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面猛将如云关羽斩颜良,若说哪个武将死的最冤,那非颜良莫属!

关羽斩颜良:颜良为什么轻松被关羽斩杀?

为何如此说呢关羽斩颜良?因为颜良武力值丝毫不弱于关羽,甚至略胜于关羽!

关羽斩颜良:颜良为什么轻松被关羽斩杀?

关羽斩颜良:颜良为什么轻松被关羽斩杀?

关羽斩颜良:颜良为什么轻松被关羽斩杀?

关羽斩颜良:颜良为什么轻松被关羽斩杀?

关羽和颜良之前并没有交过手关羽斩颜良,不好直接比较。咱们侧面比较一下,颜良官渡之战前曾和徐晃交过手,只二十回合就击败徐晃,后者狼狈而逃。

徐晃什么人呢?徐晃乃曹操账下一等一的大将,有勇有谋,曹操评价他说:“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就连关羽如此骄傲自负的人,曹营中让他看得起的人物,无非张辽和徐晃二人,其他的人,他眼皮子都不带眨一下的!可见徐晃和张辽一个级别的,这俩武力稍逊于关羽,但大战一百回合应该不在话下!

关羽和徐晃可大战一百回合,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如此比较起来,颜良武力值至少和关羽旗鼓相当,甚至略高于关羽!

可武功高强的颜良,为何一招未施,就被关羽斩于马下呢?

这全都怪好哥哥刘备啊!

当时的关羽已经投降曹操了,曹操爱惜人才,对关羽千般好万般好世间始终你好,什么香车美女金银财宝绫罗细软山珍海味天天送给关羽,搞得关羽不好意思,寸功未力,受之不武啊!恰好袁绍帐下的颜良领兵攻曹,于是关羽自告奋勇,向曹操请兵三千迎敌。曹操应允!

这时候刘备投奔了袁绍,袁绍打曹操,他跟着一块来了。刘备听说关羽已投降曹操,大战前再三叮嘱颜良道:“吾二弟关羽现在曹操大营,此战他打先锋,他应该已经知道我在袁公这,你若遇到面若重枣,长胡须,手持青龙偃月刀的人物,切不可杀之,他必定是来投降我等的!”颜良答应了。

且说第二日双方交战前夕,颜良纵目远眺,发现果然有个长胡须手持青龙偃月刀的人,于是吩咐左右,让出一条通道来,好让关羽前来投靠。 这边关羽骑着赤兔宝马,手持青龙偃月刀,见敌方军营迟迟不见大将应战,心中焦躁!

这时候,突然敌方军队闪出一条通道来,通道尽头,有一员大将骑马立于中军。 关羽暗道,搞什么鬼啊!于是不答一言,驱赤兔马,过敌军通道,只取敌方大将,一刀将颜良斩于马下!

可怜一代骁将,未发一言,就命丧黄泉! 这刘备,你到底是哪头的啊?

关羽斩颜良:颜良为什么轻松被关羽斩杀?

东汉末年河北大军阀袁绍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为颜良,一为文丑。颜良是堂阳(今邢台市新河县)闫仙庄人,以勇猛闻名于河北。在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兵十万,与曹操在官渡展开了决战,颜良在此战中,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

关羽斩颜良:颜良为什么轻松被关羽斩杀?

在《三国演义》中,此处描写更是精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说“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破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据《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说关羽看到颜良的帅旗后,快马加鞭杀入颜良的大军,瞬间斩杀颜良,带回了颜良的首级。”

而在此前几天,颜良连着斩了曹操手下两员大将宋宪和魏续,并紧接着与徐晃战二十合,徐晃败归本阵,诸将栗然。由此可见,颜良的武力值绝不该是在关羽面前一个回合都不过的水平,那颜良怎么就如同木然一样,一刀被关于斩于马下了呢?其实,《三国演义》中的颜良是被冤杀的,如果不是事出有因,他即使敌不过关羽,但也不至于一个回合不到就被关羽斩于马下。

而据好事者根据《三国演义》中,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的战绩进行分析,竟然得出颜良是仅次于吕布、关羽等人的超一流武将。原因是徐晃曾与许褚战50合不分胜负,而虎牢关大战时,许褚曾与吕布战20合而不敌,典韦赶去助战。在颜良战败徐晃后,曹操手下诸将栗然,曹操忧闷之时,程昱表示欲推荐一人,他说;“非关公不可”。这样分析下来,颜良的武力值果然不低,正常情况下,应该能和关羽走上几十个回合。可见,颜良在关公面前确实是死于措手不及,一员久经沙场的战将面对迎面冲来的关羽为什么会措手不及呢?

原因竟然在于刘备,据嘉靖版《三国演义》在描写此段时用括号补充了这样一段话——(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关羽归神时,作者借普净禅师顿悟关羽之言也明了颜良之死“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颜良被刺时,书中特地加上一句诗“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已经明言颜良是因为想执行刘备临行前的嘱咐,才导致束手亡。

这样看来,颜良确实是被关羽冤杀的,关羽斩颜良不是胜在武功高强,而是胜在了颜良的误解,胜在了关羽一心求胜的心态之上,一代河北名将颜良死得竟然如此不明不白,岂不冤哉!(文∕将讲史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