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清楚一点张衡地震仪,史书上记载张衡的地动仪虽然是能测地震,《后汉书》里讲了永和3年,也就是公元138年,地动仪蟾蜍对着西方吐了铜球,几天后陕西飞马来报,说发生了地震,问题是,某一地方发生地震后,根据震波地动仪才有反应,蟾蜍吐铜球,有刺激的响声等,它不是在地震发生之前测出地震,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才有反应,所以它是个“马后炮”式的设备,在古代通讯不发达时期,地动仪有其利用价值。
由于张衡身为太史令,整天捣鼓些旁人看不懂的玩意儿,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地动仪发明后没得到朝廷认可,可以说压根就没推广和使用,很快地动仪就失传了,史书上对地动仪的构造和原理介绍的极其简单,仅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廖廖几句,后人根本弄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北齐的天文学家信都芳张衡地震仪、隋朝的数学家临孝恭等人都曾对张衡的地动仪研究,留下《地动铜仪经》等著作,但仅为机械原理说明,并没有实物,这些著作还失传了。
所以直到今天张衡地震仪,地动仪只存在于1800多年前的史书中,所有的一切都失传了,1875年意大利人发明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地震仪,当时的日本学者指出,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测地震的地动仪,引起了国际地震学界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参照仅有的古资料,经过探索,反复实验张衡的地动仪,却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所以地震界有了张衡地震仪未验证成功而被否定的说法,甚至说根本就没有地动仪这东西。
我们建国后,也提出了复原张衡地动仪的方案,终于在1959年复原了地动仪模型,毫不客气的说,这不是模型,因为没有图纸,只是想象图罢了,地震也根本测不准,只能充当摆设。在当时为了在国际上充面子,对外宣称地动仪是真实可靠的,还将此模型纳入历史教科书,但国内一直有质疑之声,平心而论,教科书上的地动仪确定只是个无用的想象模型,为免误导,近几年教科书就给删除了,有消息称在2011年成功复原了可测地震的地动仪,并得到了专家的鉴定通过,能否为先贤张衡正名,咱们拭目以待吧。
谢邀。 张衡生于公元78年,死于13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张衡发明的仪器叫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据“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铸造 而成,圆径达八尺,外形像个酒樽,机关装在樽内,外面按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各设置一条龙,每条龙嘴里含有一个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各蹲着一个铜蛤蟆,昂头张口,当任何一个方位的地方发生了较强的地震时,传来的地震波会使樽内相应的机关发生变动,从而触动龙头的杠杆,使处在那个方位的龙嘴张开,龙嘴里含着的小铜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里,发出“铛铛”的响声,这样观测人员就知道什么时间,什么方位发生了地震.公元138年3月1日,这台地动仪西方的龙嘴张开了,铜球“铛”的一声落到蛤蟆嘴里,测知洛阳以西发生地震.但由于洛阳没有感到震动,所以很多人议论纷纷,说这台仪器不准.几天以后,信使飞马来报,距离洛阳以西一千多里的陇西(甘肃东南部)发生了大地震,这才使朝廷内外“皆服其妙”.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但在时间上却晚了1700多年.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1930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我国地震台由一个发展到几百个,目前已拥有全国基本台网,大地震速报台网,都可以由地震仪记录下来,并报送到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使我国地震观测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您好,您所提出的问题正在研究中。
我们都知道,据史书记载,我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科学仪器——候风地动仪。它是世界上最早,比波斯(今伊朗)的类似发明早1100年,比欧洲早1700多年。据记载,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成功测报了陇西发生的一次六级以上地震。
虽然很厉害很辉煌,但地动仪究竟是什么原理,内部是什么构造,至今没有统一的研究成果。可能大家会觉得很遗憾,其实也不是没有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器准》,隋朝的《地动铜仪经》,都有记载,可惜唐以后两书均失传了。
今人研究也很火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种:直立杆式和悬垂摆式。之前小学课本上还有王振铎先生复原的直立杆式地动仪,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中心树立一根都柱,这根都柱的高:直径=40:1,哪个方位地震了,就往哪个方向倒,导致龙嘴里的小球掉落进响应的蟾蜍嘴里,从而测定方向。但这都柱本身就立不稳,因而受到地动仪界学者的很多质疑。
后来,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冯锐教授推翻了前者,认为是利用惯性原理,需要通过悬垂摆结构来实现测定功能。见如下各图。
为了让各位更加清晰两者的区别,下面给大家两张内部结构原理图,可以对比着看一看。第一张是王振铎复原的直立杆式,第二张是冯锐复原的悬垂摆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想法,到底一千八百多年前,张衡是怎么做到的,有待今人继续探索。相信这一辉煌创造会在某一天揭开神秘面纱,各位加油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