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不是从开始就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嫡系傅冬菊下场。

傅冬菊下场: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为何被朱元璋无罪冤死?

元末跟从刘福通党李喜喜入蜀,李喜喜败,又跟着明玉珍,不受重用,转而跟了陈友谅,依然不受重用,而且傅友德也看不惯陈友谅的作为傅冬菊下场。

到朱元璋攻打常州至小孤山时,傅友德慕于老朱的大名,率部投降,朱元璋与他一番交谈,感觉是个奇才傅冬菊下场。遂重用之。

事实证明傅友德确实没有让朱元璋错看,为老朱打下江山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夸他“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傅友德多次受赏,封侯、赐免死铁券并世袭。

大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寿春公主,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孙子朱济熺。傅友德等于既和老朱是儿女亲家,又和老朱的儿子朱棡是儿女亲家。君臣关系有点乱。

傅友德被赐死,《明史》中记载的太简略:“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曰:“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

洪武二十五年,傅友德请求把怀远的千亩田地封给自己,朱元璋不高兴了:给你的禄赐不薄了,还要侵占民利吗?你没听说过春秋鲁国公仪休不争民利的事吗……然后,明年,偕诏还、又明年赐死。

这事儿有点匪夷所思,傅友德是请求拨给自己千亩田地,又不是已经侵占了。你老朱愿意给最好,不给就当我没说。因此事赐死不合常理啊。也许这是傅友德的韬光养晦之计,装贪财糊弄老朱呢。

倒是明末张岱的《石匮书·卷六十七·傅友德列传》记载了一个细节:“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我辈当合纵连横。’太祖闻之,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不尽一蔬,太祖责友德不敬。且曰:‘召尔二子来。’友德出,卫士有传,太祖语曰:‘携其首至。’顷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惊曰:‘何遽,尔忍人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地。王弼亦自尽。”

蓝玉被诛杀后,傅友德开始害怕了,自己功劳很大,会不会步蓝玉的后尘。适逢王弼对傅友德说:老朱年事已高,早晚要把我辈收拾完,我们应当联合起来。老朱听说了,就在冬宴会上挑傅友德的毛病,说他不敬,又让他招两个儿子过来,傅友德还没走出门,卫士又传话说是提儿子的头来。一会儿,傅友德提着两个儿子的头来了。老朱又说你咋忍心呢。惊怒之极的傅友德爆发了:你老朱不就是想要我父子的人头吗?遂拔出袖中的匕首自刎。

老朱大怒,发配傅友德的家属到辽东、云南等地。王弼也吓得自杀了。

不说张岱的记载可信与否。傅友德是被赐死肯定是真的。

后人分析原因:当时傅友德的亲家朱棡,女婿朱济熺贵为九大攘夷藩王之一,藩王国地处山西战略要地,且傅友德本人也常在山西前线布置防务。怕他们会成为日后夺皇权的联盟。

另外太子死、皇孙幼。蓝玉案后,剩余开国大将没几个了,而傅友德因为跟蓝玉走的近又战功赫赫,更是老朱的心腹大患。一心要为皇孙太子清除未来权柄上荆棘的老朱,不会放过颇有战斗力的傅友德,不管找啥原因,迟早要杀了你。

明朝初立,猛将云从,数倍于云台,凌烟。

朱元璋说,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在明初大封功臣时,傅友德排名第二十八,封为颖川侯。后来又南征北战,累功至颖国公,太子太师。

傅友德是安徽淮北人。刘福通起事开封,傅友德前往投靠。后来被派往关中作战。不久失败,转战四川。四川军阀明玉珍不能重用他,他就来到武昌,投靠了徐寿辉。可是徐寿辉也非明主,不多久被陈友谅鸠占鹊巢,自己也死于非命。傅友德为人刚烈,自然看不惯这种行为。直到朱元璋与陈友谅开战,在1361年,得遇明主,此后跟随朱元璋征战,到1394年,与朱元璋君臣相得33年,且与朱元璋做了儿女亲家。

明人评价,骁勇之功,首推常开平,次推傅颖国。常遇春死的早,那么,大明开国第一骁勇之将,就是傅友德了。

傅友德作战很勇猛,蓝玉也很猛,而且,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傅友德跟随朱元璋,也是从常遇春的偏将做起来的。1381年,后来傅友德带兵平定南方云贵,四川时,蓝玉为其副将。

傅友德跟蓝玉交情好,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蓝玉作死。

捕鱼儿海大捷后,蓝玉不仅获宝无数,还见色起意,奸污了元朝皇帝的妃子,回师时,自恃功劳大,守关的将领开城门不及时,也惹恼了他,直接派大炮轰了,夺关而入。

本来大功之后,更应该小心功高难封,伴君如伴虎,蓝玉如此高调,朱元璋为不使北伐将士心寒,勉强封了蓝玉凉国公。

蓝玉心生不满,早已被锦衣卫通知朱元璋。皇帝因为太子早死,皇太孙年幼,随着年事已高,越来越忌惮这些彪悍难驯的将领。

如果太子朱标不早死,蓝玉也不一定会死。蓝玉是太子一方的将领,朱元璋为了给朱标留下一个好的继承局面,给他设计了一个很庞大的武人集团。但是随着朱标的死去,朱允文驾驭这些将领的能力就是摆在朱元璋晚年的最大的问题了。

最终,朱元璋借蓝玉案,一举清除1.5万人。蓝玉被剥皮,还送给傅友德看。

傅友德跟蓝玉交情不浅,又是爽直性子,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1394年,开国诸将,除了汤和等少数人外,已经基本被杀。剩下来的几人,也都是兔死狐悲,胸中有怨恨之气。

锦衣卫把这些动向都给朱元璋汇报了。

在一次宫宴的时候,傅友德因为一件小事,被责备大不敬之罪。本来如果傅友德能言善辩,自去兵权,恳求饶恕,朱元璋也未必一定大开杀戒。但是傅友德此人,本性木讷,又因前事,对朱元璋不满久矣,心存一死。最后亲手杀了两个儿子,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

明代开国猛将,凋零殆尽。

朱元璋怒傅友德以死相争,对傅全家搭配辽东,云南。

君不知臣,臣不知君,以至此!

崇祯皇帝殉国前,给傅友德平反,追封为丽江王。

傅友德之死,性格使然也!冤不冤?

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