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时期已属清朝中后期,清朝的国力是在他手中达到顶峰,也是在他手中由盛转衰的爱新觉罗胤禩。乾隆皇帝非常自大,自诩为“十全老人”,在位期间也做了不少为国为民的事,不过到了乾隆后期乾隆帝就变得昏庸无道,奢侈无比了。他在位时期也有一些做法让人看不懂,其中就包括为他的八叔胤禩平反。这可是当年跟雍正争夺皇位的人,乾隆帝为何要为他平反,是觉得自己的父亲对兄弟太严苛了吗?
胤禩在康熙末年本来是最有机会做皇储的人爱新觉罗胤禩,当时他党羽众多,拥有“八贤王”的称号,朝中大臣也都拥戴胤禩,怎么看都比胤禛有机会。但是在最终的“九子夺嫡”事件中成功的却是四爷胤禛,当了皇帝的胤禛自然是把他这个八弟胤禩当做眼中钉肉中刺。为了稳定人心雍正先把胤禩封为了和硕廉亲王,等到雍正四年自己的皇位坐稳后,就找理由削了胤禩的王爵,并把他圈禁,改名为“阿其那”。至此八爷胤禩倒台了,似乎输得很彻底。
雍正帝深知康熙末年九子夺嫡事件的可怕爱新觉罗胤禩,于是就将立储密诏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以防诸位皇子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而手足相残。所以雍正驾崩后政权很平稳的交到了乾隆的手上。雍正对待臣子和兄弟很严苛主要是因为康熙末年国家政局不稳,需要以严厉的手段治天下。而乾隆时期天下太平,乾隆帝只用享受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留给自己的盛世江山就可以了,所以他作为太平君主想要赢得一个好名声。为自己的叔叔平反就是赢得好名声的一个办法。乾隆帝平反的都是对他没有威胁的人,不说八爷胤禩被他平反了,就连多尔衮也被他平反了。他还释放了一些当年被雍正圈禁的人,这一切行为既不影响他的皇位,又能为他赢得好名声,他当然愿意做。
乾隆帝为胤禩平反除了想赢得好名声外,还想为后世子孙做个榜样。让后世子孙知道当初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事件对江山稳固无益,都是消耗自身的实力,切不可再发生这样的事,要避免皇室内斗。至于乾隆有没有觉得雍正对自己的兄弟太过于严苛了,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以乾隆帝标榜自己为明君的做法来看,他一定是不赞成雍正帝这么残害手足的。
皇权是个巨大的磁场,很少有人能挣脱他的吸引。即便是康熙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不例外。上古时代,伟大的尧舜禅让也是有条件的。
皇帝都是终身制,遍观历史,能禅让者少之又少。乾隆八十多岁了,老眼昏花,记忆力不好老忘事,精力也不够用了,皇帝当得很费劲,于是说自己当皇帝不能超过爷爷康熙,把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就这样还是不愿放权,当了三年多掌握实权的太上皇。
对皇帝终身制威胁最大的就是太子。太子长大了就要从皇帝那里分权,一些大臣为了自己的前途开始向太子靠拢,心急心狠的太子就会对皇帝采取逼宫行动,甚至谋杀也有可能。
太子胤礽长大了,开始分康熙的权力,并在索额图的怂恿下出现了夺权的想法。康熙觉察到自己的皇位受到来自太子的巨大威胁,于是废掉了太子。
康熙废掉太子就是为了消除威胁,没想到废掉太子后,出现了众皇子夺嫡的局面,搞得康熙心力交瘁。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康熙想复立太子,结果操作失误搞出了公推太子的闹剧。这闹剧让康熙丢了面子,不过他也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原来来自八阿哥胤禩的威胁比太子胤礽还大。
八阿哥全票通过被选为公推太子,可见他的群众基础太厚了,八阿哥可是有能力之人,他要是当了太子,大臣们都倒向他,也就把康熙这个皇帝晾一边了。这么大隐患存在,叫康熙怎么能睡得着觉。打击八阿哥是必须的。
打击太子,康熙还是手下留情的,毕竟太子是康熙患难妻子赫舍里氏所生,而且是嫡长子,两岁被立为太子,为培养太子他付出了很大心血。八阿哥就不同了,他和康熙的感情要比太子差很多。康熙打击八阿哥的手段显然严厉得多。
先看看康熙对八阿哥的态度: 假仁假义,看到你我就来气!
再看看康熙是怎么做的: 一次,八阿哥生病很严重,有生命危险。康熙出巡回宫必须经过八阿哥养病的地方。康熙担心八阿哥会死掉,路过不吉利,硬让四阿哥胤禛把病重的八阿哥移走。康熙的做法实在有失父子之情。
太子被废,朝廷上下都认为八阿哥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将来康熙驾崩,必然是八阿哥接班。八阿哥当太子,逼宫康熙,让他退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大臣们越是支持八阿哥,康熙越是要打击他,根本就是要保护自己的皇位。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