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地位高承恩公。

承恩公:清朝镇国公与一等公哪个地位高?

承恩公:清朝镇国公与一等公哪个地位高?

承恩公:清朝镇国公与一等公哪个地位高?

承恩公:清朝镇国公与一等公哪个地位高?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承恩公。爵位的含金量,也是按宗室、蒙古、功臣从高往下排列。

至于为什么这么排,道理很简单承恩公。因为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氏,蒙古爵位只授予蒙古诸王公。这两种爵位的授予,只看出身血统。而功臣爵位则是根据功劳大小授予旗人和汉人。

一个是看血统,一个是看功劳,后者自然跟前者是无法比了。

说清楚了宗室和功臣爵位的含金量,再来看镇国公和一等公。

镇国公属于宗室爵位的第五等爵,岁俸银七百两,禄米七百斛——超品。

一等公属于功臣爵位的最高等级,岁支俸银七百两,与镇国公一样待遇。

品级也一样——超品。

如果仅从俸银和品级这两个角度来看,镇国公和一等公是一样的。平级。

但是前面说了,宗室爵位比功臣爵位的含金量高,同品级官员,宗室爵位所立位次均优先于功臣爵位。

所以实际上,镇国公的地位比一等公高。

同理,同为一品职衔的镇国将军和子爵走在一起时,也是镇国将军走在子爵的前面。

PS:所谓“走在前面”,是指上朝或者陪皇帝巡游时,宗室和群臣会按照“王公班”、“随旗行走班”、“品级班”排队。入八分的镇国公和辅国公走在“王公班”的末位,跟亲王、郡王、贝勒这类高等贵胄走在一起;不入八分的镇国和辅国公走在“随旗行走班”的首位,跟普通的旗人走在一起。至于功臣爵位的人,就只能走在“品级班”了。也就是跟普通臣子走在一起。这属于一级压一级,具有非常鲜明的等级差异。

另外关于镇国公,还要强调一点。

清朝入关后的高等宗室爵位有四种,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个爵位,只授予皇族近亲,比如当朝皇帝的儿子,依例降爵的近亲宗室等。

但是这只是清朝入关之后才形成的规矩。皇太极称帝之前,清朝没有王爵。当时最高的宗室爵位是贝勒。而镇国公是第三等爵。

由于镇国公是第三等爵位,所以这就导致清朝早期的皇子中,有相当数量的皇子爵位仅仅只是镇、辅国公,或者镇、辅国将军。

试问,功臣的爵位再高,他能跟皇帝的儿子比高低吗?所以国公这一级爵位,在清朝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不过清朝入关后,就没有这个情况了。所有的皇子,最低爵位都是贝子。镇国公也从高等爵位降为了中等爵位,变成了王爷的儿子专属的爵位。

PS:清朝入关后,有十位皇子没有获得王爵封号。这十个人中,有九个是贝勒,唯一的一个贝子是康熙帝第九子胤禟,也就是著名的九阿哥。也就是说,清朝入关后,爵位最低的皇子是九阿哥胤禟。

总结:镇国公和一等公在清朝爵位中分属于两个体系。镇国公由于是宗室爵位,只授予皇室贵胄,所以虽然一等公在品级和俸禄方面与它不相上下。但血缘和出身注定了功臣爵位和宗室爵位是没法比拟的。

所以,镇国公的地位要高于一等公。

当然了,以上说的都是地位。清朝爵位和实权不挂钩。一个人的实权大与不大,主要是看职务,而不是看爵位。有的人没爵位,但担任军机大臣,这样的人,实权远比那些没差事的空筒子王爷要大得多。

清朝惯例,皇帝去世后,除中宫皇后或者后继皇帝生母可以尊封皇太后外,其余的后宫妃嫔只能被尊封太妃或皇太妃。而道光帝的静妃,即恭亲王的生母,康慈皇太后既非中宫皇后,也不是嗣皇帝咸丰的生母,却被晋尊为皇太后,这是为什么呢?

静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出身不高。年仅14岁时就入宫服侍已经44岁的道光帝,入宫之初被封为贵人。由于,貌美、勤快、聪慧,获道光盛宠了七年。静妃肚子非常争气,短短的七年,与道光帝二人连续生育了三个皇子和一个公主,为皇室传宗接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繁衍子嗣之功,静贵人怀孕时就被封为静嫔,皇次子奕纲出生,晋升静妃,皇六子(鬼子六)奕䜣出生后,又从静妃晋升为静贵妃。

道光的后宫并没有皇贵妃,静贵妃就成为后宫的实际二把手。道光二十年,中宫薨逝,静贵妃获封皇贵妃,摄六宫事。静妃就成为不戴凤冠的皇后了。

为何恭亲王生母被尊为皇太后?

道光二十年,中宫皇后钮祜禄氏驾鹤西去时,奕詝才十岁。道光帝命29岁的静皇贵妃抚育皇四子奕詝。尽管有自己的静妃子女,而由于早先的两个孩子都先后夭折了。所以,静皇贵妃视奕詝如已出。在长年累月的朝夕相处中,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母子感情。

道光去世后,咸丰帝继位。尽管大清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了,但面对内忧外患,咸丰并没有忘记养母之恩。道光去世满“头七”(刚七天),自己的登基大典还没有举行,他就迫不及待把养母皇贵妃升为皇贵太妃:

“皇贵妃侍奉皇考,淑慎素著,允宜加崇称号,以申敬礼,谨遵封为康慈皇贵太妃。所以应行典礼,各该衙门察例豫备,届期蠲吉举行。”咸丰帝不仅对养母的生日格外重视,还破例几乎每天都要到她的宫中问安。纵是如此,咸丰帝觉得还不足以报答养母的抚养之恩。又在咸丰五年,尊封康慈皇太妃为康慈皇太后。

“谕惠亲王绵愉等,朕维礼缘于义,首重慈闱之尊养。孝本乎诚,宜崇母范之鸿称。钦惟康慈皇贵太妃,侍奉皇考廿余年,徽柔素著。抚育朕躬十五载,恩恤优加。虽懿德撝谦,而孝忱难罄。今谨上尊号为康慈皇太后,福履无疆,长承爱日之暄。寿考有徵,永协亿龄之庆。一切应行典礼,著该部察例具奏。”谕旨说得很明白,皇贵太妃抚养自己15年,待他如亲生儿子,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尊封皇太贵妃为皇太后。咸丰帝对皇太后的感情深厚。体现咸丰作为 帝王的孝道。尽管在抵抗外来侵略中咸丰做的差强人意,遭人唾骂。但对养母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彰显了咸丰帝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