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有点大耶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即使是非常概略地那么数一下,怕也是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喔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不过嘛,既然是邀请作答,那我们就还是来概略地数一下呗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黄 巢 起 义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先说说黄巢起义吧。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黄巢起义的声势虽然浩大,影响也很深远;但是,没有知识分子的团队作为他们的灵魂,仅靠朴素的农民起义之本质,就决定了他们没有政治头脑,缺乏战略思维,所以,他们的胜利,就只是战术性的胜利,而失败,则是战略性的失败。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他们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部队长期流动作战,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这是他们的起义,最后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由于是流寇式的作战,他们的部队,一直是集中为一部,所有的战役,都是由黄巢亲自指挥的,所以,他的那些手下将领们,都只能是作为赳赳武夫,去冲锋陷阵,而能够得到独当一面的锻炼,以崭露头角、显示出领导才能的机会,是基本上没有的。

李自成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和清太平天国均涌现出了哪些良将?

(一)尚让

黄巢手下,最显示出有领导才能的第一号人物,就是尚让。

尚让是跟随王仙芝起义,而成为一方大将的。

王仙芝死后,他就率余部投奔黄巢,号称“冲天大将军”。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打下长安,尚让对百姓宣称:"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尚让与黄巢的外甥林言等,率众五万,攻凤翔,损失两万余众,遁归长安。

中和三年(883年)二月,尚让等,以十五万之众,与李克用战于梁田陂(今陕西渭南东),损失数万人。

起义军撤出关中后﹐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尚让屯太康(今属河南),又为唐军所陷。

中和四年(884年)五月,李克用于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击溃黄巢,尚让率万余人投降武宁节度使时溥,后,随唐将李师悦,追击黄巢至狼虎谷。

黄巢彻底失败后,尚让为时溥所杀。

(二)朱温

黄巢手下另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朱温。

朱温,宋州砀山(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和其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

黄巢入长安后,他负责防守东线,屡次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战败。

公元882年9月,在黄巢危急之时,朱温背叛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

公元883年,朱温被封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此后,他以河南为中心,扩张势力,和李克用父子等人长年混战。

混战中,他先后吞并了秦宗权、朱埴、朱瑾等藩镇,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901年,他趁唐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带兵进入关中,击败风翔节度使李茂贞,夺得唐昭宗,控制了中央政府。不久,杀尽了朝廷内的宦官。

公元904年,他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在离开长安时,他还逼迫官吏、百姓一起东迁,并拆毁了长安的宫室,官衙和民房,将材料运往北方。

不久,他派人杀死了唐昭宗,立李祝为帝(即唐昭宣帝),并在一天深夜,将唐朝的30几名大臣集中起来杀死,尸体扔进黄河。

公元907年2月,他逼迫昭宣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为梁,定都汴,建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朱温称帝后,改名朱晃。

公元912年5月,朱温在病中应允儿媳王氏的要求,要将皇位传于其丈夫(朱温养子朱友文),被三子朱友珪谋杀。

(三)秦宗权

黄巢手下另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秦宗权。

秦宗权之所以著名,是他把人肉当作军粮,听起来就叫人惊悚。

要说,他并不是黄巢的嫡系人马。

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唐朝许州大将周岌,驱逐忠武军节度使薛能并取而代之,而当时作为许州一名牙将的秦宗权,也趁机驱逐了蔡州刺史并占据蔡州。

同年冬,黄巢率起义军入关,唐僖宗逃离长安出奔西川。

秦宗权以蔡州军的身份,随从监军杨复光攻击起义军,因功被授为蔡州奉国军节度使,然后,他又兵败投降黄巢,仍称蔡州节度使,进攻陈州(今河南淮阳)。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七,黄巢在泰山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兵败而死。

秦宗权乃据蔡州称帝。

光启三年(887年),秦宗权全力进攻汴州。

朱温合四镇兵力,屡败秦宗权。

龙纪元年(889年),秦宗权为部将郭璠逮捕,送给朱温,同年送往长安,斩于独柳下。

除以上这几个人之外,黄巢的其他手下将领,就都没有单独的战绩。

但是,他手下的主要人物,还是可以通过他的封赏和任命看出来。

黄巢占领长安称帝后,以尚让、赵璋、崔璆、杨希古为四相,孟楷、盖洪等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郑汉璋为御史中丞,费传古为枢密使,李俦、黄谔、尚儒为尚书,王璠为京兆尹,许建、朱实、刘塘为军库使,朱温、张言、彭攒、季逵为诸卫大将军、四面游奕使,方特为谏议大夫,张直方为检校左仆射,马祥为右散骑常侍,皮日休、沈云翔、裴渥为翰林学士,令其甥林言为功臣军使。

另外,黄巢起义时,是以其子侄黄存、黄揆、黄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为核心。

李 自 成 起 义

李自成起义,和黄巢起义犯的是同样的毛病,都是流寇式的作战,所以,其手下将领,也是只能冲锋陷阵,而缺乏独当一面的领导才能。

李自成手下最著名的大将,就是刘宗敏、郝摇旗、李过、田见秀、高一功、刘芳亮等。

(一)刘宗敏

刘宗敏,崇祯七年(1634年)投入李自成的部队。

崇祯十一年十月,李自成于潼关大败,刘宗敏帮助李自成收拾残兵,扩充队伍,锻造兵器,重振旗鼓,全力帮助李自成东山再起。

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明廷督师杨嗣昌将李自成军围困于巴西、鱼腹诸山中。

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刘宗敏为了挽救农民军,焚毁辎重,轻骑突围,直奔河南。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他又帮助李自成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

崇祯十六年,任权将军,率师出固关、下真定,与农民军主力会师北京,加左都督衔。

入京后,对明降官拷掠助饷,后东讨吴三桂时负伤,随李自成退出北京撤回西安,进入湖广。

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刘宗敏在通县(属湖北省)九宫山战斗中,被清军俘杀,时年38岁。

(二)郝摇旗

郝摇旗,本名郝永忠,因为是李自成手下的旗手,故名郝摇旗。

李自成死后,郝摇旗与刘体纯等在湖广联明抗清,受何腾蛟节制,赐名永忠。

后因受南明诸将排挤,于何腾蛟死后,独自率军入楚蜀交界处,与刘体纯、袁宗第等会合,成为夔东十三家成员之一,屡次击败清军。

康熙二年底,遭清廷大军围攻,突围被俘而死。

(三)李过

李过,本名李锦,又名李赤心,字补之,是李自成的侄子,号一只虎。

与李自成同生死共15年,转战秦、晋、豫、皖、鄂、川等省,参加战斗数百次,封大顺制将军、都督。

永昌二年(1645)镇守陕北,与清军阿济格所部作战3个多月,牵制清军南进。

大顺军放弃西安后,同高一功率部经汉中、川北、鄂西到达荆门。

李自成殉难后,李过部与其余部队在湖南岳州会合,改名"忠贞营",联合明大臣何腾蚊、堵胤锡等共同抗清。

后随晋李定国转战湘、桂,坚持斗争5年。

李过因病去世后,原大顺军由高一功率领,继续进行抗清斗争。

(四)田见秀

田见秀,早年跟随李自成。

崇祯十六年(1643),任提督诸营权将军,封泽侯。

1643年底,李自成占领西安,为解除东渡黄河的后顾之忧,命田见秀率部南下汉中,追击明总兵高汝利部,打通南下四川的通道。

1644年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统大顺军主力由西安出发向北京的进军,行前,李自成命权将军田见秀留守西安。

永昌三年(1646年)正月,由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率领的大顺军围荆州,二月,清军自南明军防区突至,顺军没有防备,大败。无奈下,李自敬及田见秀率所部顺军降清,不久遭多尔衮杀害。

乾隆五十年的《绥德直隶州志》载,田见秀入清后,隐居虎尔堰土室中,年九十余卒。

(五)高一功

高一功,高迎祥之子,李自成妻高桂英之弟,历任威武将军、权将军,封临朐县。

李自成死于九宫山后,高一功接受何腾蛟的招抚,授总兵。

李过等人推高一功为总统。

隆武帝赐名"必正",封龙虎将军,统帅御营前部右军,封郧阳侯,赐名"忠贞营",归堵胤锡管辖。

隆武元年(1645),屯兵公安、荆州之间,联营百里。

隆武二年(1646),清军大举进攻忠贞营,堵胤锡命高一功、李过率骑兵三万、步兵七万,号称四十万,围攻荆州,被清军小道偷袭,大败,忠贞营精锐尽失。

攻打商州又败,走夷陵(今湖北宜昌),屯兵川东。

永历二年(1648),晋封郢国公,攻打长沙不克。

永历三年(1649),任兵部右侍郎,受命援救被困南昌的金声桓,途中闻何腾蛟战死湘潭,率军十余万撤退。

永历四年(1650),李过卒,命高一功兼统其军。

高一功受命与党守素一起以五千人入卫梧州。

永历八年(1654),忠贞营途经湖南保靖时,遭到已经投降清朝的当地土司彭朝柱组织的袭击,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亡。

(六)刘芳亮

刘芳亮,是李自成的心腹部将之一,任左营制将军。

率部由山西出太行,进入豫北、畿南,直趋保定,配合李自成夹击北京。

后随李自成撤出陕西入湖广,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遇害后,与田见秀、吴汝义会师李过、高一功部,坚持联明抗清。

次年,渡江北围荆州,遭清兵突然袭击,阵亡。

一说永历三年(1649),与刘希尧战死于郴州(今湖南郴州)之南。

太 平 天 国

再说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与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不同,他这个领导集体,是很有政治头脑的。

他们首先是以宗教了聚集人心,然后,又及早地定都南京,组建政权,建立根据地,这样,就有了根基,能够长期坚持。

所以,在有了根基的情况下,他们就能够分兵作战,从而产生很多具有领导能力的将领。

如:杨秀清、李秀成、石达开、陈玉成、萧朝贵、韦昌辉、杨辅清、李开芳、曾天养、韦俊等。

(一)杨秀清

杨秀清是太平军的军事统帅,在太平天国中的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

金田起义后,杨秀清被任命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之后,又被封为“东王”,称九千岁,其它诸王皆要受东王节制。

杨秀清统领太平天国军务,指挥多次战役,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短短的两年时间打到了南京,为天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

1856年,杨秀清亲自指挥太平军,大破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

后来,在“天京事变”中,被北王韦昌辉诛杀,其家属及部属2万余人几乎近遭屠戮。

(二)李秀成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

在天京事变后,李秀成与陈玉成,逐渐成为太平军的主要统帅。

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挽危局,并取得二破江北、江南大营、三河镇大捷等军事上的胜利。

他还建立苏福、天浙两省,使得太平天国曾经一度中兴,被洪秀全封为“忠王”。

后来兵败投降被杀。

(三)石达开

石达开是金田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任左军主将。

太平军攻下永安后,被封为“翼王”,称五千岁。

在太平军北上金陵途中,他与西王萧朝贵为先锋。

萧朝贵在长沙牺牲后,石达开独当先锋重任,一路上克武昌、破九江、下芜湖、占金陵,一马当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令清军闻风丧胆,号之曰“石敢当”。

天京事变后,恐洪秀全猜忌,率部出走,转战各地,最后在大渡河全军覆没,俘虏后被凌迟处死。

(四)陈玉成

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骁勇善战,被封为“英王”。

陈玉成14岁跟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北上过程中,屡立战功。

1854年随军西征,在武昌一役中,表现英勇,被提升为殿右十三检点,统帅陆军后十三军和水师前四军。

由于他比较擅长包抄和回马枪,所以被称为十三检点回马枪。

在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后,陈玉成被任命为又正掌率,与李秀成一同挑起太平天国的军政重担,力挽危局,指挥了著名的三河战役,并取得大捷,全歼了湘军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之后被封为“英王”。

他又与李秀成一起攻破清军江北、江南两大营。

1862年,因叛徒苗沛霖的出卖而被捕,于河南延津英勇就义,年仅26岁。

(五)萧朝贵

萧朝贵也是太平天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在金田起义之前,萧朝贵多次假托天兄传言,稳定拜上帝会,对巩固组织和坚定会众信念起到重要作用。

金田起义后,萧朝贵被封为右弼又正军事,前军主将,地位仅次于洪秀全和杨秀清二人,肩负军事指挥的重任。

萧朝贵率领前军进入湖南后,势如破竹,节节胜利,连克道州、桂阳、安仁、攸县、醴陵、江华、郴州、永明、永兴、茶陵,直抵长沙城下。

在攻打长沙城时,萧朝贵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胸部,不治身亡。

(六)韦昌辉

韦昌辉是太平天国前期主要领导人之一,被洪秀全封为“北王”。

他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加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并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

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

洪秀全称“天王”之后,被封为北王,称六千岁,地位仅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

在此后太平军出广西、入两湖、下两江、克南京的战斗中,韦昌辉屡立战功。

特别是在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牺牲后,韦昌辉和石达开成为了洪秀全与杨秀清的主要助手。

建都天京后,韦昌辉负责日常政事与卫戌任务。

天京事变后,韦昌辉被五马分尸。

(七)杨辅清

杨辅清,杨秀清的族弟,参加金田起义,被封为国宗。

1856年,奉杨秀清之命,率兵增援江西。

天京事变之后,挥师入福建,占领许多州县。

他原是石达开的手下,后离开石达开,归顺洪秀全,受到重用。

1860年,率军回京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随后与李世贤经略皖南。

天京失陷后,走上海,潜匿于广东、广西、湖南、安微等省。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杨辅清趁机在闽谋划恢复太平天国,被马祝融所察,在晋江被捕,押解到福州后被杀害。

(八)李开芳

李开芳,太平天国辛开元年八月,受戊监军。

后随西王萧朝朝贵攻打长沙,连下桂阳、嘉禾、攸县等地,十一月,率领人马,攻克汉阳,升殿右二检点。

十二月初九,在攻克武昌之战中立下战功,被升为地官正丞相。

半年内,李开芳因为战功赫赫,连升五级,做到丞相。

1853年5月,杨秀清命令李开芳与林凤祥、吉文元率领2万太平军北伐。

一路上,太平军势如破竹,9月就已经打到了保定,因李开芳屡立战功,所以东王杨秀清封李开芳为“定胡侯”。

二十五日,北伐大军就抵达了杨柳青,次日攻打天津,但是受挫。

由于李开芳等人孤军深入,没有后援,粮草匮乏,最终全军覆没。

李开芳被清军所俘,押解到北京后被凌迟处死。

(九)曾天养

曾天养参加金田起义时,已经50余岁。

北上途中,曾天养为大军前锋,一路上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士兵们敬仰他的赫赫战功,所以称他为“飞将军”。

攻克天京之后,曾天养跟随胡以晃等人西征,在田家镇大破清军,威震千里长江,随后,回军与胡以晃一起攻克庐州,逼迫清军大将江中源跳水自杀。

1854年4月,曾天养与韦俊、林绍章等人进攻湖南。

曾天养连克岳州、常德、澧州,而林绍章在湘潭惨败,仓皇撤退,只剩下曾天养孤军留守岳州。

6月,曾国藩率领湘军三路来犯,都被打败。后来,曾天养请示石达开撤往武昌外围城陵。

湘军想进攻武昌,但是必须通过曾天养这一关。于是曾国藩派水师总兵陈辉龙率水师进攻曾天养部,但是被曾天养全歼,总兵陈辉龙战死。

此时,褚汝航率军前来救援,同样被打败,褚汝航被打死。

在这一战中,曾天养重创了湘军水师。

1854年7月,曾天养在城陵矶战斗中英勇牺牲。

(十)韦俊

韦俊是北王韦昌辉的亲弟弟,在金田起义后跟随洪秀全北上,一路上屡立战功。

1852年12月,作为先锋攻克武昌。

1854年,率军西征,在黄州击败清朝湖广总督吴文容的部队,逼迫吴文容自杀,震动满清朝野,并第二次攻克武昌城。

韦俊率军队在九江于石达开汇合,占据湖口,准备与湘军决战。

十二月,石达开大破湘军于湖口,曾国藩撤退到江西,石达开追到江西南康。

而此时,韦俊率领一路兵马进军湖北,并于1855年2月,再次攻克武昌,并在军中留下三克武昌城的佳话。

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后,因为害怕洪秀全猜忌自己,加上武昌城粮食不足,所以,韦俊于1858年,投降清军,被封为参将,驻守安微池州,晚年也隐居于此。

总 结

通过对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各将领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将领的战绩,是来源于主帅的战略。

太平天国的将领们,表现上比黄巢和李自成的将领们好得多,那是由于,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者,政治头脑比黄巢和李自成要强过许多,所以,能够让手下将领们充分发挥、和在战斗中成长。

黄巢和李自成的队伍中,不是没有能人,不然,他们怎么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战绩呢?

问题是,黄巢和李自成没有建立根据地,没有让手下将领们依托根据地而分兵作战,也就没有得到独当一面的锻炼。

等到后来不得不分兵作战,让这些将领们去独当一面时,大的环境,却已经不允许他们犯错。

于是,当初这些骁勇善战的手下,轮到独当一面之时,就成了一个个的狗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