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虽然是贫民出身傅冬菊下场,号称得国最正,按说此君最应该自信,最不应该屠戮功臣,可此君偏偏是一位对功臣最残忍、绝情的主儿。建国伊始,朱元璋便开始对功臣动刀子,功臣们除非死得早、死的及时,鲜有能活到自然死的。
朱元璋对功臣的屠戮,从来不限于功臣本身,往往连对方的家属、亲朋都一例对待,直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才能遂其心愿傅冬菊下场。被朱元璋屠杀的功臣极多,其中名将、颖国公傅友德的遭遇可谓典型。
傅友德虽然投靠朱元璋的时间比较晚傅冬菊下场,但在建国前有破陈友谅、灭张士诚、北伐中原的大功劳。建国后,傅友德又有平定晋、陕、甘、川、云、贵等省之功,所以很受朱元璋器重。傅友德因战功进拜太子太师,封颍川侯,后进封颖国公,达人臣爵位之极。
然而“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巅峰过后必然是低谷,凡事皆是如此。正当傅友德功成名就之时,针对他的“定点清除”计划也在慢慢的展开,而傅友德之所以被朱元璋盯上,一是因为他与晋王朱济熺的翁婿关系,二是因为他与大将蓝玉的亲密关系。
朱济熺是朱元璋的孙子,贵为九大攘夷藩王之一,负责镇守山西,手中掌握着数万精骑重兵,而傅友德本人因常在山西前线布置防务的原因,由此遭到朱元璋的猜忌。此时,太子朱标已死、皇孙朱允炆幼弱,朱元璋很担心自己一旦晏驾,亲王便会联合大将谋反,而手握重兵的晋王朱济熺和傅友德,便是重点防范者。
不久大将、凉国公蓝玉因悖逆被杀,受其牵连的功臣很多,傅友德因为跟蓝玉走得近,自然便成为被猜忌的对象。定远侯王弼跟傅友德交好,某日聊天时曾忧心忡忡地跟他讲:“皇上年事已高,可能不久便会铲除我们,这可怎么办才好?”傅友德没有回答,只是不断地叹气。王弼、傅友德的这段对话被密探得知,转而告知朱元璋,后者以为他们有所密谋,顿时大起杀心。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赴宴,席间突然想起傅友德的儿子傅让某日执勤时曾犯过错,便公开责备傅友德管教不力,命他把两个儿子都领过来谢罪。傅友德惶恐离席,刚走到宫门外,便接到卫士传来的口谕,要求傅友德把俩儿子杀死,然后带着他们的首级入宫。傅友德悲愤异常,但迫于皇帝的淫威,还是照办不误。
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奈何?”太祖闻之,会冬宴,从者彻馔,彻且不尽一蔬。太祖责友德不敬,且曰:“召二子来!”友德出,卫士有传太祖语曰:“携其首至。”见明人张岱所著《石匮书》。
然而等到傅友德提着俩儿子的首级向朱元璋谢罪时,后者却变了一副脸孔,大义凛然地指责傅友德,说他怎么可以这样残忍,连亲儿子都敢杀,简直是禽兽不如。傅友德明白皇帝摆明是想逼死自己,索性横下一条心,从袖口抽出匕首,然后指着朱元璋的鼻子怒骂:“你这个无道昏君,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都死掉吗?好好好,我今天死给你看!”说完,傅友德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
朱元璋本来没有当场杀死傅友德的想法,他希望看到的,是傅友德跪地叩头、哀嚎乞怜的场面,万万没想到傅友德的反应竟会如此激烈。见了血的朱元璋青筋暴跳、狂怒不已,立刻下诏将傅家男女老少发配辽东、云南。一代名将竟然被暴君当场逼死,家属也被远流边疆,这样的处境,真是令人万分唏嘘。开国帝王之残忍无情者,莫甚于朱元璋!
顷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惊曰:“何遽尔忍人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过欲吾父子头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属于辽东、云南地,而王弼亦自尽。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明史》、《石匮书》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