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能力平定安史之乱黄巢之乱,战胜黄巢起义,为什么守不住江山?

感谢邀请黄巢之乱。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黄巢起义、安史之乱到底是怎么平定的,然后再来回的唐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

一、安史之乱的平定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晚年由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生的叛乱黄巢之乱,也称天宝之乱。这次叛乱延续了七年之久,经历玄宗、肃宗两人皇帝,造成了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安史之乱最初是从长安、洛阳募兵进行抵抗,由于精锐部队都部署在边关无法及时赶回,统军将领先后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结果由于多种原因作战失利,封常清、高仙芝被唐玄宗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哥舒翰被逼出潼关主动迎战落得被俘。叛军顺势进攻洛阳、潼关,直逼长安,玄宗只好拖家带口的逃亡川中。之后就发生了马嵬兵变,玄宗的心上人杨玉环、权臣杨国忠被杀。

随后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朔方诸将拥立而自行登基,玄宗成为了太上皇。然后在新皇帝代宗的主持下,重用郭子仪、李光弼讨伐叛军,此时唐朝精锐的边防部队参战,并且向当时实力强大的少数民族借兵,其中就有回纥兵、沙陀人骨咄支也进行了参战。就在唐军的稳住战局之后,全国掀起讨伐叛军高潮,同时叛军内部也出现矛盾。俗话说,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到后期,随着讨伐叛军的人数剧增,除了之前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还出现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王思礼七路节度使参战。

直到公元763年(宝应二年),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二、黄巢起义的平定黄巢起义是唐僖宗时期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在农民军起义之处,其实反抗力也不是特别坚决,最起码面对唐朝的招降,王仙芝表现出的摇摆不定。之后招降成为诱降,王仙芝被杀,黄巢南下转战黄淮流域、长江下游一带,这就充分说明农民起义军实力根本不强,面对官军讨伐是也只能流窜。

转战江南,得到补充的黄巢,率领农民军挥师北上。黄巢主要是流动作战,在面对地方节度使的讨伐时,往往是大败而走。其中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和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黄巢军于荆门,俘斩十分之七八,黄巢与尚让收余众渡江东走;镇海军节度使高骈派骁将张璘渡江南下,狙击黄巢,黄巢连续退守饶州、信州,损失惨重,“死者十三四”。

然而就是由于各路节度使、军阀各自为政,互相掣肘,黄巢的起义军每次都留下喘息之机。

当初黄巢被大败渡江东走后,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就以“朝廷无信”停止进攻,淄州刺史曹全晸正准备渡江追击时,却被朝廷以泰宁都将段彦谟取代曹全晸。就这样失去了一次追击歼灭黄巢的机会。

面对张璘穷追不舍,黄巢只得献上黄金,请求投降。镇海军节度使高骈担心别人前来分享功劳,就直接上奏朝廷,认为黄巢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结果朝廷就遣散了前来支援的诸道唐兵。

在黄巢得知唐诸道兵已北渡淮河后,立即再次进攻,张璘战死,相继攻克池州、睦州、婺州和宣州等地,强渡长江,兵势甚盛。此时所有地方军阀都选择避其锋芒,甚至在失去战将的高骈慑也是坐守扬州保存实力。各地州县是望风而降,甚至在进攻东都洛阳是,洛阳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接。

即使这样,黄巢在进攻潼关时也经历了多日激战,进入潼关才直奔长安。唐僖宗只得效仿玄宗,携家带口,逃奔四川成都。黄巢进入长安后,采取的是纵兵劫掠屠杀,又没收富家财产,造成了投降了的贵族反抗。各路勤王军队涌入长安,曾一度攻入长安,最后黄巢不得不弃守长安,再次踏上辗转征战之路。

直到公元901年(天复初年),黄巢死后,黄巢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进攻湖南时,为湘阴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同样平定黄巢之乱的时候也有少数民族军队参战,沙陀人李克用就参与了镇压黄巢起义军。

三、为什么守不住江山首先,在面对安史之乱时,唐朝尚有精锐部队,只是最初由于在边防上无法一时投入平定叛乱;后期随着边防军的投入战斗,各路节度使相互配合,叛军失去优势。

其次,在黄巢起义时,唐朝军队面对农民起义军也是相当有战斗力,问题出在地方军阀与中央政府之间配合不到位上;后期也是各路节度使相继投入战争,致使农民军面临多方面打击。

第三,在镇压两次叛乱时,还有少数民族军队的参与,从回鹘军,到沙陀军。

然而在唐朝的灭亡时,各路节度使相互争夺地盘,加之之前招降的农民起义军并未真心归附。公元907年(哀帝天佑四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受禅,建国号为梁,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首先感谢尔朱少帅师友的邀请!然后向平台提点意见:我中午下班时,接到的问题是“唐节度使坐大的原因,”遂利用午休时间速写数节若干字,几近完成,及至下午抽空脱稿配图发布时,发现题目变成了“五代十国之乱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虽然追根溯源都差不多,但读起来文字总是不顺,有隔离,只好做修改和补充。我们当代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若干次考试答题,应知道紧扣题面的重要性。好了,我还是回答问题吧。

黄巢之乱:唐朝有能力平定安史之乱,战胜黄巢起义,为什么守不住江山?

一,五代十国,严格的讲应是五代十一国,即从唐朝灭亡起,在此后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国境内出现的十六个短命政权,史学家称之为“五代十一国”。所谓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上下衔接的五个国家。所谓十一国,指建立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诸国。分别是:

黄巢之乱:唐朝有能力平定安史之乱,战胜黄巢起义,为什么守不住江山?

五代

黄巢之乱:唐朝有能力平定安史之乱,战胜黄巢起义,为什么守不住江山?

①由宣武节度使朱温建立的后梁帝国。

黄巢之乱:唐朝有能力平定安史之乱,战胜黄巢起义,为什么守不住江山?

②河东节度使李存勗一一一后唐帝国。

黄巢之乱:唐朝有能力平定安史之乱,战胜黄巢起义,为什么守不住江山?

③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一一后晋帝国。

黄巢之乱:唐朝有能力平定安史之乱,战胜黄巢起义,为什么守不住江山?

④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一一后汉帝国。

⑤后汉帝国大将郭威一一一后周帝国。

十一国

①由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建立的岐王国。

②由武安节度使马殷建立的南楚王国。

③由镇海节度使钱镠一一一吴越王国。

④由西川节度使王建一一一前蜀王国。

⑤由淮南节度使杨渭一一一南吴帝国。

⑥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一一一桀燕帝国。

⑦由清海节度使刘岩一一一南汉帝国。

⑧荆南节度使高季昌一一一南平王国。

⑨威武节度使王延钧一一一闽 帝 国。

⑩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一一一后蜀帝国。

①由南吴帝国权臣徐知诰(李昪)建立的南唐帝国。

二,从以上所列,一眼可以看出,这些开国帝王全是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节度使及其部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藩镇割据”。那是什么导致的“藩镇割据”呢?不用说,就是改变唐王朝命运乃至中国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再进一步,引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诸如唐玄宗老年昏瞆,李林甫嫉贤误国,杨国忠弄权逼反,安禄山狼子野心膨胀,以及垂涎杨贵妃姐妹美色等等,这些当然也算原因,但只是表面、直观、次要的原因;主要的、深层次的,也即起始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后世提及的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二是人们常常疏忽的唐王朝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态及其政策导向。

三,先说社会结构。皇帝之下依次为:封爵贵族(宗族及功臣元勋),门第贵族(世家士大夫),官僚贵族(寒门士大夫),庶民(农工商吏),贱民(乐工、客民、杂户等)。当时的社会风气尊崇门第贵族,就连皇帝大臣也要让他们几分,功臣,甚至宗族皇室以和世家门第联姻为荣,寒门士子高中进士,如果能娶世家贵族的女子为妻,那分得意,如同今天大字不识几个的暴发户跨进了精英俱乐部。进入世家贵族行列,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也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科举制度的实行,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贵族自然有贵族的生活方式,吟诗作赋,填词谱曲,皇帝大臣以身作则,造就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负作用,即尚文轻武之风渐行,人才都集中在以首都长安为主的几个大都市里风流潇洒,享受生活,无人自愿去边地过苦寒的军旅生涯;加上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初打江山团队上至偏裨,下到卒伍的子孙们,都过上了舒适安稳的生活,也无人愿意投军。随着最后一位开国名将李勣的谢世,大唐军队的汉人将领基本乏人,仅有的几个,如大败吐蕃,收复河湟的华州人,当世名将王嗣忠,也遭李林甫陷害,几欲斩首,在哥舒翰的苦求下才逃过一命,结果是于罢官一年后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五,(他多次上书朝庭指安禄山日后必反)。各镇将领多数由胡人降将及其后代充任,中下级军官也多是少数民族移民,兵士则多为苦寒地区的边民和中原地区未读过书,且家境贫困的流氓无产者。例如,安史乱起,反叛者安禄山、史思明是胡人,而朝庭平叛的将军,高仙芝(高句丽人)哥舒翰(突厥人),仆固怀恩(铁勒人),李光弼(契丹人)等等也是少数民族。极言之,将自己的身家与社稷之安危托负于外人,企图以爵位官职和天子之恩怀柔感化,无异于用自己的屁股之肉饲狼,以换去头颅和心脏的暂时安全。反过来说,当时除了一个郭子仪,朝庭也再没有什么汉人名将可用,而郭子仪除了自己几万人外,虽身兼天下兵马副元帅,也指挥不了其他各镇人马。这便是天下承平日久,生活优越,贪图享乐,忘记创业之苦,缺乏忧患意识的代价,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弱点,至今也没有完全克服。

(四)A:再说募兵制。有必要解释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之不同。①士兵的性质不同。府兵,军民合一,募兵,职业军人。②兵将关系不同,府兵,兵将分离,募兵,兵将隶属。③粮食武器来源不同,府兵自备,募兵国家供给。④影响不同,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募兵制容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打江山,靖周边,将为前程,兵为吃粮,无家庭后顾之忧,以军营为家,虽是兵民合一的府兵,但战斗力惊人。及至干戈平息,江山大定,军队裁减,府兵转业安置,主要军力需布置于边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便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B:太宗、高宗、武周朝各州都督都是朝廷从中央政府委派,随时对调或重回朝庭任职,权利只限于本州军队的管理,不能插手地方行政,军队员额及军官的考核晋升也由兵部负责。及至玄宗当政后期,内乱外患复起,各州兵马不够用,朝庭又没有预备役,只好在原有的总督之外,增设十个军区,军区司令官称“节度使”,数量激增,供给便跟不上,于是又放权叫自行收税,自行擢拔军官,节度使与辖区行政长官(刺史)时起磨擦,为了集中权力,便于发挥战力,遂将行政权也交给节度使,于是节度使除军权外,辖区的行政权,财政权,人事任免权(刺史以下行政官员都有任免之权)集于一身,当时人称之为“藩镇”,意为国家的屏藩和重镇,结果却弄成了事实上的割据。又因为朝庭无将可派,只能在军队副将中提拔,弄到后来,干脆兼任,如“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一身而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军区司令官,大半个北方地区尽入其手。

C:藩镇手下的牙将,多数是其子侄或当地豪强的纨袴子弟、地痞流氓,为了壮大势力,培植死党,节度使将后者收为义子。这些人吃谁家饭,跟谁转,只知有义父,不知有朝庭。“安史之乱”后期,皇帝大臣贵族们急于还都享福,继续享受贵族生活,没有下功夫将这些安史之乱的余党斩草除根,只是让他们名义上承认朝庭就凑合了,大家各行其事,于是连原先忠于朝庭的节度使也纷纷效仿。最后是节度使一职父死子继,成了半独立状态,朝庭稍有不依,便刀兵相见,因为他手里有兵。

D:到唐朝最后一任皇帝李晔时,朝庭几乎成了空架子,除藩镇肆意攻打长安,囚禁皇帝外,连宦官也控制挷架皇帝,宦官头子韩全海,张彦弘深恨宰相崔胤进谏李晔撤换他们左右禁卫军司令官职务的建议,勾结风翔节度使李茂贞作为外援,崔胤发现自己的危机,便向宣武节度使朱温靠拢,他写信给朱温,称奉皇帝密旨,命朱温发兵救驾(汉末何进请董卓一幕重现)。朱温,这个地痞流氓出身的恶棍,从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插手高不可攀的朝庭事务,他唯一的目的不过想做一个强大的军阀。皇帝密旨挑起他的野心,遂统军西上。韩全海得到消息,劫持李晔投奔凤翔。朱温围攻凤翔两年,救出李晔,重返长安,先是对宦官作彻底屠杀,后屠杀皇室宗亲和不肯依附的大臣,拆毁长安宫殿和民房,挟持李哗到洛阳,几月后刺杀李晔,命其儿子李柷继位,三年后(公元九O七年),命李柷禅让,在大梁(开封)建立后梁帝国。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唐王朝彻底灭亡,各地“藩镇”纷纷如法炮制,自行称帝称王,开启了五代十一国相互攻伐,杀声不断,血流成河的黑暗时代,这是由军阀的本性(抢地盘)所决定的。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我以为是以上所述,当然只是个人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