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在以前川东(鄂西南、湘西)一带是常见的建筑形式吊脚楼,重庆城也不例外,也有很多吊脚楼。尤其是是沿河两岸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吊脚楼。后来人口增加,市区扩大,在不靠河岸的地方也依山就势建起了很多的吊脚楼。比如在两路口,十年前从菜园坝火车站一出来,面对的建新坡到南区路一边,就有不少的吊脚楼。

吊脚楼:重庆为什么会有吊脚楼这种建筑?

吊脚楼:重庆为什么会有吊脚楼这种建筑?

吊脚楼:重庆为什么会有吊脚楼这种建筑?

吊脚楼:重庆为什么会有吊脚楼这种建筑?

以前许多人的家就是用楠竹、竹蔑捆绑的吊脚楼。刚进屋时觉得屋子都在摇晃吊脚楼,生怕这房子垮了,但许多这样的吊脚楼照样一住就是三、四十年。住习惯了,也就不怕了。

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旧城改造吊脚楼,到了现在,老式捆绑吊脚楼已不多见,但沿河一带仍可以看到用钢筋水泥建成的吊脚楼。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为什么会在重庆一带出现且绵延到现在呢,这与它适应了重庆地区的地形及气候特点有关。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是这样讲的:

那还是在远古时代,一个巴人小部落以渔猎为生存手段,过着逐水而居的生活。在另一个大部落的挤压之下,他们只能经常从自已的生养之地迁徙。有一年,这个部落来到了重庆这个地方,发现这两条大江围绕着一个山峦,有山有水的,离其它部落也相当遥远,就决定在这里安顿下来。

部落要安顿下来,有很多困难摆在面前。一是沿河岸一带地形多是坡坡坎坎的,没有多少平坦之地,不好建房;二是天气热,睡不安稳;三是发现这里的蛇特别多,特别大。到这点不过一两天,就有人被蛇咬死。有了这些困难,酋长同长老们商量,觉得还是迁徙为妙。

这时一个年青人站出来说,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一个好地方,不能因为有困难就迁徙。我想一夜,有办法让大家在这里安居乐业。于是就把这办法说了出来,酋长以及长老们一听,觉得可以,就决定试一下再说。酋长开始了分工,一部分男人上山砍树木、竹子,准备用来搭房子;一部分男人点火烧荒,把沿河一带的荒草树木烧掉。这一烧,使猛兽毒蛇死的死,逃的逃。这样,人们有一个安全的建房地点。

很快,人们用砍来的树木、竹子依山就势地搭起了房子。这房子一边靠着石崖陡坡,一边用树木、竹子,做成柱子横梁,用竹蔑、山藤捆绑固定。再铺上楼板,盖上房顶就成了。由于房子下面是空的,河风可以从楼下吹入楼上,使屋内通风透气,解决夏天天热的问题。楼下空的,也可以防止毒蛇爬入屋内。后来,人们发现有一个地方没有蛇,就是把蛇放在那点,蛇也很快离开。就试着把那地方的土弄一些回来,放在房子周围,蛇到了这土边也往回走,后来才晓得这土里含有雄黄。

部落在这里安顿下来了,开始了这地方的开发。慢慢地,这里有了圈养的猪、牛、羊,也有了鸡、鸭,鹅。开垦的荒地里种上了庄稼,有了小麦、水稻。人们也造起了船,捕鱼、过河也方便了。再后来,这里的人越聚越多,就有了街市,成了巴国的首都。

捆绑房子这种建筑形式的优点被人们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捆绑房子建了起来,逐渐形成了重庆地区沿河房屋的主要形式。

苗族姑娘爱佩戴银饰,苗族服装也是丰富多彩,这也影响了苗族的建筑。苗族吊脚楼,一般是二层楼的中部有一个半开放的厅堂,与一楼的厅堂是对着的。但是二楼的栏杆是向外伸出,以人体的曲线弯曲,有座椅,这样苗族的姑娘不用卸掉华丽的银饰就可以做着靠着栏杆上休息,莞尔的回头给远处的小伙子以妩媚,这就是苗族建筑特有的美人靠!侗族建筑基本与苗族无异,唯一不同的是,二楼只是直直的雕花木栏杆,也没有坐的地方。现在建筑基本相差不大,但是以有没有美人靠来区分,大部分都是准确的

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希望能帮助到你,麻烦点击 “好评”,谢谢你^_^)