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夏天辛亥革命演员表,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电影《辛亥革命》看完之后辛亥革命演员表,让人心潮澎湃。电影中的烈士一个个鲜活起来,他们为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了大我舍弃小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令人热血沸腾。
忘不了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辛亥革命演员表,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只怕这些也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腐败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一定要有人来改造了!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辛亥革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辛亥革命,就单单指的是武昌的那场起义。而广义的辛亥革命则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始至终推翻清王朝的过程。那么,今人看待辛亥革命,需要看待辛亥革命发生的一整个过程,也就是广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如果自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作为革命的开端,那么在这短短的十余年间,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清王朝在输掉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已然沦为了“洋人的朝廷”。当然,这个称谓是高中历史课本教材的话,但是客观的讲,在庚子国难之后,清政府内部对列强唯命是从却也是事实。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清政府的羸弱,看到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因此他们要推翻封建制度。需要强调的是,推翻封建制度不一定要革命,改良派的君主立宪政体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当时中国的改良派,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清政府内部的改良者,以袁世凯为主导进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另一派是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的团体,他们也在鼓吹君主立宪并与革命派展开了论战。但是,虽然这两派均属于改良派,却互不往来。慈禧太后是恨透了康有为,所以不会给予他们合法的权利。因此,改良派自一开始就有些不伦不类。
在慈禧去世之后,改良派更是在载沣的统治之下完全走了歪路。立宪,内阁等西方政体中的内容,本是要限制王权,但是载沣却以此来加强皇权,甚至搞出了一个皇族内阁强行将权力握在满洲贵族的手中。这简直就是昏招,硬是把汉人中的改良派推进革命派里去。
我们再来看革命派,革命派的团体在初始阶段,也是有多个团体。以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的华兴会势力最大。但是,这双方虽有利益冲突,但大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他们在慢慢走向联合,拳头越攥越紧,最终于1905年,中国同盟会诞生并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即三民主义。虽然在之后,中国同盟会也因利益问题有过冲突,但其向心力还是在不断增长,最终才能够在武昌起义之后,迅速发展壮大,最终建立民国。
从这方面看,广义的辛亥革命是一个必然事件。如果说他为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点要说的是制度: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自此中国不再有皇帝(袁世凯,张勋的复辟形同儿戏),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起来。第二点,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第一部宪法,里面的部分内容到现在也依然适用。第三,是前二者的化学反应,便是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最后嘛,是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之后则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并不完美,革命也并不彻底,所以才导致了民国乱象,国难称富,民难道强。而这些问题,将会留到1949年才有真正的解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