了,盛怒之下下令砍去卞和左脚。待到楚武王登基,卞和向楚武王献上这块璞玉,武王再次找人鉴别依然给出是普通石头的结论,悲剧再次上演,卞和被砍去了右脚。

图:卞和献“和氏璧”受到刑罚

待到文王登基,卞和怀抱宝玉在荆山脚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就派使者询问缘由,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二、完璧归赵的来龙去脉

秦昭襄王听说魏国有“和氏璧”后,表示愿意用15座城换取“和氏璧”。魏王怕秦昭襄王食言,左右为难,蔺相如表示: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交给秦昭襄王,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襄王大喜,但是没有用15座城换取“和氏璧”的意思。蔺相如看出了秦昭襄王的意思,假说玉上有一小疵点,拿回了宝玉,说到:“我看大王无意要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我又把它取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提出要秦王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答应。蔺相如猜测秦昭襄王虽然口头答应斋戒,必定违背信约,不会把15城给赵国,就安排他的随从乔装打扮,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图:完璧归赵

和氏璧被秦国拥有

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有一种说法是魏国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图:和氏璧图片

“和氏璧”辗转流转

后来,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 有一种说法是“和氏璧”最后是在五代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手上,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李从珂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把贵重的物品统统都烧了,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图:寻物启示

综上所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后世流传的玉玺是不是赵国那块”和氏璧“,是不是同一个东西。鉴于古代没有照相机,当时也没有相关的绘画文本留下来,所以关于“和氏璧”的样子只是后世人们的猜测加想象。

古装电视剧里面经常贵重东西都不放家里,就在院子的一棵树下挖一个坑,把贵重东西埋在坑里,然后在上面种上花花草草,根本看不出来地里面有东西,所以才会有一个说法是,掘地三尺,也要把它找出来,看来古人真会藏。万一当时”和氏璧“也被某些人这么做了,发现可能性就降低了,这些都是猜测。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能等待考古界专家们有更加权威的发现和考证。

大家好,我是梅溪沐雪客,欢迎探讨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