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每次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都要讨论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多年来,一般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原因,希望我讲的这几种原因,能对今天的女性有所警戒焦仲卿。

焦仲卿:焦仲卿母亲为什么讨厌刘兰芝?

一、寡妇的强悍,婆媳的难处焦仲卿。焦仲卿没有父亲,是靠母亲一手养大的,这种没有丈夫的女性,本身性格又非常强悍,在子女的婚姻方面,往往显得霸道。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感受,在她心中非常强烈,特别是看到儿子媳妇感情很好,她心中的酸楚,不足为外人理解,她不能自我疏导,而把受儿子冷落(其实,也未必是冷落,只不过儿子以前依靠的女人就她一个,现在不同了)的怨气全发泄到媳妇的身上,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眼,所以讨厌刘兰芝,要休了她。

焦仲卿:焦仲卿母亲为什么讨厌刘兰芝?

二焦仲卿、门当户对的观念,让焦母瞧不起刘兰芝。在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非常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级,婚姻中多半是门当户对。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不言而喻是属于士的阶层,而刘兰芝家里似乎是个商人家庭(这一点在文中不太确定,至多是个小地主),所以刘兰芝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刘母便以此为借口,发泄对刘兰芝的不满,把她给休了。

焦仲卿:焦仲卿母亲为什么讨厌刘兰芝?

三、刘兰芝的不生育,被休无可奈何。中国的传统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刘兰芝和焦仲卿结婚有好几年了,文中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我想,两三年是有的,不能生育的女性,在夫家自然就呆不下去了,她讨厌刘兰芝就讲得通了。古代的中国,从不讲爱情,只有婚姻,不能延续家族的香火,自然不能给爱情留一席之地。

四、刘兰芝倔强的性格,让焦母厌烦。中国有句俗话,“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是说媳妇在婆婆面前永远小心翼翼,温顺谦和是媳妇必须遵守的品德,哪怕婆婆的要求不太合理,也只有委屈自己。但刘兰芝显然不是这种懦弱的性格,她主动要求焦仲卿把自己休了,又投水自尽,看得出她的刚烈。在婆婆面前,她估计也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个性,她与婆婆告别前的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俨然是一种示威,能这么做的女性,在那个社会里,估计是很少的。

古为今用,时代走在前列,而人心很多时候迂回不前,今天的女性在婚姻选择时,还是应当以刘兰芝为戒,考察一下对方的家庭,为今后的日子做个好的铺垫;那些做婆婆的,记住这句话:“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我写的还行,请关注、点赞、留言,也请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就是《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的序。

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持在父母手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

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雉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儿女子所知!” 最后按照吕公的意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若父已谢世,长兄便代行父权。刘兰芝被婆母赶回后,其兄要她改嫁县令之子,刘兰芝表示她的婚事要“适兄意”,不能“自任专”。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多年媳妇熬成了婆。一个“熬”字,活灵活现的演绎出妇女在家中的地位——总算是可以“罩住”儿媳妇来,可以发号施令了。

殊不知,她既是加害者,更是受害人。不过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人们只要规规矩矩遵守的道理,没有任何怀疑和反抗的理由。最后在诗歌中去谴责假恶丑,而赞扬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