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为数不少的汉奸们,而汪精卫和周佛海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陈公博的一生。这二人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一同逃往越南并且公开发表“艳电”投降了日本,成为最可耻的汉奸和卖国贼。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为了抵制原文抄袭现象陈公博的一生,文史不假只能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是无奈之举。同时声明,本人的原创文章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如本文出现在任何的其它平台,均属于无耻的剽窃!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汪精卫(1883年5月——1944年11月)陈公博的一生,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祖籍浙江省山阴。他曾是热血青年,因为暗杀摄政王载沣而一举成名,之后历任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和行政院长等职,是仅次于蒋介石的二把手,最后竟沦为了可耻的汉奸。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1883年5月4日,也就是清光绪的九年,汪精卫出生于广东省三水,父亲汪瑎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他自幼就异常聪慧,四书五经和经典史籍基本上过目不忘,积累了丰富的旧学知识。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不过,由于父母相继过世,汪精卫只得跟随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从小就养成了自卑懦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极大地影响了今后的人生。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1902年3月,汪精卫参加广州府科举考试成为第一名的秀才,同科得中的还有他的二哥和侄子,分别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一家两代同时高中三个秀才,成为了清末时期的一段佳话。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由于成绩优秀,汪精卫在1903年争取到了官派留学日本的机会,从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留日期间,他迅速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了一名斗志高昂的革命党人。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1905年7月,汪精卫谒见孙中山先生,开始积极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等工作。之后,他跟随孙中山到南洋筹备同盟会的分会,还成为了《中兴日报》主笔,开始使用“精卫”之名与保皇党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展开论战,发表了“民族的国民”和“论革命之趋势”等文章。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面对腐朽的晚清统治,提笔论战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于汪精卫,遂决定采取激进之举刺杀当时的摄政王载沣。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1910年1月,汪精卫与黄复生等人抵达北京,开始付诸实施刺杀计划。由于行动泄密,他们的计划还未真正实施就被逮捕了,狱中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言壮语。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为了塑造自己的民主形象而将汪精卫释放,还任命其担任了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从此开始,他成为了袁世凯的拥趸,与君主立宪派的杨度等人鼓吹“联合拥袁”以实现南北统一。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1911年底,汪精卫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按照孙中山的嘱咐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宣言。之后,他力劝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还参加了北上迎袁的专使团,因为对方执意在北京就职才作罢。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之后,汪精卫担任了广东革命政府的高级顾问和教育会长,开始积极协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不过,他对于“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不安全赞同,尤其对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保留了意见。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1924年1月底,汪精卫在国民党“一大”上被孙中山指定为主席团成员,成功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和宣传部长。逐渐的,他不仅走进了国民党的权力核心,更被视为是主要的接班人之一。

陈公博的一生:中国历史上的大汉奸有谁?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入京共商国是以结束混战局面。为了珍惜这难得的和平契机,孙中山决心扶病北上,结果却病倒在了北京城,汪精卫危时受命去记录政治遗嘱。

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形象自居,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会议。会上,除了确定“国民党总理”的称呼永远保留给孙中山外,还确定在今后采用集体领导制,将最高行政机关改称为“国民政府”。

由于孙中山的突然离世,使得原本不明显的各个派系矛盾逐渐明朗化,围绕继任者的角逐在胡汉民和汪精卫之间展开。1925年7月1日,汪精卫出任了国民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表面看起来已经成为了新的领袖。

不过,这场角逐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因为新的党首还没有最终确定,胡汉民在党内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强过了汪精卫。为了赢得军队的支持,汪精卫和胡汉民都在拉拢掌握实权的北伐军司令蒋介石,不断助长了他在党内崛起。

最终,汪精卫虽然击败了胡汉民,可却造成了蒋介石的尾大不掉之势,从此开始了“蒋汪之争”。在此期间,本文的另一个主人公周佛海也终于和他有了交集,开始狼狈为奸。

周佛海(1897年5月——1948年2月),原名周福海,湖南省沅陵县人。和汪精卫一样,他也曾是热血青年,不顾身份在名利诱惑下背信弃义投靠了蒋介石,更在抗战期间叛国,成为令国共两党都深恶痛绝的汉奸。

1897年5月21日,周佛海出身于湖南沅陵县一户目不识丁的贫苦家庭。为了能供儿子读书,父母节衣缩食将他送入私塾接受教育,希望日后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以光耀门楣。

谁知,慈禧太后准许了袁世凯和张之洞等人的奏请,下旨废除了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从此,周佛海的科举之路算是彻底断绝了,转而开始接受新学的教育。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了中华民国。不过,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民主革命的果实最终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窃取了。

北洋政府上台后,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之举,惹得天怨人怒,甚至还要复辟帝制建立所谓的“中华帝国”。面对举国声讨,袁世凯只得黯然退位,而他的北洋派系也变得四分五裂,导致中国进入到了军阀混战时期。

期间,周佛海以满腔热情频繁参加各种学生运动,声嘶力竭呼吁各派军阀休战。同时,他也成为了民主思想的支持者,不断宣传“民主共和”的主张,成为学运的主要代表之一。

1917年5月,在湖南当地军阀的施压下,周佛海被所在的第八中学除名。四面楚歌之下,他在好友谢伯林和邓文伟等人的资助下离开湖南,前往日本去出国留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佛海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开始接触并且接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学说。十月革命后,他不断进行宣传和推广,成为当时旅日青年中最积极的一个。

1920年,周佛海利用学校暑假的间隙回到上海,专程拜访了《解放与改造》的主编张东荪。在对方鼓励下,接连发表了多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引起了陈独秀的关注,从此开始大力培养这个进步青年。

在陈独秀的积极推荐下,周佛海成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核心骨干成员,积极从事了建党前期的准备工作。

暑假结束前,周佛海返回日本继续自己的学业。之后,他在陈独秀的支持下与施存统等人创建了旅日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早期组织之一,也是最早的海外组织。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遣马林抵达中国,准备推动建党事宜。当时,陈独秀正担任广东大学的校长,担心自己走后无法落实一笔政府经费,故而无法参会;而李大钊正担任北大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也无法参会。

周佛海接受组织指派抵达上海参加党的一大,成为唯一从国外赶回参会的代表。由于全国的党员人数很少,与会的十三名代表决定暂不成立中央委员会,只选举陈独秀担任书记,选举周佛海担任副书记。

陈独秀并没有亲自参会,也没有在上海,所以副书记周佛海暂时负责全面工作。待陈独秀正式就任后,他被派往湖南和湖北等地创建地方党支部,之后才返回上海,立即就遭遇了一场风波。

原来,《时事新报》已经查实周佛海的资料。他在乡下已有原配妻子和子女,可并未向党组织事先言明,而此刻又与杨淑慧打得火热。

这个桃色新闻搞得周佛海颇为狼狈,羞愧之下竟然不辞而别,悄悄带着自己的恋人返回了日本。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组织上多次托人带话希望他能够迷途知返,可并没有真正唤醒他。

1922年,周佛海执意与杨淑慧在日本鹿儿岛结婚,从此彻底与组织脱离了关系。这个新婚妻子出身于富裕之家,一直都资助着他在日本的所有开支,因为结婚而与家中闹翻没有了经济来源,二人的生活开始变得举步维艰。

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周佛海迫切需要挣钱养家,于是向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提出了求职申请。不过,因为之前的“桃色事件”和“脱党事件”,他的求职意向皆被拒绝了。

就在无人问津之时,戴季陶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以每月200大洋的高薪邀请他担任国民党宣传部秘书。同时,新任广东大学校长的邹鲁,也以每月240大洋的高薪聘请他担任该校的教授。

戴季陶和邹鲁都是国民党的右派,始终都没有真正支持过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因此,他们拉拢周佛海的目的并不单纯,完全就是利用他曾经的身份来“反共”,来打压国民党左派。

从此以后,周佛海开始追随国民党右派,开始公开与共产党为敌。就这样,他与本文的另一位主人公汪精卫有了交集,从此以后沆瀣一气干坏事。

在“蒋汪之争”中,作为国民党右派支持者的周佛海旗帜鲜明地支持了蒋介石。他不仅抨击汪精卫,还特意拼凑了一段十六字的“名言警句”:

殷殷勤勤,诚诚恳恳,敷敷衍衍,糊糊涂涂。

通过一连串的卖力表演,周佛海终于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开始对他委以重任。

“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党内的地位,而汪精卫则被迫辞职前往法国“考察”。1927年4月,他才返回中国并且出任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继续开始与蒋介石延续“蒋汪之争”。

蒋介石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公然另立了中央,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进行分庭抗衡。7月15日,汪精卫也在武汉召开了“分共会议”,正式终结了难得的国共合作局面。

在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他也公开加入到了反动的阵营。这下,蒋介石瞬间就尴尬了,因为他另立中央的借口就是为了打压我党,而今这个借口没有了,自己的南京国民政府比起武汉国民政府显然没有正统性可言。

为了打破政治上的被动,蒋介石决心在军事上寻求主动。于是,他表示自己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目的除了反对国共合作以外,最主要的还是为了继续北伐,如果不能攻克徐州就会辞职下野。

结果,蒋介石率军北伐时却遭遇了直鲁联军的包围,无奈铩羽而归。这下,汪精卫又找到了机会,立即联合谭延闿和陈公博等人再次联名讨蒋,而且还得到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支持。

1927年8月13日,已经无话可说的蒋介石黯然离开了南京,还在三天后公开通电下野。之后,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二为一,史称“宁汉合流”。

在此期间,周佛海开始左顾右盼,在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左右逢源。说到底,他没有自己的坚定信仰和政治主张,只是为了攫取足够的利益而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起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其实,向来亲日的周佛海已经做好了妥协投降的打算,但眼见国民党内的态势还不明确,他只好选择暂时进行观望,并没有轻易表态。

眼见蒋介石继续坚持“剿共”,眼见汪精卫也对此模棱两可,周佛海立即支持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甚至于,他还一再鼓吹“战必亡,和则未必大乱”的投降言论,在国内引起了极其消极的不利影响。

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蒋介石仍然不依不饶,任命张学良全权负责“围剿”事宜,遭到了对方的消极避战。1936年12月初,他又亲率陈诚等人抵达西安前去督战,竟然遭到了张、杨二人的兵谏,史称为“西安事变”。

事件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立即一片哗然声。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和以宋美龄为首的“亲美派”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周佛海也在暗中不断去推波助澜,以至于局面更加复杂。

闻讯后,汪精卫火速从海外回国,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发表了公开谈话,希望日本采取措施恢复中日关系。然而,当他兴冲冲地回到中国时,却发现西安事变已经被和平解决了。

安全回到南京后,蒋介石立即开始打压汪精卫和何应钦等“亲日派”势力。自然,周佛海也遭到了冷遇,开始坐上了冷板凳,彻底没有了往日的气焰。

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由此开始了。在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型会战。虽然说,这些会战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也沉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彰显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广州、武汉等地也相继失守,抗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于是,周佛海又开始粉墨登场,不断散播“抗日必败和中国必亡”的投降言论,简直是无耻到家。

由于受到了蒋介石的长期打压,汪精卫一直都心存怨恨。眼见如今有机可乘,也开始蠢蠢欲动,而且还进一步拉拢周佛海共同进退,暗中结成了投降同盟。1938年10月,他在接受海通社和路透社的采访时竟然表示:

停止抗日战争的大门一直都没有关上。

从此开始,周佛海和汪精卫不仅公开发表妥协言论,而且还开始与日方进行秘密接触。之后,他们还派遣梅思平和高宗武作为代表前往沦陷区上海,与日本方面签订了《重光堂密约》。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和周佛海趁着蒋介石外出指挥作战之际,以赴成都进行抗日演讲为名擅自逃离了陪都重庆。当行踪被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识破后,他们更是在越南河内发表了一封“艳电”:

重庆中央党部,蒋总裁,暨中央执监委员诸同志均鉴:

兆铭经熟虑之后,以为国民政府应即与倭国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

中国抗战之目的在求国家之生存独立,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随着这份“艳电”的发表,不仅全中国,就连全世界都震惊了。1939年10月,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发表了公开谈话:

他们从根本上已经自绝于中华民国和全体国民,对此汉奸罪犯,人人得而诛之!

1940年3月,汪伪政府终于在南京粉墨登场了,堂而皇之成立了汉奸政府,汪精卫自任伪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长,周佛海则担任伪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对此,他竟然在日记中这样不无得意地自夸:

国府还都南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重新飘扬于石头城畔,完全系余一人所发起,以后运动亦以余为中心。人生有此一段,亦不枉生一世也!

从此,汪精卫和周佛海以及其他的汪伪政府汉奸们,死心塌地为日本侵华服务,竭力促成其“以战养战”的实现。除了严厉打压沦陷区内的国共两党外,还残酷压榨普通的民众。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为了打破美国的海上封锁,竟然不宣而战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全面引发了太平洋战争。不过,由于美日之间巨大的国力悬殊,美军很快就通过中途岛战役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客观讲,周佛海比起汪精卫来更具野心,也更加无耻。眼见国际局势的变化,他已经隐隐感到日本不是美国的敌手,这场侵华战争也将失败。

于是,毫无底线的周佛海竟然第三次叛变,又开始与重庆方面建立起了联系,算是为自己留下退路。为了向军统的戴笠纳“投名状”,他借助76号和日本特务组织的矛盾将李士群毒死。

1940年11月底,汪精卫在下楼时不幸坠楼,后背重重地磕在了楼梯棱角处,还引起了脊柱旧伤的发作。之后,他的双腿越来越行动不便,加之中枢神经受损又导致了大小便失禁,最后几乎到了全瘫的地步。

不得已,汪精卫在妻子陈璧君的陪同下飞往日本的名古屋接受治疗,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他的胸椎骨已经严重变形,导致多处骨膜发炎而无法痊愈。此后,他长期在日本熬日子,直到1944年11月10日死亡。

汪精卫死后,周佛海和陈公博争夺伪政府的首脑却最终败北,只得离开南京担任了伪上海市市长。到了1945年,他眼见日本已经投降在即,遂向重庆方面表示自己愿意发挥积极作用,以防止这些城市被新四军占领。

从此,周佛海摇身一变竟然成为了军事委员会上海行动队的总指挥,指挥伪警察部队维护上海和杭州一带的治安。其实,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严防新四军收复沪宁杭地区。

当日本投降后,举国上下都要求国民政府严惩周佛海这个大汉奸,而蒋介石却以“抗战有功”为由将其赦免了。不过,长期的关押和惊恐使得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心脏病更是已经到了晚期,只能依靠注射麻醉剂勉强维持。

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口鼻流血不止,终于走完了自己罪恶昭彰的一生,没有人惋惜他的下场。

汪精卫和周佛海作为可耻的汉奸必将写入历史,必将被后世所唾弃。不过,像他们这样的民族败类也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抗战期间大约有300多万的伪军跟在日军身后欺压甚至屠戮自己的同胞,这么多的汉奸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这样表示过:

中国在新旧社会转折点的历史时期,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汉奸,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失败主义,和民族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